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為什麼黃豆製品吃了不好?


雷久南博士信箱

為什麼黃豆製品吃了不好?



1. 為什麼吃黃豆製品不好,理由何在?為什麼黃豆製品吃了不好?

答:黃豆也叫大豆,新鮮綠色的叫毛豆,在東方幾千年來是飲食中必備的。所製作的產品有醬油、豆腐、豆漿、豆瓣醬,納豆、印尼豆腐(tempeh)、豆腐乳、腐皮、素肉(近年才有的)豆油等等。十年前我和家人去參觀北加州鮑伯農夫(Bob Cannard)自然農場。媽媽帶了她自製的豆腐干送給Bob,沒想到他立刻說那是有毒的。看著我們一臉的迷惑,他解釋美國黃豆品種在五十年代,經由放射處理突變後變成商業中種植的Glycine Max品種,多吃會造成血液凝結、心血管毛病和掉頭髮等等毛病,加在飼料中也引起動物的一些毛病。他也告訴我一些文字資料。自從那時起我很少吃黃豆製品,也不買黃豆製品。他補充說發了芽的黃豆和其黃豆製品則可以食用,好比無鹽醬油(Bragg Liquid Amino)是用發了芽的黃豆製作的可以用。(編者註:台灣有黑豆製的醬油及豆類製品)

今年初與澳大利亞農夫談到海洋礦物質時他也強調要避開黃豆製品,除非是發酵一年以上。多年前澳大利亞將豬的飼料改為黃豆時,短短幾個月內豬的皮膚都有問題,六個月後百分之八十的豬都因肝阻塞而死。

我最近參觀中國北方一家有機豆類農場,在展示的各種豆類中,所有品種都正轉,唯有二十幾種黃豆品種,大部份是逆時鐘轉,只有五、六種是正轉的,看起來這些是未經專家「改良」的祖傳品種。也因黃豆在食品界中被廣泛食用,是企業化農業的寵物,幾經「改良」和改造基因。我們老祖先所吃的黃豆和當今市面上所賣的黃豆品種是不同的,因此小心黃豆是二十世紀後半世紀的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黃豆主要出口國家,因此只要是進口黃豆的國家吃到的都是Glycine Max和基因改造的品種,包括有機黃豆。

有機黃豆如泡水發芽後再製成豆漿、豆腐是可以食用,但也要少量吃,因為黃豆是濃縮蛋白質和澱粉,多吃會「壅氣」(堵氣)這是古醫書上的說法。

2. 所有的豆類製品都不好嗎?

如果是祖傳品種做的製品還是可以吃,如黑豆醬油,青豆做豆干、豆腐,但要注意在加工過程中是否有破壞蛋白質品質的現象,添加物對人體有益還是有害?新不新鮮?豆類是濃縮蛋白質食品,一天一兩湯匙的份量就夠了,多吃無益,反而引起脹氣或消化不良。

3. 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有那些?

所有的植物蛋白質都是很好的,最優質的-不經加熱自然農耕種出的綠色植物,野生植物或海產植物如綠藻。想一想地球上百分之九十的動物吃什麼?牛馬吃什麼?海裏的魚吃什麼?人奶蛋白質僅佔所有熱量的百分之五,這與香蕉、梨一樣,其他水果如檸檬、哈密瓜、葡萄,蛋白質含量都高過這個,蔬菜中蛋白質含量百分比最高,菠菜百分之四十九、花菜百分之四十、生菜百分之三十四、義大利瓜百分之二十八。其他豆類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九、豆腐百分之四十三、穀類百分之十一至十六、糙米百分之八、核果種子在百分之十二至十八。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是所有熱量的百分之四點五,美國農業部則建議百分之六。要滿足身體所需蛋白質是非常容易的,一般人問題是蛋白質過剩不是不足。不加熱的蛋白質所需是加熱的三分之一,其中兩種氨基酸lysine和tryptophane遇熱就分解,因此煮熟的食品不管原來蛋白質含量,都不是最優的,因為所需要的基本八種氨基酸中少了兩種。

4. 豆類製品在食物的變化比較多樣,口味也較好,有其他類似的代替品嗎?

口味是習慣,東方人認為好的豆類製品,西方人並不一定喜歡,事實上豆類製品本身並沒有味道,是調味出來的。相同的可以用任何新鮮的蔬菜、根類、花菜類調出喜好的口味。豆類中青、紅、白、黑種類可多著,都可以採用,但量要少。發芽的穀類也可做出許多有味的食品,發芽的小麥打碎加入切細的菜類或芝麻、葵瓜子粉,可做出各種丸子和餡,咀嚼感覺像肉。中東民族喜歡用蠶豆、埃及豆做豆醬沾餅吃或煎成小球夾餅吃。

印度餐中少不了紅、黑、咖啡扁豆做的各色豆子濃湯澆在飯上,也可磨成醬做丸子。

總之口味是可以改的,只要內心不恐懼蛋白質不夠,故意要補充吃「高」蛋白質食品。我個人偏愛的是一盤各色的蔬菜沙拉加上時令菜,發過芽葵瓜子做的醬,一點海菜,新鮮水果,一小把核果類或半杯穀類酸奶,這就解決了我一天所需。地球上的資源愈來愈少,我們飲食上也要學會最環保又有益健康的吃法。

請問梅博士:

疾病之業障,若用超時空的方法替人治病,會不會違反業界道理?還是治病之人要承擔病障?

 

超時空方法是教人釋放負能量,就會化解業,並不違反業果道理,也不會承擔病障。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