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醫學界對於胎兒和新生兒的成長有許多看法,可以提供給父母親、教師、醫生和社會人士許多啟發與解答,如:為什麼童年沒有得到愛的人,成年後健康差於童年期間有獲得愛的人?哈佛大學畢業生3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大學期間自認沒有得到母愛的人,中年期間81%患有各種慢性病。自認有得到母愛的人,中年期間25%患有慢性病。 為什麼小時候沒有得到愛,成長後也不懂得接受愛?為什麼幼年被冷落,成長後承擔壓力的能力較差?疾病也高於一般人? 母親懷孕期如感到安全被愛護,新生兒的腦子大腦發達,後腦(最原始的腦)較小,智力也高。母親懷孕期間受威脅,感到不安沒有得到愛護,則小孩子大腦較小,後腦較大,體格也較大,但智力較低。 生產時母親如有女性的朋友、親人、助產士隨時在旁守護,提供精神和身體上的支援,會大大減少母親的緊張,生產會較順利,疼痛會減少30%~40%,生產時間也短。剖腹產的機率減半(美國的研究資料)如果陪伴的人離開5分鐘,母親需1小時才恢復放鬆狀態,同時如立刻餵奶,母親和孩子都會分泌促進安詳愉悅的荷爾蒙,也大大減低疼痛的敏感度。胎裏出生和幼年的經驗,對腦和身心的成長有決定性的影響,以下是一些老的學說和新的發現對比。 老的學說認為,基因對腦的成長是決定性的。新的發現,是腦的成長是基因 和經驗的互動演變而成的。 老的學說認為,三歲前的經驗對腦的成長是有限的。新的發現,是嬰兒早期的經驗(包括胎內)是腦成形的藍圖。 老的學說認為,帶孩子的人只是提供一個成長的環境。新的發現是,帶孩子的人直接影響腦的形成。 老的學說認為,腦的成長是成直線式的,新的發現是,腦的成長是非直線式的。每一個能力有它成長的最佳時候,一旦錯過不容易彌補,好比右腦成長的期間,主要是二歲前。 老的學說認為,幼兒的大腦活動少於大學生。新的發現是,幼兒腦子的活動是成人的3倍,青春期後活動減少。對於新生兒,母親有「情感」的表情是腦的成長最大的激發素。幼兒被母親的臉吸引住,母親和孩兒以面部表情溝通。母親笑,孩兒也笑,母親認真,孩兒也認真,在這「對話」中許多內分泌荷爾蒙都被激發,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在如此溝通下建立。右腦在形成中,儲存了許多母親豐富情感的表情,(沒有情感的臉則沒有相同的作用)。腦的成長直接影響心臟和所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近十年來,西方醫學界發現,心臟不只是提供血液循環的馬達。 新興的「神經心臟學」將腦和心臟歸為一體。中國文化中一向是將思維情感都歸於「心」,中醫也將心臟和腦歸為同一經絡,西方最新的發現也是如此,心臟60~65%的細胞與腦完全一樣,是內分泌的重要腺體,也是意識情感的中心,與邊緣腦(情感活動的部份)互動,心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生物電磁場。 新生兒的心與母親的心是相連的,在母親身邊時,新生兒的心跳隨著母親的心跳律動,一旦與母親分開,心跳不規律而且血液中抗壓力的荷爾蒙cortisol上升。母親的心跳是新生兒心跳的藍圖,幼兒的學習從心跳到情感的表達以及內分泌,都從後天的經驗中學來。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會付出愛也會接受愛,有人玩耍的孩子也學會玩耍。相對的不曾被愛的孩子,長大後無法對愛起反應,腦部和心臟的電磁場都「無動於衷」,這也許可解釋,為甚麼有些人對溫暖的人情沒有反應。中國文學上「心」包括意識和情感活動,以往與西方科學的學說有差異,現在與最新的發現反而更接近。 史丹勒博士上世紀初,就預言西方科學會發現心臟不是抽水機,現在果然如此,他也說心臟是神經系統和消化排泄系統的會合點,是一知覺器官,當眼睛看到某顏色,身體的反應要靠心去體會,一般所說內心的感受即是如此。 胎兒,新生心理學和神經心臟學都是最新的科學行業,這些科學研究支持母親的直覺和靈感。母愛對孩子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家庭社會如能重視支持母親們懷胎期間、生產和產後的自然天職,是對未來的最好投資,願每一位新生命都在慈愛中成長,願每一位母親都被關愛。 |
||
本期目錄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