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2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2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關照情緒、提升意識、活得自在開心雷久南
《自然生活》
堆肥腐熟了(第六章) 周妙妃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十一) 俞靜靜 
《心得分享》
瞥見真我  彭素雲(新加坡)
EM 陶瓷的魅力 無論是否用過,您皆可瞭解 溫欣怡譯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2/2)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也許你想知道》
《淨土法門》說什麼?(四十一)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六十六)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6)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 (2/2)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 (2/2)
華德福教育系列-《教師實作指南》與《教師討論會》

【譯註:史丹勒博士最初講華德福教育時,每天第一堂課是講華德福教育的基礎理論-《人學》,第二堂是《教師實作指南》,第三堂課就是《教師討論會》。《人學》已經翻譯完成出版。此專欄將依照此每天上課順序翻譯每天的《教師實作指南》與《教師討論會》。讀者會比較容易看到當時此華德福教育系列演講課程每天的原貌。】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 (2/2) 史丹勒博士講於1919.08.23 潘定凱翻譯

[前期提要:

主要是一方面發展培養心理、觀念的教育,另一方面,發展雕塑和影像-這會「活化」在「觀念教育」中所發展的東西。因為思維的觀念分析是往死亡的方向,音樂、雕塑、繪畫等藝術中的意志力卻正是活化的元素。不需要擔心講了孩子還不懂的東西,這是正常的,將來會成熟。避免講孩子還不懂的東西才是一種僵化的概念。]

然而,一定要讓孩子們覺知到他們必須「等」。你可以喚醒他們的感受,有些現在他們吸收的東西,必須「等」到他們有能力理解時才會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過去,孩子死記硬背—1 x 1 = 1;2×2 = 4; 3 x 3 = 9-九九乘法表—並不見得是壞事,不像他們今日是借助計算器的方式學習。我們需要突破這個延遲孩子理解的原則。當然,這件事,應該以必要的機智來完成,因為我們不要拒「孩子們可以愛的東西」於千里之外;然而,有很多他們直到以後才能理解的內容,藉著老師的權威,他們可以瀰漫在這氣氛中。當你以這樣的方式把雕塑和圖像的元素帶給孩子們,你會發現你可以活化很多那些會產生「僵化」效應的東西。

音樂元素—本質上就是承載著生命的意志的元素—從出生開始就存在於我們之中,正如我早先所說的,特別是在第三和第四年用有著一種要跳舞的傾向表達出來。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但就是這元素最初在孩子中表達的方式,它太強烈地承載著生命—像是太震撼而很容易的麻木了覺知力。這種強烈的音樂元素很容易 給孩子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茫然狀態。我們不得不說,我們通過音樂元素施加的教育性影響,必須包括創造一種從人類的天性中湧出的太陽神元素與酒神元素的和諧。(譯註:太陽神元素:代表詩歌、預言、俊美、整齊和光明。酒神元素:代表生命力、戲劇、狂喜和醉酒。)

如同僵化的影響必須藉著雕塑的、圖像的元素來活化,音樂元素中強烈活躍的東西也必須被抑制,以免對人類產生太大影響。這就是我們教孩子們音樂時,心中應該持有的感受。

我們必須認識到,由於業力的作用,一個人的本性會隨之偏向某一方面而發展。這種偏見在與音樂元素有關的方面特別明顯,但我要指出,這情形是被過度強調了。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一個孩子有音樂性而另一個孩子沒有。差異確實存在,但竟然去得出最終結論,將不擅長音樂的孩子排除在一切音樂課之外,只對有音樂傾向的孩子進行音樂教育,這絕對是錯誤的。即使是最不愛音樂的孩子,也必須至少在所有音樂表演中出現。當然,就音樂表演而言,越來越多的只有真正喜歡音樂的孩子才會參加,這沒錯。但是不愛音樂的孩子應該一直在場,他們對音樂的接受能力應該得到培養;你會注意到,即使是最不愛音樂的孩子,也有一絲音樂天賦,這種天賦只是深埋在下,只有通過充滿愛的方式才會顯露出來。永遠不應忽視這一點,因為這比我們所想像的要真實得多,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

「心中沒有音樂, 也不會被悅耳的聲音所感動的人, 適合叛國、詭計和贓物……不要信任這樣的人!」

(註: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第 5 幕,第 1 場; 全文:

心中沒有音樂, 也不會被悅耳的聲音所感動的人, 適合叛國、詭計和贓物; 他的心靈像黑夜一樣無生機, 感情如同陰陽兩界之間的中陰界一樣黑暗: 不要信任這樣的人。)

這是一個基本的真理,因此,即使是那些起初被認為不愛音樂的孩子,也應該不遺餘力地將音樂元素帶到那些孩子身上。

最重要的是,特別是在社交生活方面,要透過直接從音樂事實教孩子們以基本的方式培養音樂,而不是從那些迷惑又抽象的理論。通過對基本事實的學習,通過耳朵分析旋律和和聲,孩子們應該會對基本的音樂、和聲、旋律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以同樣簡單的方式建立了整個音樂藝術領域,就像在雕塑、繪畫領域一樣,我們是以類似的方式,從細節開始。

這種方法將有助於減輕在音樂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業餘性。不可否認,音樂愛好者在社區的社交生活中服務於某種目的。沒有它,我們就不會進展得很好。但它應該僅限於聽眾。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實現,那些演奏和作曲的人就有可能在我們的社會秩序中獲得適當的認可。

我們不應忘記,雕塑、繪畫領域的一切都是為了培養人類獨特的本性,而音樂和詩意的一切則是為了促進了我們的社交生活。人類藉著音樂和詩歌凝聚在一起,藉著雕塑和繪畫成為個體。雕塑、圖像元素支持個別性,而人們在社區中藉著音樂和詩歌,生活與交融,則維持了社會。詩歌完全是從靈魂的孤獨中構思出來的,然後由人類的社區所理解。說一個人是藉著詩歌揭示了他們的內在生命,而另一個人在接收這創作的作品入內心時,是用著他們自己最深的內在生命與之會面,這是完全精確的,一點也不抽象。基於這個原因,應該要鼓勵成長中的孩子對音樂和詩歌的喜愛與嚮往。

一個孩子應該在生命的早期就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詩意。在今日,我們成長進入一種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中,我們被演說中的散文(「散文」是與「詩歌」相對的,沒有結構押韻等限制,隨意訴說,只講求了解語意的文字)元素所壓制。無數的朗誦者通過強調詩歌中的散文元素來恐嚇人們,換句話說,只是強調文字的實際意義。當一首詩以一種突出內容細微差別的方式呈現時,它只被當作是完美的朗誦。然而,真正完美的朗誦強調音樂元素。在我有時對優律詩美表演的介紹中,我曾指出,像席勒這樣的詩人,一首詩是如何從靈魂深處浮現出來的。 16 在他的許多詩歌中,一種不確定的旋律首先在他的靈魂中占主導地位,他只是後來才將內容或實際單詞浸潤入那未定義的旋律中。那內容懸浮在一般的旋律中,創造性的詩歌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形成語言,而不是內容,形成節拍、節奏、韻律—就是詩歌所生出的音樂元素。

我會說人們被現代的朗誦方法所壓制,是因為把重點放在散文上總是一種強迫行為,一首詩的內容其實是相當抽象的。在靈性科學中,我們只能通過從最多樣化的角度描繪一個主題來克服這種傾向,就像我一直試著這樣做。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觀念就會維持有藝術氣質的流動性。

有一天,我們一位有藝術天賦的朋友告訴我,我所做的一些講座可以純粹根據它們的內部結構,轉編成交響曲,這令我很高興。有些課程確實以它們的形式喚起一種音樂品質。例如,考慮一下在維也納講授的關於死亡和重生之間的生命的課程。17 你會發現你可以把它編成一首交響曲。這是可能的,因為關於靈性科學的講座不應該有威嚇性,而是應該喚起人們的意志。然而,當人們遇到三元社會秩序這樣的概念時,他們說它是不可理解的。這不是不可理解的;只是他們不習慣它的呈現方式。這就是為什麼讓孩子注意每首詩所依據的音樂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學校的課程安排應使朗誦與音樂元素密切相關。音樂教師應與朗誦教師保持密切聯繫,使兩學科的教學其一直接跟隨另一學科的教學,從而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活潑的關係。如果音樂和朗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一起工作,那將會特別有用,這樣兩人都可以指出兩個科目之間的聯繫。這將是消除我們學校仍然非常流行的一種真正可怕的教學方法的一種方法—對詩歌的抽象解釋。這種對詩歌的抽象解釋,幾乎接近於語法剖析,意味著所有應該對孩子起作用的東西都死了。對詩歌的解讀是相當駭人聽聞的。

你會抗議說,如果孩子們要理解這首詩,解釋是必要的。我會反駁說,所有的課程都必須要結構化以形成一個整體。這必須在教師的每週例會上討論。如果要朗誦(或背誦)一首詩,那麼其他課程必須包含闡明這首詩所需的一切。教師必須適當地讓孩子們準備好將他們需要的任何東西帶到朗誦課上,以幫助他們理解這首詩。例如,如果孩子們要背誦席勒的《Der Spaziergang》,這首詩的文化、歷史和心理方面很容易呈現給孩子們,不是逐行解釋,而是就是告訴他們他們需要了解的任何內容。朗誦課本身則必須注重在藝術表現。

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將兩種藝術流結合在一起,徹底和諧人類本質,則我們當然應該算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要考慮到在人類唱歌時就在人類與世界的相互和諧方面達成了一種無限重要的進步。歌唱是一種再現世界上已經存在的東西的方式。當人類唱歌時,他們表達了構建世界的重要智慧。同樣,我們不能忘記,在歌唱中,實際音符序列中的宇宙元素與人類言語有關。這就給歌唱帶來了不自然的元素。我們甚至會在一首詩的聲音與其內容並不兼容的情況下,感知到這情形。如果我們能進一步發展我們對詩歌的思考,將每一行都背誦,只用旋律使押韻的詞活躍起來,讓詩句在背誦中順流而下,押韻的詞像詠嘆調一樣被唱出來,那就會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了一步。這就可以確保一首詩的「語調」和「實際上會擾亂人類音樂性部分的單詞」之間的明顯區別。

當人類的音樂耳朵得到培養時,他們就會受到啟發,以生動的方式體驗此世界的音樂本質。這對發展中的個人來說是最有價值的。我們絕不能忘了,在雕塑、繪畫領域,我們看到美,我們以生動的方式體驗它,而在音樂領域,我們是自己變成了美。這是非常重要的。你越往遠古看,你就越少發現我們稱之為音樂性的東西。我們有一個明顯的印象,即音樂還在演化,儘管一些音樂形式已經消亡。這源於一個最重要的宇宙事實。在所有雕塑和繪畫藝術中,人類都是古老天體秩序的模仿者。對宇宙天體秩序的最高模仿形式就是在雕塑或繪畫中對世界的表現。

另一方面,在音樂中,人是創造者。人類不會重新創造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是為將來出現的東西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簡單地在音樂中模仿海浪的嘆息或夜鶯的歌聲,可以產生一定的音樂性。但是所有真正的音樂和詩歌都是新的創造,正是在這種重新創造的行為中,此世界的木星、金星和火神星進化期才會出現。通過音樂,我們以某種方式拯救了還得發生出現的事情;我們將它從它目前存在的虛無中拯救出來,並賦予它生命。

要直到我們以這種方式將自己與宇宙的偉大事實聯繫起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教學」的本質。只有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才能產生適當的嚴肅態度,使「教學」真正成為一種事奉上天,一種奉獻的行為。我呈現給你們的,或多或少會成為一種理想,但可以確定,我們付諸實踐的就能擁抱理想。例如,當我們帶我們的學生到山上或田野,到大自然中(我們一定會這樣做的)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永遠記住,自然科學課程只有在課堂內才有適當的位置,而不是在課堂外的自然界。讓我們假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在那裡我們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塊石頭或一朵花上。在這樣做時,我們應該嚴格避免提及我們在課堂上教的內容。在自然環境中,我們應該以與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吸引孩子們對自然的關注。我們應該永遠不要忘記向他們指出,我們把他們帶到戶外,因此他們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我們把大自然的產物帶進教室,因此可以解剖和分析大自然。

我們永遠不應該在戶外和孩子們談論我們在室內向他們展示的東西,例如植物。我們應該強調在課堂上解剖死去的自然與在戶外欣賞自然之美是多麼的不同。我們應該比較這兩種經驗。把孩子帶到外面的大自然中去用自然的物件來示範我們在課堂上教給他們的東西是不合適的。我們應該尋求在孩子們身上喚起一種不同的感覺,一種「當我們不得不把大自然帶進教室來解剖乃是不幸的」的感覺。但是孩子們仍然應該了解這是必要的,因為破壞大自然的東西乃是建立人類的必要條件。我們當然不應該想像我們若在戶外自然環境中對一隻甲蟲進行科學解說就是做得好。對甲蟲的科學解說乃屬於課堂。當我們把孩子們帶到戶外時,我們必須看到甲蟲那一刻時讓他們心中升起快樂,在他奔跑的方式和他的滑稽動作中升起快樂,在他與整個大自然的關係中升起快樂。此外,我們不應忽視在孩子的靈魂中喚起一種清晰意識-對創造性元素是如何地活在音樂中、超升了大自然,還有人類如何在創作音樂中也分享了大自然創造性的這種清晰意識。當然,這種感受只會非常初始地形成在孩子心中,但它是音樂意志元素中必須出現的第一種感受—就是「人類感受到自己是宇宙整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那種感受。

(第三講 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