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我們面臨困境時,第一個反應是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問題上,不能看到全面。就如在疫情後面有許多隱藏的相連貫的問題。不管是經濟上的,意識層面沒有康復的,這是一個文化在痛苦中看痛苦來自那兒的機會。如果受苦時的反應不是以最理智的方式表達,會引發更多的痛苦。 個人、社會、國家之間一些沒有看到的潛在問題,就像冰山下深層處。一般人或機構只處理表面浮在水面上的問題。要徹底康復問題,問題深層必需浮到表面來。康復過程中所引發的危機,不管是個人、機構和經濟是展現我們內在的:不自覺、自私、貪婪和動用權勢。 這些是造成某些機構的原動力。 氣侯的變化已到無可否認的破壞性,有很長一段時間有些人否定它的存在,或躲在不想改變的人的後面。現在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只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說話,不負責的人不願意承認。 健康醫療系統,經濟問題、社會關係網,對待其他種族文化可怕的行為都需要康復。 要康復問題先需承認問題存在,才能轉換。外在的沒有任何可以救我們,只有我們康復自己。這是做人的最強大的力量。當我看到那麼多的人受苦,迷茫使我很傷痛,但同時我也意識到需共同有覺知到靈性的真相。 現舉一個例子:地震之後醫療人士是到第一線去救災的,會造房子的造房子,會祈禱的祈禱,能安撫人的安撫人心,有覺知的商業如Synergy公司可以提供穩定的力量不與地震共振。 提供救災從解決現實生存問題下手,提供藥物、食物、安身的地方,能哭的地方,有一餐飯吃的地方和歡笑的地方。遇到經濟災難時,經濟條件最差的人受到最大的打擊。 此時要與痛苦同在,不是只顧及到我們自己的生活條件好,不管他人。我自己的背景受猶太道德觀的影響,它有深的靈性的根,重點是照顧他人而不只在乎未來世得到報償。活在當下,對這個世界盡百分之百的責任。不必在乎有沒有下一世,當下已夠了。 將我們的光的焦點放在所面對的。首先,照顧好自己,將我們身心提升到最高狀態,誠實面對自己,有充分的休息,照顧好飲食。 每個人有不同的專長,有些人善於協助靈性迷惑的人,先知道自己的特長。 尊重他人的習俗如載口罩,而不是依自己的需求去做,依他人對我的期望,當然如果他人期望我所做的有害於我,則得另當考慮。 現在疫情中所需要做的不僅是空間保持距離,要好好照顧自己,照顧自己有足夠的睡眠,有個安靜的地方做深呼吸,做適當的運動,有智慧的選擇食物,不只是滿足口慾吃很多小麥類高脂肪的食物。攝取濃縮的營養補充品,必需含有完整的多種元素:微量和較多份量的,預防發炎。當身體得到所需,心識也會得到它所需。好比在飛機飛行中有緊急狀況,氧氣罩下來時,自己戴上才幫助他人。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他人。 在我們四周現在能聽到很多聲音,很多不是真的見識。要追求真相而不是意見。意見就像一個來訪叔伯輩,最好他不開口。 問:如何區分意見和事實? 答:在反應之前多多感受聆聽和體驗。盡量收集相關資訊。 就像醫生或針炙師看病,要從各方面觀察病人,望聞問切:看舌頭、膚色、脈相、呼吸。所有偵測到的都去做,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只把脈,那是有限的資訊,還要問病人食物的味道等等。 多年來我們將所有資源建立在「自我」的架構上,要拆除這個架構只有自己可以做到,不再與多年建立的自我認同為一體,相對的共振禪定中反撲歸真,與襌所修的相應,襌是微細心識心理學。 我們給很多原因我們為何如此,而禪是與「真相」相應,只有這才能康復我們,而不是靠觀念所信的。真理已是圓滿的。 我自己的修持是鍾愛禪修喜樂興奮的一面,那是便我們復原恢復。對應真相的境界時間與平常不同。然而我生活不是停頓在那大樂的境界中,與年長修行的出家人不一樣。 我是捲起袖子「砍柴提水」 禪修更難的是看鏡子中的人,當人老時看鏡子的反應是「真的嗎?」要面對現實, 隱藏的一面,不疏忽任何,打開抽屜看,好比生命中沒有疏解的能量、情感、恐懼、失望、被拒。 我們人會找藉口為何我抗拒這些感受,不要太快形成意見,雖然那也許讓我們舒服些,禪修不是為了要有更好的感受,有時會讓我們感受更不好。 好比被刺到時,要先將刺拿出來,洗乾淨傷口。禪修不是為了那一剎那的感受。「我手上有刺」生起恐懼、厭煩。「我、我、我」即是問題所在。手指很快伸出去,你這樣他們這樣,或在別人背後談論他,故事沒完沒了。 我們可以做說故事的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對所有真相。移動傢俱不等於搬家,要改變自己和社會而不是擦亮傢俱,願意做改變,需捨棄一些採納新的。 年長者能捨棄大房子,但在意識上也要捨棄監牢、宮殿,我們固有的想法,放下責怪他人,雖然會使你舒服,但能讓你解脫嗎? 社會上有不公平的種族歧視、經濟制度、作弊。 環境的破壞對不同的人的影響是不公平的。先承認事實,如何做調整,不當受害者。 意識上不上戰場而是高度的善巧,覺知自我節制,這樣才能看到如何穿針引線。也才能看到周圍驚嘆的生命力。 埋怨、忿恨是只收聽到一個電台的廣播,聽不到其他電台的音樂。 每一個人可做我們自己的播音員,在寧靜中認真的聽,寧靜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很豐富的。 內在聆聽、外在展現,在內外的結合是我自己生活的地方。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