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6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6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請告訴您的兒孫們:砍人家的森林會沙漠自己的家園,帶來氣候災難!!雷久南
自然生活
植物根部的社交生活周妙妃
我的野地生活日誌 李代賢
《華德福教育》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七講(上) 史丹勒博士
《心靈湧泉》
細胞療癒密碼課程分享(下) 邱麗惠
《心得分享》
卐字的效果好琉璃人
《專  訪》
心五藝園區的築夢者  菩心
也許你想知道
人智學的起源(下)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四十二) 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 》第七講(上)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 》第七講(上)!

史丹勒博士講於一九一九年8月28日

你的任務是深入了解人類究竟是什麼。迄今,在我們對教育整體的概要說明中,我們是致力於首先從靈魂與靈性的觀點去了解人類的本質。今日我們將從靈性的觀點繼續講。當然我們必須繼續參考到教育學還有一般常見的對心理學與靈魂方面的觀念,因為你以後總得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文獻的。

如果我們從靈魂的角度看人類,我們會注重在發現那統治了這世界的反感與同感。然而,當我們從靈性的角度來看人類,我們則必須注重在發現意識的狀態。昨天,我們討論了支配了人類的三種意識狀態,完全醒覺的,作夢的,和睡眠的意識。我們看到了,全然醒覺的意識只有在思維認知中,感受是在似夢狀態,意志是在睡眠狀態。

所有對事情的了解其實都只是將它們與其他的事情關聯起來。我們在世上能理解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它與其他事情關聯起來。這就是我們了解世事的方法。當我們要了解這世界時,我們是先觀察。通常生活中我們是用感官觀察,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想像、靈感和直覺中,我們是用靈魂或靈性觀察。

然而,靈性的觀察仍舊只是觀察,所有的我們觀察都必須用理解或觀念來完成。

但是我們只有在將一件事關聯到宇宙中或環境中的另一件事時我們才能理解。唯有當你考慮到人類生命的整個過程你才能對身體,靈魂和靈性有良好的觀念。不過,你要知道,在你找出事情的關聯性時,這樣只是初步理解而已,你還必須進一步發展這些概念才行,我以下會說明。

舉例而言,如果你觀察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看看他的肉體外貌,他的活動,他的表達,他的哭泣和咿呀學語等等。你會有一個概念,但這主要是肉體的情形。唯有當你將人的中年和老年都關聯進來。你才會有人的全貌。在中年,人類主要是靈魂在表現。在年老時,主要是靈性。最後這句話很容易被反駁。很多人會說「很多年老的人都是心智低落。」唯物主義者在反對那些談論靈魂與靈性的人時最喜歡講的就是有的老年人會變得心智低弱,唯物主義者爭論說即使是像康德(一七二四~一八○四,德國哲學家)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也在老年時心智低弱,證明他們說的與事實相符。他們所說的都很正確,但這並沒有證明他們想證明的事情。因為就算是康德,他站在死亡之門面前,也比他的童年更為明智。只是在他的童年期,他的身體能夠接收所有他的智慧,所以他才能在肉體生命中有意識。但是,在老年期,他的身體無法接收靈性給予身體的東西。肉體不再是一個適宜靈性使用的工具。因此,在肉體層面,康德不再能夠 對活在靈性中的東西有意識。儘管剛才描述的異議很明顯有其說服力,然而,我們還是要明白人在老年其實會更有智慧、更靈性,而且也更接近所有的靈性精神界。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人類在進入老年時,是可以為靈性保留柔軟性和生命力的,這是靈性品質的開始期,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例如,在柏林,曾有兩位教授。一位是,米契萊,是黑格爾的弟子已經90多歲。

大家都認為他很有天賦,已得到榮譽退休教授,雖然他已很老了,他仍然繼續講課。然而另一位教授,澤勒,希臘哲學歷史學家。比起米契萊,澤勒算是一個年輕小伙子,因為他只有70歲。然而,大家都說他是如何的老態龍鍾,沒辦法講課了。對此,米契萊總是說,「我真不懂澤勒。我還可以整天上課,但澤勒還這麼年輕,總是說上課對他來講太耗神了」。所以由以上所說的老年人的精神,我們是可以找到很不同的例子的,確實是如此。

另一方面,我們來觀察人類在中年期的特點,就可以得到我們對靈魂觀察的首要基礎。基於此原因,人在中年比較能夠掩蓋靈魂元素。他會看起來沒有靈魂或充滿靈魂。因為靈魂元素是  在人類自由控制的範圍內,既使是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中年生命很沒靈魂,但這並不能證明中年不是靈魂的年齡。如果你比較嬰兒的身體自然特性-亂踢亂伸,許多無意識的動作 -與老年的安靜沉思的人體特質,你就看到孩子顯示了以身體活動為主,而在另一方面,你看到老年像是從身體中撤退,可說是身體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它自己的身體本質。

現在,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靈魂生命上,我們可以說:人是有思想認知、感受與意志。當我們觀察孩子,我們從孩子的靈魂得到的印象,顯示了它與意志和感受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也許可以說,意志和感受在孩子內一起成長。當孩子踢和翻滾時他所做就是相應於他此刻的感受,他沒辦法將他的動作和他的感受分離。

隨著人老去,就有相反的情況:思維認知和感受都在其內共同成長,意志卻獨自分離。因此,人類生命的過程就是感受,最初與意志綁在一起,它逐漸能不受意志束縛。教育的大部分是有關這一方面,將感受從意志中釋放出來。然後,從意志中解放出來的感受再與思維認知結合。這就是往後一生要關注的事。我們為孩子正確的準備往後的一生,就是要適當的將感受從意志中釋放。然後,在往後一生,不論他是一位成年男士或女士,他都能夠將這釋放的感受與思維認知結合,因此能適應生命。為什麼我們會聽老人言,甚至當他只是講他的生活經歷而已?這是因為在他的生命過程中,他結合了他的個人感受與他的觀念和想法。他並非講理論給我們聽:他是真正在講他那已經能夠與他的觀念和想法結合的「個人感受」。這老人,當他真正結合了他的感受與思維認知, 他的觀念與想法就會很真,充滿了溫暖,散發著真實性,聽起來實在很親切。然而那些在中年就停止修持的男士或女士,他們的觀念和想法就會聽起來很理論很抽象,很科學。這是人類生命的一個基本要素,就是靈魂力量的進化會有一定的運行過程。因為孩子的感受意志會發展成老年的感受思維。人的生命就在於這兩者之間,唯有當我們的靈魂的研究包括這方面的知識,我們才能創造出一種適合於人類的生命的教育。

現在,我們必須注意到。有些東西是一旦我們開始觀察這個世界它就會立刻出現。 事實上,所有心理學都說,當我們觀察外在世界會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感官的感覺。當我們的任一項感官接觸到環境,就有了感覺。我們有色彩,色調,溫暖和寒冷的感覺。因此,當我們與環境接觸,感覺就進來了。

但是你無法從目前的心理學書籍中所描述的方式得到對感官真正的概念。當心理學家講(感官的)感覺時,他們會說:在外在世界中某種物質過程在發生,空氣中或波動或是光的乙太氣在振動,這些就流入我們的感官,刺激它。人們會講刺激物,講一些他們想表達的東西,但無法讓人理解。因為經由感官刺激在我們的靈魂中釋放出感覺,這整套質性的感覺乃是由物質過程(例如,聽的過程是經過空氣波振動而來)所產生。但是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心理學或是今日科學都沒辦法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通常會在心理書籍中發現的情形。

如果你洞見了感覺的本質,比起你用心理學觀念,你還會比較容易了解這些事,你可以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感覺與哪一種靈魂的力量關係最密切?心理學家有說,他們就是將感覺與認知連接起來,就是這樣:「首先我們有一個感覺,然後我們認知,然後有心中影像,形成概念等等。」看起來過程的確是如此。但是,這樣的解釋,忘了要將感覺的本質究竟如何算進去。

如果我們用足夠自我觀察來考量,我們應當認識到,感覺有意志的本質,還交織一些感受。與思維認知沒甚麼關係,而是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

當然不可能去研究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學,反正我不知道有多少派別有了解到感覺與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之間的關係。說感覺與意志有關係並不是很準確,其實是與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有關係。但至少有一個心理學家,維也納的莫里茲.貝內迪克特 (Moritz Benedikt),他用了他的觀察力,因此特別與人不同,在他的心理學中他有認識到感覺是與感受有關係。

其他心理學家很少有莫里茲.貝內迪克特的看法,他也確實有一些比較奇特之處。首先,莫里茲.貝內迪克特的職業是犯罪人類學家,他因此寫了一本心理學著作。其次,他也是一個自然學家,並寫了關於教育中藝術詩歌作品的重要性。他分析藝術詩歌作品,以顯示它們如何可用在教育中。多麼可怕的事情!這人本來是要做一名科學家,居然想像心理學家可以從詩人學到一點東西!第三,這人是個猶太人自然學家,是科學的猶太人,他寫心理學的書,還刻意獻給慕爾納 (Laurenz Mullner) 牧師-是天主教哲學家,維也納大學的神學教授(因為他保留了當時的廣告張貼)。三項可怕的事情,這使得職業心理學家們非常不可能把這個人當一回事。但如果你讀他的心理學書,你會發現有很聰明的想法,你會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雖然你也許會否定他的心理學結構,他的整個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你也許無法從這本書整體得到什麼,但是其內的單一的觀察則有許多可取之處。因此,你必須在世界上找尋,挑出最好的東西。如果你是細節方面出色的觀察者,而對莫里茲貝內迪克特的東西總體無法接受,則你不必因此否定他的智慧的觀察。

所以感覺,在人類中出現的方式就是,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因此,我們必須說,人的感受範圍會延伸於外-因為我們是的感覺是來自身體的周圍,如果我大致粗略的表達它(見下圖),就在此處可以找到有某種形式的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如果我們繪一個人類的圖(請注意這只是一個圖)

未完下期續

我們在這感官區域的外表面,就有,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那麼,一旦感受-意志或意志-感受出現時,我們在這表面上會做什麼?因為身體的這個表面是感官的領域,我們進行的活動是半睡半夢。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夢睡或睡夢。我們不是只有在晚上睡,我們在身體外圍表面是持續的睡,我們身為人並不完全理解我們的感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這些可以發現感覺的區域,我們只是在睡中夢著,或夢中睡著。心理學家都沒有概念,阻止他們理解感覺的原因就是阻止我們在早晨醒來把我們的夢帶入清楚意識同樣的原因。你看,睡和夢的觀念在此處,與我們通常認為的觀念,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我們只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睡覺就是晚上我們上床去睡覺。我們不知道這個睡覺延伸的更長,我們在身體的表面一直在睡,雖然這個睡是不斷地被夢穿透。這些「夢」就是感官的感覺,尚未被智力或思考認知拿去處理之前的感覺。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