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6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6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康復就在腳下接地氣,頭上卐雷久南
《養生智庫》
兩代草藥醫生的康復經驗  雷久南
自然生活
植物的下半身(1) 周妙妃
華德福教育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六講(下) 史丹勒博士
《專題報導》
黎安老師和水晶缽音療課程的介紹 黎安
《心靈湧泉》
細胞療癒密碼課程分享(中) 邱麗惠
也許你想知道
人智學的起源(上) 潘定凱
《現身說法》
踏草地治癒了我 深心   深心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四十一)癌症報告揭露真相紀錄片內容一 潘定凱
台灣課程2016年10月
音缽淨化、康復初階師資班 黎安‧菲利普老師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植物的下半身(1)
植物的下半身(1)






只看到植物的上半身?

許久以前,有個初識的朋友來訪,相聚之後,我的菜圃和花園激起她種花的意念,想跟我要幾棵草花回去種。我拿把鏟子給她,大方的說隨她自由挖取,那時我並不知道我們對植物的認知不同。

我們到了花園,她拿著鏟子在花圃邊蹲了下來,當時的景象讓我印象深刻,至今難忘。在花圃前蹲下後,她的動作非常敏捷,手握著鏟子,在植株下剛剛和土接觸的位置,鏟面朝上幾乎和土表平行,右手稍為拉開借力,然後就平平地用力往前送出,俐落地把數棵植株和土壤切斷分離…。我抑制住驚嚇與尖叫,心想那些草花沒了根怎麼活呢,趕緊鎮定的跟她說帶點土比較好。她頭也沒抬,「喔」的一聲,又拿起鏟子,快速地又切斷了幾棵,這次切在土下約3公分的位置,好一點了,但還是不夠。我想她大概不知道植物還有下半身,植物根部事關重大吧……。

我說我多挖幾棵給妳……。接過鏟子,草花不大,我在植株外圍,繞著植株周邊鏟土,鏟子約呈60度角度,深深的插入土中大約十來公分深,把植株周邊的土壤切斷,再用鏟子把整個土團挖出,盡量保留土團的完整。如此移植,植物搬到新家後大概都可存活。更理想的,新家已經挖好土團一樣大小的坑洞,並且已灌過水讓坑洞的土壤濕透。帶著土團的植株毫無耽擱,盡早送到新家,盡早放入坑洞,馬上用小而慢但夠多的水澆透,連續澆水三天。那麼連植株都不知道它已經搬新家了,兩三天就恢復原來活力繼續生長。但是再大一點的灌木、果樹、庭園樹、行道樹,就不那麼簡單了。移植要看季節,要事先把植物準備好,要在適當季節氣候下搬遷……。

我在澳洲看到他們種植樹木,不管是行道樹還是公園植栽,都是從小樹苗種起,不是移植大樹。比較起來,小苗的根系完整,兩、三年就長成大樹,而且強壯健康。移植的大樹呢,失去了大半的根部等於去掉了半條命,種下時根部沒有被拉開伸展,也沒有把移植的新家準備好,甚至連包裹根部的繩索布袋都沒拆除,只是挖個洞,把植株塞進去,再把植株綁在支柱上勒住固定。於是這些可憐無辜的大樹耗盡樹皮儲存的養份,要兩年才長出足夠的根支持生長,再兩年根部才夠強壯足以支撐樹體(如果幸運沒被颱風吹倒的話),然後才能拆掉支柱獨立生長(如果還沒被勒死之前,施工人員還記得來拆除的話)。

那驚嚇讓我知道大部分的人看植物只看到植物的上半身。上半身有枝條、有葉、有花果,下半身在地底下看不到,挖下去查看,也只看到和土壤結合的斷根,要了解植物的地下部份實在不容易。

我對植物根部的了解也很片段:看看書,移植植物時看看糾結的根,再用沒多大用處的大腦胡亂想像一下,說實在的,土壤裡的世界實在跟外太空、跟海洋一樣高深莫測。很多書都說植物根部就是植物地上部的倒影;說根部是植物吸收水份和營養的器官;施肥和澆水,要澆在滴水圈的位置(下雨時,樹冠最外圍雨水滴落地面的地方);說根部可以深達數公尺,四周遍及樹冠之外。

之後,陸陸續續閱讀了許多有關根的資料,發覺植物地底下的部分跟植物地上部分相比,質量體積更大,佔地更廣,生態的貢獻更是不相上下。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息息相關,然而我們只忙著培育地上部,只求地上部繁茂健壯,好供我們取用,和提供生態功能;卻不去培育地下部,讓植物的地下部更繁茂,更能往上養育健康的地上部,並發揮它們在土壤裡的生態功能。

那麼,植物根部在地底下的秘密生活是何模樣?如能一窺究竟,相信我們耕種的知識將會更上一層樓。

根部的領域範圍

首先,看看一些根部的研究數據:

一種圓柏屬樹木,根可長達60公尺。叫三齒蒿的灌木,根可長達9公尺。小小像草花的豆科苜蓿,根部可深達30公分至390公分,看土壤的狀況。一個小黃瓜種子發芽,土壤鬆軟肥沃時,主根可深達10公尺,每天長3公分。這是根部可深入地底的驚人數據。

根部擴展的範圍呢?

我們最熟悉的蘿蔔,根部可以覆蓋2.8立方公尺的土壤,約25單輪推車的土,總重量約7.5公噸。一棵皇帝豆可以覆蓋6立方公尺,覆蓋的土壤是16公噸。一棵像稻米,都是禾本科,長得草模草樣的裸麥,根部加起來共可伸展600公里。植物根部的質量可能5倍於地上部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植物質量是在地底下。

以上的數據是怎麼來的?科學講證據,眼見為憑,是用顯影劑讓根吸收後遍及整株植物再照相嗎,不太可能挖到地底下去看吧?

結果…
科學家們真的是窮極無聊,真的有群研究土壤和植物的傻子農業專家們挖了坑,再像考古學家一樣,整日待在坑道裡,一寸寸的把土撥開,追蹤根的分佈情形。研究根部的坑道會挖在距離植株30公分左右的地方,視根部的深度和廣度,挖出的坑道長200~400公分,寬80~120公分,深200~300公分,人可以站在裡面工作,也可把撥下的土運出來。有了這些傻勁的英雄們,我們對植物在地底下的吃喝拉撒睡才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偉大的 Dr.JohnWeaver 在1920s,1930s年代就開始如此精密記錄並繪畫植物根部。終其一生,他幾乎獨力的繪製了一千棵植物,主要是美國中西部的大草原植物和蔬菜,出版了14本書。後來各國,尤其德國和匈牙利,也有許多如此的根部研究,記錄的植物包括樹木,果樹,灌木,雜草,蔬菜…等等。有位W.W.Yocum 在一九三○出版了一本書,詳細記錄了土表覆蓋物,包括乾草、覆地植物、綠肥、厚紙板等等對土壤和根部的影響。他的研究詳盡珍貴,不只記錄覆蓋物如何讓植物長得更茂盛,甚至每小時的土壤溫度變化都記錄下來…。

有興趣大家可買書來看,它讓我對根部的認識真是大開眼界,受益良多。其中有許多根部的繪圖,揭露了不少地底下的秘密。

〈大草原植物的根部〉

美國中西部大草原是乾燥的,有許多大型動物生活其中。

適應那種環境的植物都耐旱、耐踐踏、耐草食動物的嚼食,它們的適應方式是在地下長著健康的根叢。有一棵大戟,上可長至90公分高,根部達150公分深。一棵鼠尾草,根部深達120公分,超過50%的根部是在40~50公分內。

適應乾旱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把所有的根部都盡量靠近土表,有棵多年生的醡漿草只有9公分高,根部達24公分深,分佈廣及240公分,在植株周邊鋪成一片地下毯子,加大了雨水吸收的面積。

多年生能固氮的苜蓿是當地的原生植物,根深可到240公分,是極佳的綠肥作物和動物草料。它有根瘤大都長在淺土層,富含由空氣固定的氮肥,當採割、動物咀嚼、乾旱或季節轉換時,細根會部份死亡腐化,氮肥以及由深層吸收的營養會釋出到土壤裡,增加土壤的肥沃。

燕麥和大麥、稻米都是禾本科植物,長得都像草,追蹤根部之後,發現燕麥的根叢非常濃密,大麥根部則少而深。種植採收後讓根部留在土裡腐化,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養份,讓土壤鬆軟、肥沃、保水、排水。許多雜草的根部也是同樣情形,季節的轉換和適度的砍伐將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養份,只要好好利用雜草就足以保護土壤防曬、防風、防雨及肥沃土壤。休耕時養育土壤,除了撒播豆科綠肥種子,也可加上禾本科的種子,讓養份更多樣化,或者讓雜草生長,定期割斷,就地腐化,是省錢又省工夫的養地法。

〈蔬菜的根部〉

在蔬菜方面…

南瓜的根部大部分生長在地下深30公分內,由上空往下看,一棵南瓜根部所到之處有6公尺×6公尺,共分佈36平方公尺的範圍。

洋蔥和蒜頭的根不在淺土層,是呈發散狀往地底下長,可深至70公分。因此澆水要夠深,在地面鏟除雜草時可不用擔心傷到根。

玉米的記錄很多,每棵都不同,有長得淺而密的;也有淺層長得不多而深度超過100公分的,跟土壤狀況有關。但全都是大部分根部長在地下30公分內。

可以看出 Dr.Weaver 為什麼偉大的,他繪出了一棵10歲的辣根(山葵,芥末),植株地上部份才150公分高,根部深達420公分,分佈150公分寬,光看植物的地上部份,真無法想像它的下半身長什麼樣子。

〈食用果樹和核果樹的根部〉

在果樹和核果樹方面……。從種子開始種樹,要好幾年才有果實,但主根發育健全,可深入極深的地底。只有少數樹種有主根,且由種子育苗才長,移植、或盆栽培育再種植都會破壞主根,一旦破壞就不會再長出,影響植株的穩定性,以及和深層土壤的關係。

根部的分佈都是樹高的2~3倍以上。

核果類方面。有一棵板栗樹,植株僅130公分高,根有240公分深,分佈570公分寬。一棵小榛果樹,樹高70公分,根90公分深,分佈150公分寬。

果樹方面。匈牙利的 Tamasi 做了很多詳盡的記錄。有棵30歲的杏桃樹,根深2.4公尺,根的分佈有一邊伸展出滴水圈12公尺之外。另一棵23歲的杏桃樹,如果沒有修剪植株可長至7.5公尺高,其根部分佈13公尺寬,佔地103平方公尺。他發現82.5%的根都分佈在地下25~70公分深的位置,25%的根超越滴水圈。

其它的記錄。一棵接在矮生根莖的蘋果,其根的分佈與樹高的比例跟沒有矮化的蘋果樹一樣。另有蘋果樹在不同土壤裡的根部分佈,在沙土比在壤土的分佈較廣。有棵櫻桃樹,有一邊是黏土,根部的分佈明顯受到限制。

在一棵核桃樹的記錄上,根部有91.75%分佈在地底25公分內,周圍超越滴水圈4倍。聚集在淺土區的原因是因為25公分以下是黏土層,還有鐵的分佈,不適根部生長。

硬實的黏土,根部會長在淺土,並被迫往上長,那裡空氣較充足。深度方面:在黏土地,90~95%的根在36公分內,50%吸收根在10~20公分內;在壤土地(含黏土、沙、有機質)90~95%的根在100公分內,50%吸收根在36公分內,根部可較深入地底。分佈方面,黏土地的植物根部擴散至滴水圈的5倍以上;壤土地僅擴散2~3倍。

黏土的透氣性較差,根部會集中在淺土層往周圍擴散,是為了得到氧氣、水份和營養。改善黏土可打洞(小型土地用叉子即可),再加有機覆蓋物落葉枯草等,讓水、空氣和有機質進入,一段時日後就可改善。

我們無法對每一寸土壤做分析,只能澆水、施肥和覆蓋在植株周圍,不止在滴水圈,還要超出一些,範圍加大。那裡是根叢末端,是根部較活躍,根毛最多,吸收活動最強的地方。

〈高大樹種的根部〉

植物的根部發展跟土壤有關,看來大半的植物根部深度多於植物高度,根部分佈面積大於樹冠面積。那麼高大的樹木呢,是不是也是這麼長的?

德國有兩位科學家專門研究樹木和灌木。

出人意料的,巨大的紅木,沒有主根,植株可高至60公尺,但根部頗淺,分佈寬度超過樹高。它們是靠群聚與寬廣的根團穩定生長,對抗強風。

有棵橡樹,高6公尺,根深2公尺,分佈14.5公尺寬。有一叢樺樹,高1.2公尺,根深僅30公分,分佈達4.5公尺。有棵花旗杉高13.8公尺,根深2.4公尺,分佈20公尺。

有成林的一群白楊樹其實是同一棵樹,是由漫延的根部隨處長出新樹苗而形成的。最高的一棵只有70公分高,根有1.7公尺深,散佈4.8公尺。大部分的根在地下60公分內。

有棵歐洲赤松,高2.1公尺,主根有3.3公尺,根分佈4.2公尺。另一棵瑞士石松,高5.4公尺,根僅0.9公尺深,但分佈遍及10.5公尺。

樹木的根部不是地上植株的倒影,粗大的根不多。而是由植株向周圍生長,大量分散在淺土層,然後有些向下生長並長成粗根。

〈水、陽光和覆蓋物對根部的影響〉

降雨量會影響植株高度和根發展的深度和廣度:Dr.Weaver 畫出了降雨量越少根部越淺。在降雨量48~57毫米下,植株高65公分,根深75公分。降雨量63~72毫米下,植株高95公分,根深135公分。降雨量78~96毫米時,植株高100公分,根深160公分。降雨量夠多,土壤深部濕透,根部才長得又深又廣。所以每次澆水要夠多夠深,土壤深處水不易蒸發,可以耐久而節省用水;根部的深度和廣度夠,對逆境的抵抗力較強。

陽光也影響根的發展。Dr.Weaver 記錄了3棵大果櫟樹苗的根部在三個地方的發展情形:長在空地上的,根部深達150公分;長在橡樹林的,陽光只有5~20%,根部僅達45公分;長在菩提樹林裡的,陽光更少僅1~8%,根部不到30公分。陽光推動植株生長,缺少陽光植株生長受阻,連帶根部發展也受阻。

在覆蓋物的研究上。植株周圍用乾草覆蓋約20公分厚,比種綠肥植物或光禿地面,植株高1.1倍。覆蓋黑色塑膠布可以控制土壤流失、抑制雜草、保濕、保溫。最經濟、最環保的是定期割草,用於覆蓋。用碎木塊覆蓋,20公分內的淺土層細根增加了30~300%。所以用有機質覆蓋有助植株和根部生長。

在樹幹和根部交界的地方,會有些浮起,叫做根頸或莖基 root flare,大約比120公分處的樹幹粗要寬3~6倍。不可用土蓋住,覆蓋時要像甜甜圈空出樹幹周圍,否則樹根容易腐爛。

到地底下看了植物的根部後,終於知道,根部可以深入地底數公尺,但有90%分佈在地下50公分內,一大半的根叢集中在更淺的10~30公分內。淺土層是植物活動的主要空間,聰明的照顧淺土層,可以讓根叢更深、更廣、更密、更健康。想當然耳,植株也會更健康、更高、更壯。

 

◎樹的秘密生命彼得.渥雷本商周出版

◎ UnderstandingRoots,byRobertKouril

◎ RootsDemystified,byRobertKouril

 

台灣的行道樹常是移植大樹,必須勒住幾年才能穩住陣角

澳洲的行道樹從小樹苗種起。周圍覆蓋碎木塊可以保濕,肥沃土壤。支柱位置視風向而定。寬布條溫柔穩定地固定住樹苗。

 

大草原的各種植物,根部深度大多超過植株高度(每一格是30公分)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固氮的苜蓿根部像採礦機,可把深層營養帶上來(每一格是36公分)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燕麥茂密的根叢,大多集中在30公分內淺土層(每一格是30公分)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洋蔥的根叢往下分散,大多集中在30公分內淺土層(每一格是30公分)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這棵橡樹根深2公尺,沒有明顯的主根。

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核桃樹的側面和鳥瞰圖,根部分佈是植株高度的2倍,超越滴水圈(下圖箭頭是樹冠範圍滴水圈的位置)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一棵瑞士石松,高5.4公尺,根僅0.9公尺深,但分佈遍及10.5公尺。

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k

(左>右)降雨量越少根部越淺。所以供水要夠多夠深,根部的深度和廣度較多,對逆境的抵抗力較強。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

 

Dr.Weaver記錄了3棵大果櫟樹苗的根部在(左>右)空地、橡樹林和菩提樹林的發展情形。From: Understanding Roots,byR.Kouri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