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類如果真心愛護地球,應當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實踐其根本的精神:珍惜資源,避免浪費。舉一些生活小事來說,如電器不用時便關掉;買東西自備袋子,不再製造塑膠袋垃圾,也不增加回收量;能爬樓梯時就不坐電梯等等。不會很麻煩,只差在一念之別。乃至於在個人的工作領域內,也能處處顧及生態環境,選擇污染比較少的作法。生機建築的精神,在於維護大自然原有的和諧,因此在建築和居住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裡,都考慮到不要給環境增加負擔。師法自然、合乎自然。本著這個原則,人類就能夠與所有動植物在這個地球上和睦共存,健康生活。而合乎自然的建築,就從善用、善待土地開始。
◆基地選擇 建築物與其座落的基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1. 建築物扎根在這塊地上(基礎);2. 建築將成為這片地上的一個元素,與四周環境成為一體,並互相影響。所以,基地是否適合,就成為建築計畫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比方說,一個大型百貨公司若建在住宅區的街旁,那是無論如何也難發展的,因為人潮與交通,是設置大商場需要考慮的重要條件。故而在覓地之時,我們先要知道這塊地將為誰而建,也就是說,建築屬於那種功能型態;其次要了解土地本身的各項條件,才知道適不適合作這個用途,以及如何利用它,作出最好的安排。於是在選擇基地方面,就有兩個步驟要做:一、資料收集;二、基地分析。 一、基地資料收集 由於生機建築顧及的層面比較多,所以除了一般共通的資料之外,還會考慮一些別的條件。要收集的資料大致可歸納為兩個範疇:自然條件以及人為條件。為簡明起見,以綱目列舉如下: 從以上的內容,不難看出「自然條件」雖區分為天、地、生物三大類,但是其實都相互關連,難以獨立存在。不僅如此,自然條件與人為環境之間,也是不斷在交互作用。例如,都市密集的人口活動,會大大影響一地的空氣品質與溫度;土地的不當開發,佔據了原有動植物的棲息地,迫使牠們遷移、或造成傷亡,甚或滅絕。 上列自然與人為的所有條件合在一起,便形成一地的「景觀」,也就是人類用五官去感受、所形成的對一地的主觀意象。而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用時也合成了一地客觀的「風水」。 ◆基地分析評估 資料儘可能收集齊全、並加以分析整理之後,便加入已作好的建築計畫,針對計畫中的用途與需求,分析其可行性;也就是說,列舉這塊地的利弊,加以比較、對照、評估、加權,看看這塊地適不適合作這個用途。除了基本的用途考量之外(比如說,此地適合建住宅否?適合建學校否?……等等),我們還要考慮維護自然與人類福祉的因素。在這些方面,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項: 1. 需測量有害地輻線(Geopathic Lines)在基地上的分布情況。地下斷層線、地下水脈、礦脈,乃至於網狀的克里氏線、哈門氏線等等,這些地方的地球磁場異常,能量扭曲,因而對人體健康不利。(詳情可參閱雜誌二○○五年八月號「古老的祕密,現代的新知」一文)在作規劃配置之時,應避免將長時工作與休息的地點放在地輻線上,尤其是交叉點。 2. 避開放射線污染 有害放射線來源大致有兩種,一種來自天然材料,像是花崗岩(Granite)、板岩(Slate)、玄武岩(Basalt)、浮石(Pumice)等近年來很流行的建材,測出帶放射線的比例相當高,尤其是花崗岩。這是由於礦場本身就有放射線污染之故,所以任何天然石材、磚、瓷磚,乃至砂鍋、陶鍋,都應該要先檢測其放射線含量,方可使用。(此部分有關內容,會在以後談放射線及建材時進一步說明) 另一種來源是人工棄置場,如美國有一些早期的軍事或工業用廢料掩埋場,原本設在人煙稀少之區,年久漸不可考,待都市擴張後,有些建商就便宜買下附近的土地,開發為社區,民眾就遭受了無妄之災。這些土地歷史資料必須自己去找,真相要自己發掘。從政府乃至商人,不會有人主動告知你。 3. 與機場、高速公路、鐵路、電車軌、高壓電纜、工業區 保持距離 為什麼呢?隨著科技進步,這些區域有各種污染:空氣、噪音、電磁場、微波,以及各種測不到的震動頻率,干擾人的身心安寧。 生機建築學建議的最少距離是: 我們看了這些數字後,可能會想:怎麼可能!這麼遠?然而歐洲許多城市都以此為目標在改善。如前所述,這些區域的電磁及微波強度,以及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傷害,都已刻意的隱瞞掩飾,社會只有繼續不斷付出國民健康和醫療成本作為代價,已經發生的無可奈何,但是如果還有選擇機會,我們既然知道,就可以儘量避免。 ◆在土地開發及建築配置方面,需要注意及遵守的原則是: 1. 不破壞和干擾原地形、地貌、地理。 2. 不改變和影響地球原有磁場。 3. 不破壞生態的平衡。 4. 利用天然條件及特性,發揮優點,改善缺點。 5. 與自然搭配協調,而不突兀;合於自然的韻律和節奏。 6. 人性化的尺度與安排,具特色、變化。 7. 儘量使用當地資源作建材。 8. 不給環境增加負擔,不製造污染。 9. 在開發、興建、日後使用三方面,使用耗損能源最少的方式。 10. 在能源、供水、廢水及垃圾處理方面,儘量自給自足、回歸自然。 11. 增進及維護使用者健康,不增加家庭及社會開支。 12. 增進鄰里親睦關係。 13. 低密度分散配置,避免高密度集中開發。 一地的生態原本是平衡的,在加入了人的活動後,應當是創造出新的平衡,而非失衡。 (待續)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