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2年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2年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從氣喘、母子情談心念與疾病的防治雷久南
別開生面新天地
讓每一個人實現心中的那畝田劉向春、梅樂地
心靈湧泉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六)潘定凱
和平使者生平自述--第十二章 和平使者之路和平使者 俞靜靜譯
預防之道
行動電話的為害(下)曾紫玉
環境防毒--減輕你身體的毒素負擔(上)蒂娜威爾曼 劉行雲譯
健康生活百寶箱
神奇的耳穴療法覺英
脫胎換骨不是夢--全身拍打功鄭珠如
現身說法
減少電磁場傷害DIY曾紫玉
書評
直覺診斷美瑞亞瑞絲麗 李玲蘭譯
書摘
教養未出世的孩子(5)--安慰、鼓舞與孩子溝通的九個月計劃李玲蘭整理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讓每一個人實現心中的那畝田

讓每一個人實現心中的那畝田


誰說都市人不能種地 劉向春(台灣台北)

在策劃此專題時,內心有無限的感慨,此時正值大陸沙塵暴肆虐,遠在台北的我們,雖不至於灰頭土臉,但眼睛、鼻子也難逃一劫。看見報載北京的婦女用透明袋護臉,另一個畫面卻是人們在飛砂走石中種樹的倉皇與窘相。曾幾何時,美麗的山河大地變得如此的不堪與衰敗?離鄉二十年回台定居,兒時的田園早已變成樓房,溪流枯乾,魚蝦、泥鰍、青蛙已不知去向。
回來最常被問及的是:「國外住的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回來?」其實經過了九二一事件,人間何處有淨土?真要走,應該要移民到其他星球才對。但不可否認的,回來確實有一段適應期,對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有一種悲欣交集、愛恨纏綿的複雜心情。加上這一輩子,從來沒有住過公寓,也不知道做都市人的感受,這一年多來的公寓生涯,卻讓我開始對都市人的苦悶與渴望有些許的體會。
年夜夢迴,望著星空發呆,讓我懷念最深的,竟是我在美國家中後院那一畦畦的菜圃,隔著窗我可以邊喝茶邊欣賞。到了吃飯時間,才悠閒的提著籃子,到園中當場採收。回台後住公寓,內心一直不斷有來自田園的呼喚,那是長久以來,與植物、土地發展出的親密之情。原來離開土地生活的日子,竟是如此的難耐,彷彿臍帶被剪斷的抽離。
我開始思考,做為一個都市人,該如何圓田園夢。這一年多來的田園行腳,我突然有個新的想法,其實不必一定要擁有一塊土地,在國外就有社區農場,把方圓幾哩的人都聚集起來,大家訂下規章,產銷接軌共負成敗。農忙時大家輪流下田;若欠收時,也共同承擔。費用一年一期且預付現金。唯有當消費者與農夫發展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的有機農業才有生存的機會。這時的考量,已不只是蔬果的價位如何,好吃與否,這是攸關我們下一代存亡的嚴肅問題。此時突然想起善良的雷博士,她到農夫市場絕不討價還價,還會挑選別人看不上,又瘦又小的有機水果。如果有機農活不下去,我們豈有明天?
當然您也可以到附近的市民農園去租塊地,做個假日農夫。或者找一、兩位信得過的農夫,如同鮑伯農夫所說的-要吃會跟你握手、擁抱的農夫所種的菜,三、五家人來個集體購買,週末有空一起下田勞動筋骨,體驗田園的甘苦,也幫助農友打開產地直銷的通路。有位農夫告訴我,種地其實並不苦,最苦的是,不知種出來的菜要賣給誰?另外消費者一旦有操作經驗,就有分辨真假的能力,面對充斥的產品,明明我們訂的是一輛轎車,結果送來一台腳踏車,還高興萬分,這該怪誰呢?
我在與農友互動的這些日子裏,心中不再只是有菜,農夫成為我這個都市人最好的田園伴侶,他們是大自然的信差,唯有藉著他們善良、樸實、真心的陪伴與牽引,我才得以重新認識自己,再次的與大地之母的臍帶相連。回到田園載欣載奔,真有一種回家的感動。
現在的我已是個入境隨俗快樂的都市人,我如魚得水般的悠遊穿梭於城市與田野。幫助每個人實現心中的那畝田,變成了我最大的夢想。我希望凡是有地,荒著不種;沒地想種,卻找不到地的人們;以及那些想吃有機菜,卻不知找誰買;和有好菜,卻不知賣給誰的人們,都能彼此交流。不管您在世界的那一個角落,請記住團結就是力量,從您的身邊開始行動,因為任何微小的個人,都潛藏著無限的可能。
這次的專題,文章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實現彼此的夢想。圓夢最美,誰說都市人就不能種地?讓每個人都能實現心中的那畝田吧!
假日農夫的田園夢想 梅樂蒂(台灣台北)
四月的春天,早晨踏進北投第四市民農園,空氣中正飄著柚子花香,遠處仍可聽見救護車傳來的急促聲。在這佔地三千多坪的有機農園,已有兩百多戶的假日農夫在此聚集。到處是蝴蝶飛舞追逐,小水塘裏只見小鴨鑽動,在這一片綠意盎然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悠閒與歡愉。
這裏的開山園主賴春雄夫婦,因為一生務農的母親在世時,有個種菜給別人吃的心願,老人家甚至還想提供這塊土地給大家耕種。原先夫婦兩人經營三家電器行,直到賴媽因忙壞了身體,才告停業。很難想像眼前健壯美麗的賴媽,曾手術割去子宮、一個腎臟和一截坐骨神經。許多病人來此種地,看著賴媽硬朗的身體及神采奕奕的模樣,都士氣大振,賴媽鼓勵大家的名言是:「如果絲瓜可以這樣有力的攀爬,人為什麼不能?」
剛開始真不知有機栽種為何物,八十二年農園剛成立,為了消毒,沒想到噴藥後,賴爸竟嘔吐不已,被送至急診室。從此更堅定他們有機栽種的決心。這裏大家利用週末,放下頭銜與塵勞,手持鋤頭,盡情享受田園之樂。此地已儼然成了都市農夫的假日俱樂部,其中臥虎藏龍不乏有總司令、將軍夫人、教授、家庭主婦、商人、醫師等。來此國度,大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對剛來種地的新手,絕不藏私,左鄰右舍會面授機宜。因為是經營良心農園,菜種不出來沒關係,但絕不做弊。而且這裏流動率出奇的低,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種不好而離開。會離開的,除了經濟低迷外,主要原因是已練得一身功夫,移居到鄉下尋求更寬廣的空間,有的甚至去承接原先不敢接手的祖產農地,玩真的去了。
原先這裏是黃沙貧瘠的酸性土壤,現在已成了肥沃的黑土。土壤送檢後,有機質高達7%,一年四季蚯蚓多得不得了。在田裏每個人晒得黝黑,卻生龍活虎般起勁幹活。有人採收蘿蔔,邀請孩子班上六十多個小朋友,一起來拔蘿蔔。王先生遠從三重來,原先喜歡爬山,退休後來此種地。李太太是家庭主婦,早晨搭先生便車時,會帶著折疊單車。她25坪大的地上,種有四、五十種菜。她訓練孩子吃菜頗有巧思,孩子會拿空心菜梗當吸管,青江菜梗當湯匙。
每天早晨這裏的退休族下完田後,大家聊天、喝茶、唱歌,一掃都市人的冷漠與孤寂。雖然仍處於車馬喧騰的都會中,但有了這片綠地,都市人的田園夢想總算得以實現。市民農園幾乎全省都有,大家不妨到農會或上網查詢,為自己找個安身立命的樂土。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ae/organic.ilantech.edu.tw
且聽台北來的U-TURN族如何種田 賴青松(台灣宜蘭)

自從去年夏天,搬回宜蘭開始耕耘這一方小小的田地之後,自己似乎對於人跟土地之間,這段纏綿千萬年來的愛恨情仇,終於開始有點體悟。

本來也只是抱著玩票的心態,沒想到這一做,卻做出超乎想像之外的心得。其實長久以來,心目中就有個夢想,希望耕耘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讓孩子看著田地上綠色生命成長,讓花草蟲鳥有機會走進她稚嫩的生命裏。

像自己這種從「台北轉來」的U-TURN族,想要擁有自己的田園夢,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一塊適合的土地。如果只是想找個週休假期一、二十坪的小菜園,並不難。許多地方都有市民農園可租借,原以為只有在台北市才有這種需求,沒想到連羅東鎮跟冬山鄉都有規模可觀的市民農園,而且還頗受歡迎。

自己十分幸運,岳父在宜蘭員山仍有一塊兩分多的水田,早已荒草漫蕪。原先想自由揮灑,種上一大片漂亮又好吃的菜圃跟果園。後來發現這種想法只能用「天真」兩個字來形容。先說菜圃吧!如果有在市民農園種菜經驗的朋友就能體會,僅僅十坪大小的迷你菜園,就足以讓假日農夫忙得七葷八素。兩分大的地換算成坪數,也有七、八百坪,自己真要撩起褲管下田,卻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七、八百坪的菜圃的工作量可不是開玩笑的,搞不好,菜園最後可能全部變成「草埔」。那麼果園該比較容易了吧?然而一打聽才知道,這裏的水田地下水位高得嚇人,曾有一輛「拖拉庫踏」陷在裏頭,花了好大功夫才拖上來,這下心又涼了半截,果園的美夢也成空了。最後改為嘗試種稻。

今年春天開始了這輩子第一次的稻米栽培,田雖然不大,但對自己卻是意義重大,因為終於有機會嚐到自己血汗換來的粒粒盤中飧了。田裡的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當你撩起褲管下田之後,似乎一切就開始沒完沒了。日子,就這麼在翻土、播種、移苗、追肥、除草、挖溝還有捉蟲之間,週而復始。表面上看來,一方一畦的茵茵青翠,給人永遠不變的寧靜感受,可是一旦貼近土地時,你會發現,綠色生命下的世界,從表土以下,肉眼所不能見的微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水田的前置作業,基本上還是得仰賴別人機器代耕與插秧,直到補秧的時候,自己的雙腳才第一次浸漬在細滑黝黑的田土裡。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真的!自己真的感覺到這片土地的生命與脈動,是如此真實的存在著!那跟站在田埂上俯瞰的感覺完全不同!我不想隱藏自己的感覺,自己真的覺得水田就像與耕者日夜相伴,那樣忠貞執著的一個女子,除了土地的耕耘者之外,誰也看不穿她那層層衣衫下的曲線起伏,也唯有日日肌膚相親的耕耘者,才能夠摸得清她的每一吋肌理和細膚,而且她需要耕者日日細心照料,才能夠永遠保持綽約的風姿。

隨時可見起伏的稻浪或綠油油的田菁,隨時必須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態,繼續生產豐饒的食糧,來滋養天地間的芸芸眾生。在這四個月漫長的過程中,土地跟稻子,教我如何等待與信任,自己終於知道,種稻的從來不是農夫,一個好的農夫,只是在一旁靜靜的陪伴,天跟地會滋養所有的生命,使他們在最恰當的時候生長、開花與結果。
七月中稻子收成之後,原以為艱苦的時刻已過去,沒想到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從曬稻穀,送穀子到鄉公所的乾燥中心去測度,再送去碾米。把滿載著稻穀的箱型車開到工廠前,才知道此時正是農忙的高峰期,當場就吃了個閉門羹。心裡著實有些慌了!最後靈機一動,想到表妹家有一架家庭式的碾米機,馬上驅車前往拜託幫忙。隔天表妹來電,白米已碾好,但糙米必須另覓大型碾米廠。等糙米處理完畢,接著就剩下五斤分裝的工作,沒想到米袋打開一瞧,裡面竟然滿是小砂石跟碎米粒,因為碾製糙米時,少了精米的手續,所以米粒跟小碎石,會一併留下。接下來的日子,幾乎每位到我們家庭穀倉來造訪的朋友,都多了一項副業——揀石頭。好不容易,才把五百斤糙米裡的細石碎粒都挑揀一空,那種心情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下次饒了我吧!」

這次收成除了部份供人訂購之外,剩下的就是分贈親友。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自己帶著親手印製、又親手種植的「青松米」,穿梭在大街小巷,用這份來自蘭陽平原上的禮物,敲開許多因塵忙而久未蒙面的朋友家的大門。接下來,更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回到宜蘭的日子裏,原來每日上網開信箱,卻變成了最驚喜的期待,因為裏面塞滿了大家的鼓勵與支持,就跟太陽一樣,把人心曬得暖暖的。

自己唯一的遺憾是,今年已經沒有米留給更多的人分享。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初次的感動,回想騎著機車,穿梭來往於城市裏的友人之間,自己不禁懷疑這那裏是印象中人情冷漠的台北市!懷裏那一袋袋的「青松米」,彷若在瞬間化作一個個來自土地與泉水故鄉的小小太陽,溫暖了每個人心裡那個遺忘已久的青春少年。

三十年有機生涯不是夢 蔡麗琴(馬來西亞)

五十一歲的何贊能先生,來自雪州與霹靂邊界,靠近實兆遠的天定河。兒時的故鄉如同天堂,一片被椰林圍繞成半島形的岸邊,魚蝦、螃蟹嬉鬧的情景,牽引著他穿過五光十色的人生旅途,最後重回大自然的懷抱。他是大馬有機農耕的先驅之一,在雲頂山腳下建立了萬農有機農場,希望能吸引上萬人從事有機農耕。三十年來跌跌撞撞的歲月中,同好都相繼放棄,而他卻始終如一永不後悔。

七十年代他開始學習耕種,見到農葯對大自然的摧殘,破壞力持續惡性循環。他發現萬物生態是互相依存的,動、植物甚至小昆蟲都是自然生存法則中的一份子。這種覺醒鼓舞他,在當時有機兩字仍陌生的大馬荒土開始耕作。

他指出一個經過多年農藥污染的土地,水源已骯髒,青蛙、小鳥、蜻蜓、蜜蜂的蹤跡已少見。只有加上大量的有機堆肥及微生物,才能讓泥土活過來。他說若要開發一片有機地,首先要挖個小水塘,面積約十尺寬一尺多深,舖上一層泥漿,然後栽種浮萍、蓮花,營造一個適宜小動物與昆蟲生長的繁殖地。當花開時,小水塘就創造了一個喜樂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引來青蛙、燕子、蜻蜓等。不要小看一隻癩蛤蟆,牠身上的異味,連蛇、貓、狗都不敢招惹。牠與青蛙在晚上是很好的巡查員。但是殺草劑卻是他們的剋星,一片農藥噴灑過的土地,需要好幾年,癩蛤蟆才會重現。讓水塘來吸引昆蟲鳥獸,到了這個階段,改造有機農地才完成了重要的第一步,使動、植物能有個很好相依相存的平衡生態。

接下來要向大自然學習,做有機堆肥,看每個季節性的落葉枯枝是如何一層層的覆蓋大地,變成肥沃的泥土。森林裏的樹木,長得多茂盛,他們又何曾需要施肥呢?堆肥就以這個原則,以乾、濕的自然材料層疊交替蓋上去,然後讓時間、陽光與水分去締造它。他因為耕種地在高原山區,廚餘不易收集,所以選擇堆肥的材料包括:野香蕉及葉、野草、乾草、米糠、豆粉、麥糠、木屑、油棕灰、可可末。將乾濕材料各半交替舖蓋上去,最後再加一層泥土,堆至一米高二米寬為止。然後澆水保濕,濕度必須在百分之五十,泥土看起來才會鬆散。這樣第一步的堆肥程序就完成了。堆肥內部需有足夠的溫度,可讓微生物活躍起來加以發酵,並時時澆水攪拌,使微生物有活力分解有機質的材料,經過數月不再發臭,最後變成有機質的肥料,這時再加上岩石粉,就可用來種菜了。他指出有機耕作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法則,譬如讓野草留根生長,有淨化土地的作用。

「其實我離理想還有很長的路,因為有機農耕所帶來的,不是單純個人的利益,而是涵蓋著環保意識、生態循環與平衡,是一份為全人類和大地的未來而努力的工作。」他語重心長的表示。他更將這份工作,當作是心靈的喜悅與精神的寄託。他一生最大的心願是,遠赴中國開發有機農耕。「趁著北方的沙漠還未南移,而南方的農藥未北侵之時,及早到中國去開墾,使有機事業在中國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農夫的啟示與有機聯盟的經驗 艾茉莉(美國德州)

在過去的六年裡,我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嗜好——種菜,在繁忙的一天後,當我步入後院的菜園,看到綠油油的青菜和日日茁壯的幼苗,上班的勞累和壓力,頓然消失了一半。種菜除了能讓我活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和賞心悅目,它更帶來了一份犒賞——享用剛出土的青菜,那新鮮的、甜美的青菜,常讓我覺得人間美味也不過如此!

大約在兩年半之前,當我正為身上一些小毛病所苦,努力的找尋答案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有機的世界。雷博士、安博士和姜醫師的書變成我每日必修的課程。在短短的半年裡,我的健康有了意想不到的進步,累積了十多年的高血壓、消化不良、便祕、腿痛等,也不藥而癒了。我好似脫胎換骨,嶄新的我變得輕鬆苗條、皮膚光滑、精神飽滿。經過了這些的蛻變,我更深深的體會到有機生活,才是促進我們身體健康的真正泉源。而我的小菜園頓時變成了我的營養補給站,新鮮出土的蔬菜也成為我最佳的綜合維他命。每天早上採了些園裡的蔬菜,搾上一杯鮮綠的蔬果汁,喝了之後,更讓我精神盎然,身心舒暢。

我同時也非常認真的去上有機耕種的課、聽演講、參加座談會。在距離我家四十五分鐘的一個小鎮,有一群農夫每月固定集會一次,他們邀請專家演講,一起無私的分享有機耕種的經驗。這些純樸的農夫一生務農,在過去的幾年裡,漸漸的將原來的務農方式轉換成有機耕種。我非常的好奇,一問之下,幾乎得到相同的答案-因為他們自己或家人病了。他們去檢驗發現身上含有過多的重金屬,為了防止病況惡化,必須馬上停止使用殺蟲劑、除草劑,這樣使他們走上了有機耕種的行列。另外一樁真實的故事,有一次我在眼科診所裏遇見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得了很嚴重的白內障,須要動手術。原來他從小在鄉下長大,和兄弟姊妹常在父親的農場幫忙,他們最喜歡殺蟲,尤其是殺火蟻。他們對農藥的毒害一無所知,他姊姊十一歲死於某種稀有的癌症,在當時那是非常罕見的例子。後來另外三位姊弟也陸續的死於癌症,如今他是全家碩果僅存的一位。

在農夫的聚會裡,不但結交了許多朋友,我們也常討論發生在周遭的農業報導,讓我記憶尤深的是瑞歐格蘭山谷(Rio Grande Valley)的例子。那裏是德州最南邊的一個盆地,位於墨西哥的邊界,向來是德州最主要的蔬菜、水果出產地,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使得當地原來非常肥沃的土壤變成鹽份太重的不耕地,同時地下水也因為鹽份太重而無法灌溉。從這些例子裡,我深深的體會到有機農耕的重要。在現代化的農耕裡,大多數的農夫,以大規模單一作業的方式,使用大量的化學物,期望在最短時期內,提高收成率和獲利率,殊不知這種短暫快速的做法,對人體對大自然造成了長期性難以彌補的嚴重傷害。

因為每月固定參加農夫聚會,我有機會認識了種植有機蔬菜的農夫瓊。他們二十年前買下了兩塊在河旁約九十英畝的肥沃土地,當初夢想擁有一座桃子園,但經過了十多年的耕耘,才發現利潤並不高,七年中只有一季豐收。八年前,瓊開始試種有機蔬菜,身邊的親友都不看好,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她的農場已是德州認証的有機農場。

一年半前第一次參觀了瓊的農場,那天我們帶回來十大箱的蔬菜與鄰居、好友共享。那新鮮、美味的蔬菜,讓大家興奮不已,很快的大夥決定成立一個有機聯盟。所謂好事傳千里,我三年未見的美國同事-琳達,也從瓊那兒得知我們想組有機聯盟。琳達住在城中,我們住在城西。我們很快的當下成立了城中和城西兩個聯盟,並請瓊每週五將新鮮的青菜送至兩個集中點。

我們的聯盟很幸運的得到另一位熱心的琉璃人——楊開心,提供了她的素食雜貨店,作為我們運作的集中站,她也負責了大部份的工作,如聯絡、收款、付款等,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快速、經濟的電子郵件(E-mail)來達成的,訂菜截止日是在週三的晚上,週末再取貨。為了簡單運作起見,瓊將所有蔬菜水果先行裝箱,箱子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給不同的需要,每周蔬果的種類依季節而變,一般說來,約有十五至二十五種。同時由於成員東方人比較多,我們也提供瓊一些中國菜籽,並教導美國人吃中國菜。經過一年半來成功的運作,我們的成員已相當的穩定了,每周幾乎有二十至三十戶盟友預訂蔬果。和一般超市的蔬菜比較起來,瓊的蔬菜甜味較高,保鮮度更久,價錢又公道。由於每周的互動,我和一些盟友結成了至友,彼此互相學習與交換烹飪心得,每個人的廚藝精進,樂在其中。

在這繁忙擁擠現代化的社會裡,時間與空間往往是我們最缺少的,要擁有一塊田或菜園是相當奢侈的,尤其在大都市裡,想選擇有機的生活方式,安心的享用健康的、有機的飲食更是非常不容易。但是結合一群有相同理念和認知的消費者,去要求、鼓勵、支持辛苦耕作的農夫們,讓大家體會到有機耕種的重要性,成立有機聯盟向當地農夫採購他們的農作物,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這樣,人類、大自然和宇宙一定會有一個更美好、更長久的未來。

博士農夫玫瑰的社區農場 曾紫玉(美國佛羅里達)

聽說有個有機農場在招募會員,固定每個星期分菜,心想應該要支持當地農業,雖然自己種的菜常常過剩,還是決定與朋友合夥訂菜,也作為增加不同菜色的來源。這讓我一腳踏進CSA的運作系統中。所謂的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是社區支持當地農業的推展組織。加入CSA,既可以安心知道所吃食物的來源,又可以吃到新鮮健康的蔬菜,而且支持當地有機農業可以免去運銷過程的層層剝削,以及不必要的食物處理,又能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保護我們地球的生態。這個組織的觀念緣起於日本,美國一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開始興起,目前已有上千個CSA的小型農場。

玫瑰(Rose)是個博士農夫,她受父親務農的影響,雖然拿到博士學位,但仍不忘卻心中夢想的那畝田,她來到佛羅里達州,找到一片無人耕耘過的草地,開始了她的有機農場。她很幸運從無人開發過的草地起家,這比起曾被灑過農藥的田地要容易耕種得多。她想既然是小農場,自己又住在農場邊上,如果再用農藥,是害人害己;加上佛州的有機農場不多,正好是個新市場,對於環境保護又有幫助,種種的好理由加起來,這個有機農場就誕生了。

那時一對叫露斯的夫婦,在四處找尋願意加入成為CSA組織的農夫,找到幾個農夫都搖頭拒絕,但是卻與玫瑰農夫一拍即合。當初他們是先從教育消費者下手,利用植物園花卉拍賣、當地報紙宣傳、以及社交圈內廣為宣導CSA的觀念,同時也與當地環保團體保持聯絡。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招到三十個會員,這才去找願意供應蔬菜加入CSA組織的農夫。露斯強調必須找一位非常獨立自主的農夫,而玫瑰農夫就是最適當的人選。

在CSA的觀念中強調分攤風險的重要性。在加入會員說明單上就講得很明白,年費四百五十美元是一家四口成人的菜量,一星期約三十二到四十磅一袋,供應三十四星期(夏日休耕),也可以選擇半袋年費兩百五十美元;但是如果遇到天災人禍收成短少時,會員也應一同承擔風險,會費不予退回,事實上這種機率少之又少,但是這樣的擔保,卻讓農夫有固定的收入,不用擔心靠天吃飯,可以安心種地。

說真的,要一個農夫又要種菜、又要管配菜的種種瑣事,的確是得三頭六臂。玫瑰農夫的農場有十五英畝大,除了她先生週日幫忙到市場分菜兼賣菜,還有一位學有機農耕的年輕人,一星期會來幫忙二十五小時之外,其餘的事都擔在她的肩上。然而會員兼義工,是CSA農場的特色。每星期三、六,會員可選一天到農人市場拿菜,前一天收菜時,露斯夫婦等義工就到農場幫忙收割、清理與分裝。固定有會員每月與玫瑰農夫會面一次,瞭解種植的情況,面臨的問題,以及義工可以協助的事項。每年農場還舉辦會員聚會,除了音樂美食外,大家還交換拿手食譜。

每月有義工負責發行簡訊,內容除了CSA的觀念宣導、環保與健康、農夫的話,也發出下個月的農場特報。也許到了採收馬鈴薯的季節,簡訊上會預告採收時間,以便會員前來幫忙。我曾去幫忙下玉米種子,玫瑰農夫事先會告訴我們那裡要種玉米,間距多寬,要種多深,大夥忙完後一起享用美味的蔬菜湯與麵包。這次有趣的結論是:種田這回事,女生的動作要比男生快得多。事實上這些農事對於未曾種過東西的城市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妙經驗。

現在會員已有九十個家庭七十五整袋的量。會員多半是靠口碑而來。每年收繳會費時,有問卷讓大家勾選偏好的菜色,作為一年耕種的參考。每星期拿菜時,農人與會員碰面,互相熟悉瞭解。像是玫瑰農夫原本不願意種草莓,因為採收太頻繁。在大家的鼓勵與幫忙下,今年終於讓大家一飽口福。在CSA系統中,農人與消費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在消除蟲害方面,她遵照大自然的規律,按氣候種植當令的蔬菜,再加上混和種植,避免一區只種同一種菜。佛州夏日炎熱又適逢多雷雨,蟲害特別兇,夏季就休耕。CSA也倡導供應瀕臨絕種的蔬菜。事實上一些少見的蔬菜營養成分非常好,但是在市場競爭下,大規模種植的農夫,往往只種某些消費者偏好的菜色,導致最後市場上只能買到幾種單調的蔬菜。是以玫瑰農夫農場的菜色也是很特別的,像是巨蛋型的高麗菜、手掌大小圓扁型南瓜、味道特別的雞啄芥藍等。

事實上不同地區的CSA農場,會依照當地的需求發展出不同的風貌。有的是採取每星期自己到菜園採收一袋菜;有的是義工一起幫忙分裝、分送;有的是固定菜量;有的是吃多的人拿多,吃少的人拿少,按自己的真實需要取菜。我很喜歡CSA的一點是:這樣的運作下,可以作得很環保。每回裝草莓、小蕃茄等的容器可以一再回收利用。這個月還有人發心免費為會員縫製布袋,一家兩個,作為取菜輪替之用。甚至有的CSA農場會收集社區廚餘來作堆肥,他們設計了一加侖半大防臭味漏洩的可生物分解袋子,方便會員儲存及運輸這些廚餘。

經營CSA農場已六年經驗的玫瑰農夫,目前也撥空到其他城市演講,傳播CSA的觀念。她對剛起步農場的建議是:從小的供應量開始,建立適合自己社區的CSA供銷方式,等熟悉運作後,再加大供應量,並加入不同的發展項目。像她的農場還將多餘的蔬菜供應給低收入的貧戶或是捐助給無家可歸的組織。每星期日還與好幾個農場合辦「農場之旅」,另外她也種花卉,賣給會員或農人市場的客人。玫瑰農夫對未來的展望是:希望能達到一百整袋家庭的供應量,而且有更多CSA的有機農場出現,有的供應水果有的供應牛奶、雞蛋,讓大家能夠吃得更安心、吃得更開心。

如對CSA社區農場理念有興趣的人,可參考Sharing the Harvest—A Guide to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by Elizabeth Henderson With Robyn Van En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