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0年2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0年2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1999:大自然垂死的掙扎雷久南
消費者教育系列
改造基因對環境上重重危機 取材自www.sage.intl.org廖珮如譯
童年王國
兒童教學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主講;潘定凱譯
世界是真理的 作者 黃曉星; 編稿 張俐
維護自然
自然活力農耕曾紫玉
垃圾變黃金曾紫玉
心靈湧泉
琉璃人的故事(十二)潘定凱
步向內心安寧之靈性人生和平使者(Peace Pilgrim)著;俞靜靜譯
養生智庫
從疾病的探討到生機飲食的實踐花蓮門諾醫院外科主任 蔡慶豐
無止盡的自我康復曾紫玉摘譯自 《Newsletter》, 1997, Feb
電腦族眼睛保健Meir Schneider著; 陳瀅譯
現身說法
我用生機飲食克服了癌症劉炳宏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琉璃人的故事(十二)

琉璃人的故事(十二)


桃花源記──同胞愛社區

身似琉璃 映徹三千世界
心如明月 遍照萬古長空

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曾寫了一篇<桃花源記>。故事中,一位漁人在湖南武陵附近緣溪而行時,無意間進入了一個桃花林中。文中的描述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於是他隨溪而上,到溪的源頭,便發現了這樣一個地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而不論老人或孩子都很快樂。當然,故事的結尾就像所有的寓言故事,漁人在其中快樂地待了數日之後離去,離開之後,後來的人再也找不到這個地方了。

陶淵明的這一篇故事影響後世甚為深遠。今日,當我們描述一個遠離塵囂、風景優美,令我們身心安寧之處,便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其實,世界上很多文化中都有這樣一個所謂「理想國」的傳說,也可以見到人類都有一個這樣的共同夢想,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安身立命之處。那麼,這樣的一個地方難道真的要在「世外」,不在「世間」嗎?難道真的要是「理想」,而非「現實」嗎?

在美國紐約州的春之谷(Spring Valley)也有這樣的一條小溪,春末夏初時,溪畔樹上綻放的花朵與滿地的落花相映,潺潺的流水靜靜地繞著一個社區,這個社區名叫「同胞愛社區」(Fellowship Community)。社區基本上是以療養院為主,但與一般療養院不同的是,所有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庭都住在社區內,社區內有學校(華德福幼稚園、華德福學校及師範學院),還有農場、醫診中心,也有各種工作的環境,包括了陶藝房、織藝房、鐵工藝房、木工藝房、蠟燭廠、印刷廠和手工藝品店。

這裡所有的工作都讓社區內更有團結力,也讓大家在教、學、合作中互相見到對方的專長與智慧,共同的工作也治療了一種現代病——「無聊」而老化、病苦和死亡也在綜合各種年紀的工作中讓大家了解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共同的工作也化解憎惡為歡喜,即在工作中滋生「同胞愛」。這種服務與貢獻的工作也讓領導能力有新的詮釋,領導能力不再是權力的運用,而是認識與善用每一個人的專長與能力。

在同胞愛社區中,農場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農場採取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farming)方式。自然活力農耕的重點在保護生命,滋養自然的心靈,連繫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因為所謂的「同胞愛」包括了與大自然的同胞愛,沒有人類與自然的同胞愛,人與人間的同胞愛可以說只是空談。照顧土地與療養院中照顧病人的工作交替之間也給照顧人員與農作員對單一工作的「厭倦感」有一個休息的機會。

社區的經濟運作方式是不論老少大家都為社區著想,大家的工作都是收入的來源。沒有人領薪水,但有津貼及所有財務上的支助;大家共用社區的資源,如汽車及工具等。也就是說,社區中的生活方式完全像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每一個人都相依相賴,互相關照,一起成長。回過頭來看看今日社會,大部份人似乎都有一種經濟恐慌和工作厭倦症,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想盡辦法累積財富,希望早日退休;因為,雖然看似有親有友,有兒有女,但得不到真正的關心,所以買了各式各樣的保險,怕生病,怕老來無所依靠。和這樣的情形相比較,同胞愛社區算不算是世外桃源呢?

這個社區的形成有許多奇特的因緣。最初捐獻促成這個社區的是南西.洛弗林(Nancy Laughlin)女士,這位女士本人的因緣就充滿傳奇性,她是一名棄嬰,被棄置於教堂門口,後來被教會內一位富裕的兄弟收養,這位兄弟也是當地一家銀行的主人,於是南西在養父死後便繼承了龐大的遺產,成為慈善家,然而,這樣的財富並未改變她一生那種無家可歸的不安全感。她一生可以說都在畏懼孤獨中度過,也怕在晚年沒有人照顧。她在死前,因為中風,她在社區中住了將近一年,她自己說這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日子,因為她可以感覺安心,而且有人關心她。

真正負責建設這個社區的是保羅.雪夫醫生(Dr. Paul Scharff),保羅在南西的要求下掌管社區的創建與建設,保羅一家後來也將自家的四英畝地及房舍捐給了社區。保羅的哥哥是癲癇症患者,因為他哥哥的需要照顧,造成他父母及他自己一家同心協力學習這種服務的心,根據他自己的體會,這種長期服務、奉獻的心就是後來創辦同胞愛社區的心靈基礎。

他認為,像療養院這一類長期照顧性的事業事實上必須當做教育問題來辦。需要被照顧的人雖然身體狀態不佳,在心靈與靈性上都須成長,如果內心沒有成長,則生命便成為極重的負擔,所以在美國老年人自殺率相當高。我們需要教育,教導我們如何將自己一生所經歷視為一種內心成長的機會,這種教育必須與醫學、治療學、精神病學共同進行,才有可能真正地解決社會問題。

他還說,沒有靈性的基礎就沒有所謂的同胞愛,也就沒有所謂的同胞愛社區了。同胞愛社區的靈性基礎是史丹勒(Rudolf Sterner)博士提出的人類智慧學,保羅說,根據史丹勒博士的教導,追求靈性的覺醒,可以在「科學」、「藝術」和所謂的「自由宗教」這三方面來看。

「科學」所指的是靈性科學。現代科學的緣起其實是靈性,一般人錯誤地認為物質化的現實是真正的現實,其實物質化的現實只是靈性的定律下的產物,由思維及修持找尋自己日常人際關係的緣起,便是一種靈性的科學。

而「藝術」則本來是為了顯揚宗教生命而產生的,但漸漸成為一種文化活動,不過,這並不會改變它對我們心靈所產生的影響。藝術是讓人類學習「生命」、「創造性」和「責任心」的一種工具,同胞愛社區了解到它的重要,所以社區生活中綜合了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演說、音語舞、社交生活等七項藝術範疇。

什麼是「自由宗教」呢?就是沒有宗教儀軌的自我淨化。方法上,一是經由思維的修持,二是老少共同工作,因為共同工作會在心靈上產生一種再生或「受洗」的感受,三是服務,以恆常奉獻、恭敬、喜悅的心服務,久而久之便能感受到一種無畏的犧牲奉獻心的生起;這即是所謂的「涵容宇宙的、聖潔的服侍心」(Sacred Service, Service to God)的成就。其實,「宗教」乃是古來許多在靈性修持上已有成就的,即所謂的「靈性啟蒙師」(或教授師)(Initiates)們所創立的,其目的只是為了讓我們經由了解靈性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將生命的輪轉視為「生」,即是由靈界來到人間,而「死」只是暫時離開人間回到靈界,我們的生命,也因為這一生而變得更豐富,有這樣的觀點,便不會對死亡有所恐懼。而在靈性的領域中,什麼是「啟蒙」呢?就是能夠經由修持,不是糊里糊塗地死去,而是全然覺醒地離開人間,而再回來投生時,將是一位更優秀的人,為眾人服務。

我們由此可以見到,保羅雖然全心全力的創建這樣一個世外桃源,但他真心希望整個社區追求的乃是能夠完全覺醒地面對生死這一關,如果能夠完全覺醒的面對生死,也就是生死已經完全自在了,此時世外桃源就在你的心中,又何須去找尋世外桃源呢?

那麼,就讓我們以陶淵明描述自己心境的一首詩做為結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