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靈性科學所看待的自然世界—生機互動農法的核心
靈性科學所看待的自然世界—生機互動農法的核心

我們時常談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操作、執行方式。

然而在這些操作與實踐方法之外,如何看待自然世界?

大家對於我們在談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熟悉,我們也因此有機會能夠進入更深化的學習。人在環境之中,感知到周身的一切,而如何透過靈性科學世界觀的啟發去深化我們對世界的感受?而這一切,學校都沒有教。

於是我們來到一所靈性科學學校,施泰納是創辦這所學校的老師,他帶給學生們一種世界觀,那個世界觀所看待的世界,是從身、心、靈的視角整合的觀點。

從施泰納的帶領,我們得以逐漸了解到宇宙萬物之間的緊密連結中,四大元素靈的確實存在及其生態,從這些精密的科學論理中,精靈不再只是空想的角色、也不是童話故事中的搗蛋鬼。精靈究竟是何種存在?

我們很熟悉這個概念:自然界中有著地(礦物)、水(大海、河流、雨)、風(氣流)、火(各種溫度),靈性科學之所以在人智學之內啟動,是因為這一切都發生在人的感知,經由感官認識世界而來,然而,人卻有一種獨特的能力,或說是自由,去決定透過感覺、內在的心魂(靈魂)去感受這個世界,如此一來,每當我張開雙眼看見日出時分,整個宇空布滿溫柔的洋紅色時,內心油然而生的崇敬與感恩,便是當我以心魂進入這個世界的時刻。

這是一種能力,施泰納說,是可以慢慢訓練得到的能力,以心魂進入世界,認識世界也認識自身的能力。

自然界中的四大元素

在研習生機互動農法一段時間之後,也許會漸漸的對靈性科學不再陌生。

並且,在逐漸地了解我們身為人類所能感覺、經驗到這個物質世界,也只是一部分,可以稱為感官世界。然而,隱身在這個看得見也摸得到的感官世界之背後還有著另外一個世界—靈性世界。

倘若,每當我們經驗到感官世界發生的一切,也能夠聯想到在其背後其實還有著看不見的力量作用,那麼,在我們很清晰能夠區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人類這些存有的背後那也有著不同的層次的靈性存有作用。

只不過這聯想不是幻想,是人類先祖們都仍擁有的能力,但伴隨著文明發展,人們漸漸失去了的,是與天地的連結。

要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打造了感官物質世界,種子為什麼會發芽?生命是如何出現的?

在靈性科學學校,施泰納的教導讓人們理解必須先鍛鍊的是意識層次,或者說是奧秘發展的能力。

也就是透過有意識的鍛煉,重新看見世界,施泰納用的詞是「道德地認識」

在一段時間的練習後,逐漸會能夠開展的感受與思維方式會開始不同,心靈能感受的,也不再像從前的表層或知識概念。

事實上,是這樣的意願、或者是說心理態度、對靈性科學的興趣,讓一切的轉化開始發生。

可是,這一切其實都是自我教育,而教育始於興趣。

在我們能以興趣、意識,嶄新眼光看待自然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形成自然世界的,是很多很多不同力量、不同存有。

很快的,我們便會立刻先發現自然界中兩個不同種類的存有:

第一種—有明確的形狀、可以輕易被描述出模樣的。(物質體)

第二種—會形變、會轉化的。(以太體、生命體)

慢慢,訓練出一組嶄新的器官(眼光)去看見世界的基礎與源頭,去認識世界的多樣性;當我們慢慢鍛鍊出看待自然的眼光時,我們的心也漸漸習慣這種凝視存在於物質感官世界背後所隱藏的世界。

接著我們遇到另外兩種存有:

第三種—特別的一個領域,當我們觀察自然界中於秋冬時節植物漸漸凋萎、枯乾死亡時,它們就在那兒。它們為大自然帶來完熟的力量,若我們將第二種帶來形變、轉化的生命力量與水元素流動的特質相連的話,那麼此刻談的這第三種元素存有,則是作用於空氣中,並不具有形狀、變動快速也稍縱即逝的,它帶來如風般的穿透力。

不如第一種那麼重,深深沈入大地之內,也不同於第二種元素,如此流動生生不息與水元素相連,這第三種元素,充滿了自由的特質,卻也更難掌握。

還有另外一種元素,它使自然界有新生的成長力量,在植物的開花結果階段最容易被人感知這種元素的作用,它們帶著種子讓自然界植物們朝向未來,一代接著一代。這是古早時期人類認識的火元素。種子要能發芽,需要某種程度的溫暖,以施泰納的語言,他說:「它將無生命的溫暖帶入有生命的溫暖。」是一種轉化。

至於為什麼我們要試著去透過各種鍛鍊去認識自然中的元素存有,透過學習認識元素存有要做什麼用?

這個探索之路伴隨著人類文明世界進步、科學發展,已漸漸被遺忘了。

去探索存在的意義。

植物為什麼會開花?

動物為什麼會絕種?

人類為何寓居於地球?

施泰納提出這些,還有鍛鍊學習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找回與大地生命的連結,並且,一起朝向屬於現代人類世界的未來而努力。

是否能理解人類的生命與地球緊緊相繫,而不是去尋求虛擬的世界,或者搬家到火星去,認識到人類與地球的生命,是共同存續地,如同彼此承諾一起攜手相伴共同學習的夥伴那般。

生機互動農法,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並且透過與自然界的工作,農人嘗試為生命帶來平衡,為未來的人類,留下淨土,因著這樣的情懷,身為園丁的我們,帶著希望,正紮紮實實地耕耘著人間的田園。

本文撰寫於二○二一年冬至前夕,靈感來自於施泰納對於自然界的洞察系列演講。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