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9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9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走出悲傷 接上生命的喜悅雷久南
養生智庫
跟黴菌有關聯嗎?(五)陳瀅
自然農耕
向二手農藥說不周妙妃
實踐Permaculture樸門農藝的故事——與英國Eastside Roots的相遇王品涵
自然建築
建築——天人之喉舌(下)俞靜靜
心靈湧泉
靈性詩篇——第三篇歸無所得法(十七) 潘定凱
簫聲移轉時空邱麗惠
雷久南博士信箱
雷久南博士信箱雷久南
心得分享
圓滿的夢 圓滿的家朱嵐
走過電磁波傷害 重獲健康趙家閱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十四)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建築│天人之喉舌(下)
建築│天人之喉舌(下)

天亦無語


很不幸的,近代所建造的房子,已不具上述任何功能了。

人類自遠古以來直至二十世紀初,所建造的房子都還頗符合這四項標準,而為什麼會突然退步呢?最早的起因,源自工業革命,以機械替代人力,追求量產;而後混凝土問世,是一次建材的大革新;而最直接的近因,是歐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九四五年後),為求迅速安置大批軍民重返家園,興建住宅的工期必須越短越好,也沒有時間去慢慢培養技術工人,於是輕木架構造(Wood Frame)與石膏板(Gypsum Board,工地俗稱Sheet Rock)的組合應運而生。非但如此,整個建築業界開始朝著預鑄(Pre-cast)、廠製組裝(Pre-fabricated)、單元架構和機械量產的趨勢走,往昔的手工批土抹牆逐漸無人使用,學徒必須本本份份跟著師傅學上幾年的本事才能出師的事,也不再有了。古老寶貴的技藝逐漸失傳。台灣的建築界大體上追隨著美國的腳步,所以約自1970年以後,大量採取以鋼筋混凝土為構造的方式;所幸建材之「標準化」尚不及美國嚴重。而中國大陸的大都市約自一九九○年以後,也免不了類似的趨勢。

一批又一批長相一樣的住宅立起,不再是為了使用人個別的需求而設計規劃,不再具有各自的特色。人民迷失在舉目皆同的建築林子裡,只有靠牆上的編號找到回家的路。

一項一項的化學產品與人工合成材料發明出來,極少經過測試與長期觀察,即問世量產,應用得最多的便是在建材上,組成房子的每一部分│從結構、地板、牆面、天花、屋頂,到水電設備│沒有人問: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含量是多少?影響期多長?傷害身體那部份?結果與症狀為何?

這些,在產品標籤上你找不到答案,因為廠商與政府可能不清楚答案。歐美所訂各種有害物質的安全標準,不是參考廠商自行提供的數據,就是廠商所贊助的「研究」實驗結果,其可信度與安全度可想而知。即便他們已清楚真相為何,也不會給老百姓知道。自一九四○年起,建材幾乎全為人工合成;人類一向住在自然材料蓋起來的屋子裡,這種轉變對人體而言實在太快,難以調適。人開始覺得不舒服,各種各樣的毛病(尤其是慢性病)查不出確切的原因。近二十幾年來,已有人在注意並研究這個現象,取了個名字叫「病建築症候﹖」(Sick Building Syndrome,簡稱SBS)。

於是,近代的建築不僅喪失了人文層面,也不再考慮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成為純粹依附在經濟效益與利潤之下的產品。建築只剩下了工程與技術的層面,淪為道地的「建築工業」。人,只是建築系統裡面的一個計算單位。(正如同西方主流醫學一般,將人體視為許多系統與零件的組合,分門別類的來對待。將人體視同機器,可以拿掉原有的,換上人工的,或以化學藥物來填補)。建築,也不再是個有機體,而被切割為好多機械化的系統,不再具有人性。

無怪乎,德國建築師 R. Keller曾嚴詞批評說:「大戰後的建築毫無內涵,粗魯且不負責任,是破壞而非建設。」

生機建築


所幸,還是有一批有識之士,覺於眾人之先,做起力挽狂瀾的工作。德國於一九七○年成立了一個「健康建築暨健康生活協會」(The German Healthy Building - Healthy Living Society),開始收集資料、分析研究,連同其他一些組織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套整體思維與專業的學問,名之為Bau-Biologie,英文是Building Biology。

「Bio」的拉丁文的原義含有「生命、一切與生命有關者、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內涵、尊重自然、生存」等等的意思。德文Biologie一字還帶有生態、生命整體性之意,涵蓋較廣,因此選用了Biologie一字。然而在中文裡,此字通譯為「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較偏向生理和物理。為免生誤解,在此暫以「生機」一詞代之,彰顯其生命、全相之義,兼顧身、心、靈三個層面。

生機建築學Bau-Biologie的正式定義是:

1.  研究人類生活與其生存環境之間整體互動的科學。

2. 研究人為的環境(建築及規劃)對人的健康影響的學說,並應用此學說建造健康宜居的場所空間。

它認為,建築含有三個部份:文化、生機、技術,三者應當是均等的。(圖九)

近代建築的問題,便出在獨尊技術,致令文化與生機的部份喪失殆盡,形成極不平衡的情況。(圖十)

唯有重建人類對建築的正確認識,尋回其中文化與生機的部份,才可能有平衡與健康的居處。科技本身無過,但不應凌駕自然、生命與人文之上。而今我們卻成了科技的奴隸,為科技所支配。現代人反稱此為「進步」。和平使者(Peace Pilgrim)早於四十年前就說過,「當今人類的問題,出在物質文明的進步遠超過心靈的進化。」所以科技發展得太快太泛濫,快到尚不及見其禍,已然製造出層出不窮的生態問題和健康問題。

至目前為止,社會一般應付這些問題的方式,雖然是打著「綠」旗幟,仍只是在挖東牆補西牆,欲以此來消彼,想用新技術來挽救老技術弄出的問題,這個大方向就錯了。科技既將我們帶到了這步田地,所以不可能再從科技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以完全一體(Holistic)的觀點來看待人與大自然(天地)的關係,來建立人與建築的關係,才可能真正幫助人類脫離困境,進而提昇。以這種心態所作出來的規劃設計,才是整體平衡健全的自然建築,此之謂真正的綠建築。這一步,需要以靈性覺醒作基礎;由貪心及自我本位做出來的建設,必然缺乏人文內涵與藝術。

美國物理學家兼作家卡帕(F. Capra)教授說得好:

「人對於環境的膚淺想法,是想要怎麼有效的控制環境,想要好好去管理維護自然環境,以便為人類所用。然而深刻的生態作法,是了解到:生態的平衡需要人類幡然改變,重新看待自己在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果人類能覺悟靈性之深奧,感受到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這時生態覺醒才真正到達靈性的層次。」

生機建築學非但真正透入問題的核心,同時也有問題的初步答案。它講求令建築回歸自然,但並非回歸原始。綠建築沒有唯一標準答案,至今各界仍在摸索與嘗試,我們希望一點一點地把正確的資訊介紹出來。建築一門所涵蓋的範圍太廣,在從事規劃設計的時候,必須要能兼具宏觀與微觀,主觀與客觀。因為建築是科學亦是藝術,是力學也是美學,是技術也是文化。這份工作要做得好,需要富有直覺的創造力,以及心靈的覺醒。是故生機建築學裡面提到,「建築師必須通達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工程、藝術和文學。真正的建築師的職責,是創造能令內心和諧、並與外在的和諧共鳴的環境。」

 

所以

建築  是文化、是工程、是生態、是醫術;

是人類生活的紀錄,

是地區的地標,是城市的印象;

是一個世代文明的表徵,人類演化的場所;

是人與天地和諧共存的產物,提昇心靈之器;

是人與天地溝通的橋樑。

故史丹勒博士(Rudolph Steiner)有云:

建築  乃天人之喉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