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4年0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4年0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代代相傳……傳了什麼?雷久南
預防之道
治腸內革命戴菊英
自然農耕
從土壤學觀點談農業現代化(四)  雷通明
揭開石器時代的農業奧妙陳瀅
吃出健康
珍惜資源,滋養身體的太陽能餐雷久南
我愛大地
綠色消費行動策略鄭姝如整理
心靈湧泉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四(續)潘定凱
童年王國
妮老師的話—史丹勒的幼兒教育菩芸
兒童教學第七講(三)(續)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 潘定凱譯
養生智庫
親證「自然療法之神奇」鄭鴻娟
現身說法
妄想症、躁鬱症、憂鬱症 的另類療法一個走出幽暗深谷的親身經驗菩心
新書介紹
傑特船長的生命之旅雷久南
航向宇宙生命的奧秘鄭姝如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琉璃光養生世界






從土壤學觀點談農業現代化(4)

 

由於近代物理學領先,其他科學跟進,逐漸跳出牛頓的機械觀念,慢慢建立了有機體的宇宙觀念。兩者最大不同點就是部份(Part)相加,並不等於全體(Whole)。因此,至少綜合與分析同等的重要。由於牛頓的影響深遠,現在還有好些人仍是跳不出他的範圍。Carrel氏在一九三五年說的上面一段話,到今天還沒有多少改進。農產品—「植物及動物」固然是生物體,農業的基礎—「土壤」也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整個農業生產應該屬於有機體觀念的範疇。然而一般從事農業研究工作者,大多仍受物質科學訓練的影響,而為機械觀念所左右。我不禁又要再引用Carrel書中的一段原文: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are indispensable but not basic sciences in the researches concerning living organisms.  They are as indispensable as, but not more basic than,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 for instance, to a historian.  They are not capable of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s specific to the human being .......  The biological workers of tomorrow must realize that their goal is the living organism and not merely artificially isolated systems or models.

「數學、物理、和化學對研究有生命的有機體而言,雖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學,但並非基本科學。此等科學之不可或缺,有如對歷史學家而言,最多也不致超越語言或文字而已。此等科學不能建造特定適用於人類的觀念。……未來的生物科學家,必須體認其努力的目標為有生命的有機體,而不僅是人為的分離體系或模式。」

將上文中的有機體改為農業,生物科學家改為農業科學家,Carrel的話不就像是針對農業說的一樣嗎?

科學對農業發展在很多方面確有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我想說明的是:由於生物科學—農業科學的根基還不穩固,再加上一般農業研究者受物質科學的影響太深(包括我自己在內),農業的生產不能「完全」依賴科學。這幾年來,我看到美國化學農業發展的後果,假如(我說的是「假如」)認為那是科學化的結果的話,使我想到古人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在農業上,我不禁要說盡信「科學」,不如無「科學」了。

農業生產涉及的因素很廣,又不能全部依賴科學,像工業那樣用許多方程式來計算。因此,農業生產者要將有關生產因素做最適當的和諧配合,發揮最優異的效果。所以土壤學者Kellogg說過﹕農業管理是一門藝術學;Albrecht氏的著作中也提到,由於科學對農業的貢獻,大家忘記了農業也是一種藝術。有美國近代愛默生(Emerson)之稱的Berry(他業農、教書、出版過詩集,有些像陶淵明),在他的著作中更明顯的說出「傑出的農民就是藝術家」,他更說過造就一位太空飛行員比造就一位好的農民要快得多。應用造就太空飛行員的方式,也可以造就良好的士兵和工廠技術員等。但那些訓練方式,卻無法造就好的農民或好的藝術家。四○年代的一位名記者Bromfield,後來務農,他根據務農的經驗,曾寫過好幾本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農民需要的知識範疇,比其他職業都要廣泛。因一位優秀的農民必須知道如何將廣泛的知識巧妙的配合應用,這不是藝術化的工作嗎?事實上,西洋早期的科學與藝術是不分家的。舉例來說:被視為法國國寶之一的名畫「Mona Lisa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其作者Da Vinci(達文西,一四五二~一五一九)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以後由於科學的發展,才同藝術家分家。歷史的發展,似乎像古人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代的科學與藝術,又有合流的徵象了。這可用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如美國高中物理學教科書裡,有了荷蘭大畫家Van Gogh(梵谷,一八五三~一八九○)的畫;而一九八二年也出版了一位物理學家與一位心理學者合寫的一本書,名為《Einstein's Space and Van Gogh's Sky》。因此,我認為國內的農業現代化要走向科學化,同時也走藝術化的道路。用簡單的話語來表示,也許可以叫做「科藝化」。

農業如何藝術化呢?這有待農業研究者與生產者的合作。研究工作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性的工作(我想,曾經從事研究工作有年的人,大概會同意我這種看法)。由於環境及背景關係,一般研究人員大都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比一般從事生產者要深入。但是一旦要將實驗室或田間試驗研究的結果進入實際生產應用時,問題就複雜了。這有待當地生產者的抉擇與配合,這一高度藝術化的工作,就不是一般研究人員所能勝任的了。這不但要有廣泛的知識,還要有多年的經驗。我們祖先積留下來的多年經驗,可說是寶藏。因為經驗得靠時間的累積,而時間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說來慚愧,我還是讀了King 氏的《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才知道我們祖先留下了許多寶藏。King氏的這本書是一九一一出版的,早已絕版,幸而後來複印流通了。Berry對這本書很推崇,他說這本書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大概指對美國人而言,不知國人對此言有何感想?)。最近德國人翻譯成德文出版,此書的價值可說是歷久不衰。King對中國農業觀察的深入,實在令人敬佩。想想我自己以前對中國傳統農業的看法,真像佛經裡一則寓言—窮子懷寶而不自知。

  農業生產進入現代化後,其所涉及的因素,遠比我們祖先時代複雜。最理想的條件是研究者與生產者合而為一,這在事實上當然不可能。因此,只有兩方面切實合作,而不是那一方面指導另一方面。因為一方面是長於見樹、短於見林;另一方面剛好相反。在我看來,一個是跛子,一個是瞎子,今天只有在以瞎子背跛子的精神來合作,才能走上農業生產的康莊大道。(待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