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3年02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3年02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尋找生存的空間一從個人信息層的保護到吃什麼雷久南
《殊勝修法》
咒輪的殊勝修法  雷久南
《養生智庫》
來自天上、地心額外的保護 雷久南
《自然生活》
推廣堆肥(7) 一自利利人(上) 周妙妃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2/2)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蔬食天地》
阿開的百香果南瓜塔阿開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十二) 俞靜靜 
《也許你想知道》
《淨土法門》說什麼?(四十二)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六十七)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7)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二)《淨土法門》說什麼-之二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二)《淨土法門》說什麼-之二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淨土法門的緣起之一,就是佛陀為了幫助韋提希皇后,韋提希因為自己有一個要害死父王的惡子阿闍世而厭離世間、願生佛國淨土。佛陀於是讓她能夠看到諸佛的淨土,選擇一個想要往生的佛國,韋提希皇后選擇了阿彌陀佛淨土,佛陀教她觀想的方法,依法修行,便能在死後往生所選的佛國淨土。這修行的方法主要就是專注的觀想。而就在佛陀說完這觀想的法門之後,韋提希就進入了「無生法忍」的層次,這個修行層次就是體認到一切法都畢竟是空,便不會再退轉,也不會再墮落了。

有人也許會認為觀想很難,或是自己不善於觀想,其實觀想力就是記憶力。我們來講一下「觀想、夢境以及記憶中的景象」的相同點:

任何人只要能夠記得以往的事情,或是記得自己做過的夢,就是有記憶力,那就絕對有觀想的能力。一、對過往事情的記憶。二、對夢境的記憶。三、觀想。這三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都是想像中的情境。都是我們有意識的,在心中,喚起的一種想像的影像。

所以,你能記起過去的一件事,這其實就是一種觀想。能夠清楚的記得過去曾經做過的一個夢,這也是一種觀想。能夠想像一種尚未發生但是心中嚮往的情境,這仍然是一種觀想-最後這種觀想就是佛陀在此經中所教的觀想。這三者的差別,只是這些影像在我們心中的真實性。而這個真實性,乃是我們主觀的感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心中覺得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了。

因此,這個觀想的法門,就是把我們那自以為真實,日日夜夜的過著這個塵世中的日子,並念念不忘、記憶、回憶這塵世中的一切的這種心念與感受,轉到另一個世界,去想另一個世界,去念念不忘另一個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念念不忘」,甚至感覺到已身歷其境的在那另一個世界之中,那麼,投生到那另一個世界,就只是遲早的事情了。因為我們說過,這個世界乃是眾生在自以為有了神識之後,造出了生命,思想,感受,然後才造出了這個被感受的世界。所以,明白了這個有苦有樂的世界其實是我們自己在長期的「神識」,「生命」,「思想」,「感受」的流轉中創造出來的。那麼,要投生到阿彌陀佛淨土的世界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問題就只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是否能將「神識」,「生命」,「思想」,「感受」都轉為有阿彌陀佛淨土眾生的特質,有了那些特質,就很自然地會投生到阿彌陀佛淨土了。

那麼,阿彌陀佛淨土的眾生,他們究竟有哪些特質,他們是想些什麼,念念不忘些什麼呢?

他們是念念不忘「佛、法、僧」。

「佛、法、僧」在意義上,就是代表著我們心中的「覺、正、淨」,也就是念念不忘「覺醒」,念念不忘「正道」,念念不忘「清淨」。

阿彌陀佛的願力是要有無量的壽命與光明,能永遠護持著、照耀著所有世界。他也祈願了淨土中的眾生如他一樣有無量的壽命。所以投生於極樂淨土的生命,阿彌陀佛護持眾生的願力之下,加上自己願求生清淨國土的願力,在修行上就只會前進,不會再退轉了。

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特質,因為會退轉就表示還有造惡或是懈怠等往下墮落沉淪的心念,不退轉就是這種墮落沉淪的心念都不再升起了。因為他們不會退轉,所以也不會再有這個世界的苦,只有快樂。這情形就像是因為遠離愛欲而脫離了我們這個「欲界」(還有愛欲的世界)而超昇到「色界」(只有光明的形相,沒有愛欲的世界)初禪天的天人,色界的這一個層次稱為「離生喜樂地」-意思就是遠離了會投生到欲界的各種墮落的欲望與不善的惡法,於是生出喜樂的心的境界。

而淨土更有許多生命是在下一生就會成佛的菩薩。所以佛陀在宣說《阿彌陀經》時,特別提到這一點,告訴大家,聽到宣說這部經的人,應該要發願,願意投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可以和這些上善之人一起聚會在同一個地方。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夠一直在清淨善良的環境中薰習,就自然會成為清淨善良的人。

淨土眾生有這種清淨的心念,於是就有相對清淨莊嚴的生活環境。

阿彌陀佛淨土的極樂世界,並非物質世界,但阿彌陀佛的功德讓國土內的眾生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如同七寶與黃金所造的金色世界。淨土樓閣千萬,都是七寶所造。處處有七行排列的寶樹,天空懸吊著七重掛滿寶物的羅網。

還有七寶建造的無邊際的水池,池底是金沙鋪地,池中的水清淨甘美,有著微妙香潔的蓮花,蓮花大如車輪,分別為青、白、赤、黃四種顏色。空中不斷落下天界的曼陀羅花,還有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美麗鳥類也在空中以優雅的聲音頌唱著佛法。微風吹動著寶樹與羅網,發出百千種微妙的音樂,國土中的眾生在這樣的法音薰陶環境下,都自然的一心念著佛、法、僧,也就是念覺、念正、念淨。

阿彌陀佛這個淨土法門,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聽聞到這個淨土法門,聽聞到諸佛名稱的人,其實都已在一切諸佛所護念之下了,在成佛之路上都不會退轉了。

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發願要投生阿彌陀佛國土的人,都受到諸佛護念,在成佛之路上不會退轉。所以,阿彌陀佛淨土可以說是,所有眾生的歸宿。因此,佛陀一再提醒,相信淨土法門的人,都應該發願往生這個淨土,不要只信而不發願往生。

為何淨土眾生能享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呢?

這就要回溯到阿彌陀佛尚未成佛時所發的願望。

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他曾是國王,因為聽了當時的佛-「世自在王佛」說法,法喜充滿,於是捨棄王位出家。法名是「法藏」比丘。

他發願成佛時要有最清淨莊嚴的佛國,國土有著如同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一樣的安寧極樂境界。並祈願一切來到此佛國投生的眾生,從此心念愉悅清淨,生活快樂安穩。於是祈求世自在王佛為他說明諸佛為了創建諸佛淨土所作的一切善業淨行,讓他可以學習,如法修行,並攝取所有佛國的清淨莊嚴,早日成佛,也就是早日成就自己的佛國。

世自在王佛就為他說明了二百一十億佛土的情形,並隨他的心願,示現給他看。

法藏比丘聆聽與親見這些淨土之後就說道:「世尊!我已學到了如何莊嚴佛土的清淨修行之道。」

法藏比丘於是向世自在王佛訴說,他想要創建的理想佛國。如果達不到,他就不成佛。而他所累積的功德善業,終於讓他達到了這個成佛的目標。那麼,法藏比丘成佛多久了呢?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已經法藏比丘成佛十劫之後了。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成佛之後,我們這個小小塵世所在的大宇宙,已經經歷了十次「生起、存在、變壞、滅去」-「生、住、異、滅」的過程。但是阿彌陀佛的佛國,壽命無量,是不需要經歷這樣的生滅的。

法藏比丘,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他理想中的佛國,在他的德業的護持之下,是有著如下的莊嚴景象。

佛國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個惡道。因為這三個惡道是有了比人類還要更多的貪嗔癡才會投生到這三惡道,所以這個誓願就是他要創建一個佛國,讓這個國中的眾生,都不可能降到如同動物等級的貪嗔癡。

佛國中的天人,都是殊勝的真金色身形,但是互相之間沒有形相上的美醜等高下差別-這就是一種平等心的成就。雖然有殊勝的身形,因為阿彌陀佛的護持,去除了貪,所以也不會貪戀這身形。

佛國中的天人都有天人應有的「五通」-「天眼通」-可以無障礙地看到遠近之物與未來的事件、「天耳通」-能聽到六道眾生的語言及遠近粗細一切的音聲、「宿命通」-知道自己與眾生過去世的經歷、「他心通」-知道其他人心中在想什麼、「神足通」-自在無礙隨時可去到任何地方。

法藏比丘還發願,成佛時,「壽命」與「光明」都沒有限量,所以可以永遠的護持眾生、照耀眾生,能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都會走向成佛的道路。這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名字的意思-「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他還會加持來到國中的菩薩,必定達到下一生就成佛的境界。願意聽經讀法的眾生,必定得到無限量的智慧。國土莊嚴,菩薩與天人都會好好修行。甚至其他國土的菩薩,聽聞阿彌陀佛的佛號,都能得到護持,精進修行。

而且最重要的是,法藏比丘的願望包括: 一、

若發了成佛的心,修各種功德,又至心發願,要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人,在臨終時,如果阿彌陀佛不能與大眾圍繞此人來接引此人前往淨土,他就不成佛。 二、

而沒有發成佛的心的人,只要是聽到阿彌陀佛名號,於是心裡繫念著淨土,好好的修持道德根本,迴向給往生淨土,也一樣必定達成願望。 三、

甚至只要相信、樂於往生淨土,知道不造大惡,能夠在臨終時念到十聲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

當然這臨終十念,聽起來很容易,但這還真的需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才做得到。因為想想,我們平時習慣想的都是如何的在塵世中的愛欲中滿足自己。所以臨終時也多半是想著、懊惱著,即將失去世間的享樂,如財富、名譽、地位、愛情、親情等等,還能提起心念,念上十聲「阿彌陀佛」,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說需要「善根」-知道不要貪戀塵世的愛欲,「福德」-臨終時還腦筋清楚,可以思維,可以念。「因緣」-臨終時還有人提醒或自己還記得要念這十聲佛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在平時就念念不忘這阿彌陀佛法門,臨終時就很自然的念起佛號。才可以確定不會再墮落入愛欲的世界。

而這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教的法門-「念佛法門」。

大勢至菩薩曾對佛陀說:

「我回憶以往,如恆河中的沙一般多的劫(宇宙生滅)之前,有佛出世,稱為「無量光」。在當時那一劫,共有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其中的最後一位,是「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入正定的方法。這情形就像,譬如有兩個人,一個人總是掛念著另一人,但是這另一人則沒有掛念著這一人,這樣兩個人就可能有時相逢見面,有時則不相逢。但如果有兩個人,互相憶念,深深的憶念,則從今生至來生,都會像身形與影子一般,形影不離。十方的如來,心中憐念著眾生,就是像母親念著孩子一樣。但是這兒子若要逃走,母親想念他又有何用?孩子若像母親想他一樣的,時時思念母親,則母子生生世世都不會遠離。如果眾生心中隨時憶念諸佛,則他就等於在佛的左右,現在或將來,一定會見到佛,也就是完全證悟自己的覺性。如此的,時時刻刻的憶念佛,就不再需要其他的方法,便能心開意解而證悟。這種時時刻刻念的情形,就像天天做香的人,會沾染著香的氣味。這種境界就是以心中時時刻刻的覺性,如香味、如心中發光般的莊嚴著自己。所以稱為『香光莊嚴』。」

「我修行的根本,就是以這種念佛的覺心,進入了一心清淨佛,本無生滅-『無生法忍』的境界。現在在這個塵世間,則是以這種修出的大力,引導像我一樣以念佛法門修行的人歸於淨土。佛若問圓滿無礙的根本,我沒有其他的選擇,就是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收攝起來,眼見佛色、耳聞佛聲、鼻嗅佛香、舌宣佛號、身觸佛境、意念佛法,全是佛,全是覺,專心一意,如此以完全清淨的心念,相續不斷的念佛,這樣進入正定,就是第一等的法門。」

大勢至菩薩是誰呢?就是在阿彌陀佛淨土中輔助阿彌陀佛的兩大菩薩-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共同稱為「西方三聖」。為何說是「西方」呢?是因為佛陀在《阿彌陀經》中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淨土在宇宙中的地理位置是在地球之外遙遠的西方,要經歷十萬億佛土之外那麼遙遠的距離才能到達。當然,這是因為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執著,於是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才有這種遙遠距離與空間感-這種執著就是「劫濁」。「劫」是時間的單位,「濁」是污染,「劫濁」就是說我們是因為這種自造的污染,所以被限制關閉在時空的世界裡。前面所說的淨土眾生都有的「神足通」-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意可到想去的地方,就是不受這種污染影響就會有的能力。所以我們如果以地球上人類的肉體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十萬億佛土(星系)這麼遠,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則是想到要來地球就立刻可以到達的。

現代的量子物理,對量子的研究,也開始漸漸的了解到佛經中所說的,距離和物質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種境界。[1]

而淨土之所以稱為淨土,就是我們所在之地,是被我們的五種污濁所染污的穢土。前面所說的「劫濁」是因為對物質的執著有了物質的時間與空間的染污。只是「五濁」之一。

最初是我們在全然清淨中生出「動」的妄想,於是自認為有動靜,這種自認為的動靜後來就被認為是神識,因為「生命」是依附這神識才生出的,所以稱為「命濁」。

生滅不斷的神識,也可說是心識,讓我們認為有了「我的」生命,所以有了「我」所造作的業,生生世世就依著自己的業,流轉於有著相同業運「眾生」的國土之間,所以稱為「眾生濁」。

然後從這些國土生生世世的生命中,累積的記憶了好與壞,喜歡與厭惡,這是「想」的根本,也就是各種貪嗔癡「煩惱」的根本,所以稱為「煩惱濁」。

然後從想看、想聽的喜愛中,和那相對的不想看、不想聽的厭惡中,從想生出了要有感官的欲望,於是生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器官,感官更確定了「我」的存在,「我」的知見,將感受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認為就是自己、就是一切,這就是「知見」上的污染所以稱為「見濁」。

根據感受再確定了那被感受的是外界,於是就創造了外界,再被自己創造的外界綁縛在時間空間-「劫」的牢獄中,這就是「劫濁」。

以上「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就是「五濁」。

佛陀也特別告訴我們,在這五濁惡世,是染污容易,淨化困難的。佛陀是以自己為例,說他自己在這個眾生為了自我的愛欲,造惡者多,行善者少的五濁惡世,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中,能夠成佛,能夠為一切世間眾生說這些世間運作的因果報應的基本法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這是勸大家要發願遠離污濁,往生淨土,要有求淨的心,求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心,求「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那麼,古來的大德,是如何的看這個法門的呢?

(未完 下期續)

[1]例如量子糾纏:任何距離的兩個獨立粒子都可以遠程而且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相互作用-這情形就像距離並不存在。 它們不僅可以相互作用,而且還可以根據觀察或測量的方式改變彼此的屬性-這情形就是物質會相對互動並改變。這種似乎推翻一般對物質與距離觀念的粒子互動就稱為量子糾纏。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