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2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2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充電、補氣維持健康雷久南
《自然生活》
堆肥的方法(5-6)—堆肥區堆肥法 周妙妃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十) 俞靜靜 
鎂的奇蹟—不生病的營養素 菩心
《心得分享》
真言玻璃的使用心得 沈進隆
被昆蟲毒液侵襲的消腫、痛、麻、癢清除法 深心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第三講(1/2)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也許你想知道》
也許你想知道(四十)《心經》說什麼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六十五)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5) 史丹勒博士講、潘定凱譯
琉璃光第二學年 超時空康復課程介紹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 《心經》說什麼
也許你想知道 (四十) 《心經》說什麼 潘定凱

《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短的內容,包括了佛法中的大智慧的要義。唐朝玄奘法師的翻譯,文字簡潔,易於誦唸,是相當受歡迎的佛教經典,古來大德們有許多的解說。本期就將古德們的解說整理為概要說明,大致上,這個專欄對經書的詮釋多參考圓瑛法師(1878-1953年,民初的佛教領袖與講經大德)講經的內容。讀者可以參考報佛恩網的般若文海繁體網頁[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智慧,但因為這不是指一般世間的學習與發明等建立在「有」之上的聰明智慧,而是一種明白「真空妙有」的智慧,所以古來只用音譯「般若」而非意譯。什麼是明白「真空妙有」的智慧?就是世間一切,其實本來清淨,沒有我,沒有苦樂,沒有生死,這個本來的境界,為了讓我們在思維上可以了解,因為一般人認為「空」是「沒有」於是借用一個我們可以了解的、相似於那境界的名詞-「真空」。為何要稱為「真空」?因為它並不是一般認為的「沒有」,而是我們知道物質世界一切的「有」都沒有常性-「無常」,無法永久存在,終究歸於幻滅,而「真空」永遠能包容一切的「有」。更神奇的是,我們能夠從這本來清淨的「真空」之中,藉著妄想,創造了心識、生命、思維、感受、物質界與肉體,也就是從「真空」之中創造了一切的「有」,因為神奇,所以稱為「妙有」。但因為這些「有」都是來自妄想,所以在眾生妄想滅的時候,也可說是在眾生妄想累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暫時幻滅。知道這世界上一切的「生」是幻、「滅」也是幻,於是從這生滅的幻境中脫離出來,不再因為這幻境而有任何的執著與煩惱,就是「真空」的智慧。

佛陀的說法是先說這世界的生、滅的因緣,於是講「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的道理(以下有說明)。藉著修「道」,破除一般人造成自我與他人苦痛的「我執」,「我執」也是我們在生死大海中輪迴的根本,我執破除之後,就稱為「我空」,但這尚未究竟,這些修持的方法或法門,就像船帶著我們渡過生死的大海,渡過之後就可以放下了,放下船就是破除「法執」,因為法執會讓我們還執著了有「我空」這個境界。一旦破除,就破除了「有」與「空」的界限,就稱為「法空」,這就是將「生死」、「大海」、「船」、「涅槃」等名相全都破除,於是不受「有」的障礙,也不受「空」的障礙,得到真正的自在。這就是佛陀講佛法、講「般若」的目的,借用了許多的名相,但這不是目的,只是暫借這些方法,目的是讓我們達到真正的自在。

「波羅蜜多」是「到彼岸」或「到彼岸了」,「彼岸」是指在深入實踐中,回到了那『明白了「空」與「有」其實是同一件事』的清淨境界,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空」與「有」於是歸一,內心毫無沾染,完全清淨。就從有苦樂相對的「此岸」而到了沒有分別、沒有相對的彼岸。在「彼岸」,沒有「苦、樂」相對,也沒有「生、死」相對,沒有相對,是一種絕對的境界,這就是大智慧到彼岸了,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就是講這個大智慧到彼岸的心法。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因為藉著以上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觀照」的功夫,不對外在的境界起貪愛與沾染,達到清淨自在的境界,又能自在的化現各種身分,普渡眾生,所以稱為「觀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是說在恆常的觀照中徹底深入實踐修持這個明白空的智慧而到達沒有煩惱與生死的彼岸的法門。

照見五蘊皆空:這種恆常觀照而明白的智慧之光於是從心中照耀出來,令菩薩徹底見證了五蘊[2]其實都是「空」-隨時變化、無常性、虛幻不實的,像夢一樣,醒了才知道夢中一切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有了這種明白,就能不執著,而超越一切「煩惱」的「苦」,與「生死」的「厄」。

舍利子: 這是對佛的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稱呼,許多佛經中都是由舍利弗代表聽法的大眾,所以稱呼他,就是在呼喚聽法的大眾。

色不異空:這一句是針對一般大眾,要破大眾的執著於「有」,一般人都是執著要「有」美貌、財寶、名望等。「色」指的就是我們這個「有形」的身體和外界有形的一切,雖然我們自以為是真實的有、但其實都是空,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常性,最後終究幻滅歸空,這就是空的本質,而且一切的「色相」,其實都是我們久遠以來自我訓練,把妄想認為真實而產生出來的。我們認為恆常運作的大自然其實是我們的妄想,久遠以來,訓練心識,造出的自以為是的真實境界。所以我們自以為「有」的「色身」與「世界」,其實本來就是空。

空不異色:這一句是針對佛弟子中的聲聞[3]與緣覺[4]說的,要破他們的執著於「空」,他們是執著於要滅掉「有」才能歸「空」。但是,那包含一切的空,是漸漸地在我們執著之下,生出了我們認為真實的這個世界,所以知道那本來的「空」早已包含這一切的「色」。就不需要執著的以為必需滅掉一切「色」才會入「空」,而是「空」本來就常駐在那裏,與「色」並無差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是對超越了聲聞與緣覺境界的菩薩說的,是再進一步,破除執著於「色」與「空」還是兩樣不同東西的境界。因為前面的兩句是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而必須用「色」與「空」這兩個名詞來說明,所以現在再進一步,把這個「色」「空」是兩個不同東西的觀念再破除。為何說「色」與「空」實際上是一樣的東西?比如我們在地上挖一個洞,挖好之後,原來是土地的地方現在就是一個空洞-空的了,所以虛空是本來就在那裏,並不是有一個虛空,跑到這個洞裡來。同理,空與有本是一體,只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在「想」的能力成熟之後把它分成兩個。明白了色即是空,就容易進入《金剛經》中說的度眾生等於沒有度的境界。 沒有執著「空」或「色」的任何一邊,也就容易證入真正的涅槃-真正的寂滅,沒有「寂滅」、也沒有「不寂滅」的境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果明白我們認為實體的肉體與外界的物質的都是空,那麼,應該就更容易明白其他四項覆蓋-受、想、行、識-也是空,因為它們更屬於非物質的心靈境界。所以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識即是空,。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啊。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這世界上的一切運作的法則,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心靈上的,它們的本質都是空的,它們從來就沒有生也沒有滅,沒有骯髒與乾淨,也沒有增加、減少過,是我們自以為有生滅、有垢淨、有增減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以在這本性的空之中, 其實並沒有我們認為覆蓋了本性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也不需要我們去滅這五蘊了,因為明白了他們本來就沒有生出來,只是我們自以為有生出來。

無眼耳鼻舌身意:從以上道理就明白,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六根(六個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樣,只是妄想的產物。

無色聲香味觸法:與六根接觸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當然也沒這回事。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令六根運作的六識(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他們分隔出來的界限(例如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都沒這回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說明「十二因緣」的修行法門也是空。「十二因緣」是說生死輪迴緣起的根本-原文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解釋如下:眾生因為不明白想要『有』(有生命與相關的一切) 的這件事是錯誤的,才有了生死輪迴,這種無知就稱為「無明」。過程是由『無明』-最初的、第一種無明,是不知道有任何的造作就會有業,於是就會輪迴。第二種無明,是輪迴之後,因為有貪嗔痴等煩惱漸漸累積成為習慣,成為習慣後認為貪嗔癡是正常,就在不知不覺中造貪嗔癡的業,於是繼續了往後無休止的輪迴。兩種都是生死的根本。因為無明而造作,造作就令造業的神識成形,有業識就有心身的形成,有身心就生感官,有感官就接觸黏取外境,認為有苦樂的感受,由感受生起對三界(我們所在的粗重物質界為欲界,往上一層是有光明沒有肉身的色界,再往上一層就是只有神識的無色界)的愛與欲,再繼續追求造作,於是確定了三有(就是三界),然後就在三界中有了未來的生,有生就自然有老死的過程。

在佛陀的說法中,若明白了「十二因緣」,於是決心破盡「無明」,那麼由無明所牽動的一切「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就自然破盡了。但是,這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死輪迴也不過是我們執著生命的妄想而造出的假相,既然明白了這過程本來就是虛假的,當下就是空,所以說要滅盡「無明」、滅盡「老死」,其實也是多餘的、畫蛇添足的事。

無苦集滅道。: 這是說明「四聖諦」的修持法門也是空。「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是說明白世間的老、病、死、貪嗔痴等是「苦」,而苦是造業的累積「集」的結果,要離苦就要求寂滅的境界「滅」,要達到「滅」的境界就必須修「道」。就是八正道[5]。要離苦得先修道,但是修道最後明白,既然苦樂相對根本是自己造出的假相,當然「苦、集、滅、道」也是虛無的。

無智亦無得。:所以能證的智慧與所證得的一切道理,其實本質都歸虛無的。

以無所得故。:因此知道修行並沒有得到什麼,只是回歸本來清淨的空而已。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菩薩境界就是依照這依著大智慧到彼岸之上的法門。不牽掛在「有」上面,也不牽掛在「空」上面,心中於是毫無牽掛,因為知道一切都歸於清淨的「真空」。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因為沒有牽掛滯礙在任何東西上面,沒有生滅、沒有生死,不怕失去任何東西,也不怕所作所為沒有得到任何東西,自然沒有任何害怕與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遠離了一般人的「顛倒」-以假為真,將生、住、異、滅認為真實而輪迴的夢想。也遠離了究竟涅槃的「夢想」,就是對不生不滅的境界和一切法的執著,全部都遠離了,這就是真正的究竟-沒有生滅,也沒有不生滅。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都是依據這個大智慧到彼岸之上的法門而修持,所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所以知道這種大智慧就是神妙不可思議,能袪除生死煩惱的咒語。

是大明咒。:能大光明照破生死長夜的咒語。

是無上咒。:沒有其他的智慧能超越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 沒有其他的法門能與它齊頭平等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 知道能受苦的人與所受的苦都不可得,於是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一旦明白真空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你就知道這法門是真實的,真的有用,毫無虛假。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所以說大智慧到彼岸上的不可思議咒語,就是好好實踐。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渡過去啊,渡過去啊,彼岸渡過去啊,彼岸普渡過去啊,覺悟速速證得圓滿啊。

參考文獻與名詞

[1] 報佛恩網的心經網頁http://book.bfnn.org/article_12.htm

[2]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

一、色-我們有形的身體與外界

二、受-我們的感受

三、想-我們的思想

四、行-我們的念念相續不斷運行的生命

五、識-我們不斷刷新記憶令我們自以為存在的神識

這五個從神識演變成有複雜的生命、思想、感受、有形的身體與自然界的過程,覆蓋住了我們本來清淨的本性,所以稱為五蘊,蘊就是覆蓋,

[3] 聲聞:以佛陀為師,遵從佛陀的言傳身教,持戒修行,證得涅槃,出離世間。

[4] 緣覺:觀看大自然的因緣就能覺悟而發起修行出離世間的心,能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所以也稱為獨覺。

[5]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正確的佛理知見-苦集滅道的知見。

正思惟-以苦集滅道為根本的思惟方式,出離了貪嗔癡的思維。

正語-說話都以正見、正思惟為出發點,不犯口業(說謊、惡口、兩舌、諂媚言語)。

正業-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或上任何癮)行善,一切行為以正思惟出發點。

正命-遠離不正當職業。以實踐八正道為一生任務。

正精進-依著八正道的原則努力去惡修善。

正念-常念著「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念著八正道。

正定-心安住於八正道,堅定不移。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