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中,我們總結了如何得到「自在」,也就是脫離所有神識體的掌控的過程。這情形,可說是我們脫離了所有的幻境。 這是古來久遠傳下的知識,如果將古代語言與現代語言比較,就是如下的總結:
破除了這些宇宙神識體的掌控,在心理生理上,都會有變化:
「解脫」或「自在」,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是佛教的想法。或者認為是某種宗教的修行家才會想做的,但是其實每個人都想要「自在」,雖然不見得是用「解脫」或「自在」這些名詞,但是其本意是類似的。因為大家都只想要有自己所定義的「快樂」的生活,不想要有自己所定義的任何痛苦,這就是自己定義的「自在」,就是不被苦所「束縛」就是自在。各種宗教會存在,就是因為人類有這個基本的需求。所以可以說,各種宗教都是為了要得到快樂,得到滿足某種慾望時的快樂,和避免無法滿足某些慾望時的痛苦。 因此,如果我們明白了,想要快樂, 其實是一種執著了「快樂的幻境」的想法。那麼,想要「解脫自在」,或是佛教中所謂的「涅槃」-「不生不滅」的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一種執著了幻境的想法。因為厭惡隨著過去的所做的一切而無止境的在生死中流轉,也就是厭惡輪迴,認為「不生不滅」才是快樂,所以才有了這種想法。 不厭惡生死的人,也就是喜歡享受肉體生命的人,則不會有這種想法。喜歡享受肉體生命的人,就會努力的想辦法讓肉體快樂,無法讓肉體快樂的時候,或是發現肉體要死亡的時候,就是他們受苦的時候。而厭惡生死的人,則是看到自己無法脫離一再的生死時,感覺到痛苦。 所以我們如果認為一定「有覺悟、有解脫」,這還沒離開幻境。但是,如果你說,「沒有覺悟、沒有解脫」而隨著生死流轉,這也是還沒離開幻境。因為我們在最初時,並沒有這一切,後來所產生的一切身心的現象,其實都是一種我們自己想像、自以為是的幻境。不破除幻境,就必定要受苦,不論是執著哪一種幻境。如果是執著肉體快樂的幻境,經過修行,也就是破除自己的貪愛之後,就可以去除幻境。 不過在去除隨著生死流轉的這種比較嚴重的幻境後,也要知道,這所謂的「不生不滅」,還是一種幻境。只是是比較輕微的幻境,它不受外在環境的控制,全在自己的內心。所以在許多經書中,都說明了,要修持,是為了去除幻境,因為在幻境中,我們必定要受苦。除去幻境,就回到這原來是空的境界。一切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要重新回到那本來的狀態,那空的境界。所以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中,告訴我們,一切的修行都要注意到其實究竟是空無,所以修得的成果是「無所得」,也就是你並沒有「得到」一個自在,或是「得到」一個涅槃。如果有這種「得到」的想法,就表示你還在幻境之中。《楞嚴經》上也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在圓滿的覺悟之時,就是回歸到無所得的狀態。《金剛經》上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要把這念心「住」在任何事情上。又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真正的賢聖,是無為的,超越有為的境界的。但是「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這一點,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講得很明白:「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就是說,聖人是努力作一切,以身作則,但是並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 而且,老子所說的聖人,並非一般大家所謂的如孔子之類的聖人。老子所謂的聖人,是非凡人、非聖人。因為他說的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的人。因為不執著無,所以不會不做,因為不執著有,所以做了也不會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唯有這樣的心態與行動,才能遠離一切的幻境。 (下期續 )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