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讀 本期說明如何不再落入十二類眾生輪迴的「三種增進修行漸次」和真正進入修行成就佛道的一路上的進境與其相對應的次第果位的名稱。三種增進修行漸次的第二條:修習正定之前一定要真正執持戒律,否則還是會落入生死輪迴,為何如此?在二○一○年8月《歸無所得法》中有很詳細的說明。修行成佛之道要經過這許多次第,看起來真難。不過古來講解楞嚴經的大德之一,明朝的蕅益大師,他的《楞嚴經文句》,可說是標準教本。本期中許多內容也是他的講解,但他卻是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依蕅益大師的開示,成佛的方便法門,可說就是一心念佛。蕅益大師開示如下「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也就是由菩薩度到成佛的彼岸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在念佛之中了。所以看似簡單的念佛,確實涵容著通往無上智慧的門路。 (續上期) 第八卷 慶喜,這些眾生,每一類之中,也各各有十二種顛倒,這都像是我們捏著眼睛,於是看到空中有亂花。也就是在眾生顛倒了原本妙圓真淨的明心之後,其中就充滿了這類的虛妄亂想。 你現在要修證佛的正定,就要在這種一念妄動的顛倒本因和依妄動而起的亂想之中,建立三種增進修行的漸次才能除滅。清淨的本性就像清淨的容器中要先除去如毒蜜的妄想,再用如湯水的戒,如灰香的定,洗乾淨之後,才能貯存得下如甘露的佛果菩提。 什麼是三種增進修行的漸次呢? 第一就是要修改舊習,除去令人進入生死輪迴的助因。 第二就是要真修持戒,才能切除那令眾生進入生死的「殺盜婬妄」的正因與習性。 第三是以止觀來增進修行,令六根違反六塵的方向才能不隨惑造業。 什麼是令眾生生死輪迴的助因呢?慶喜,以上所說的世界中十二類眾生都無法自己生存,要依賴四種取食的方式才能生存。一種是一定要吃到有形狀能分段的食物,稱為「段食」。一種是只要觸到食物的氣即可,稱為「觸食」。一種是只要禪定思慮即可生存的,稱為「思食」。最後一種是禪定更深只剩下意識中最後的阿賴耶識來維持生命,這種稱為「識食」。所以諸佛才會說,一切的眾生都要依賴「食」才能生存。 但是,慶喜,一切的眾生,食到甘甜的就能生存,食到毒物就會死亡。所以若要求得正定的眾生,就必需要斷除世間的五種辛臭的菜。 這五種辛臭的菜,熟的吃會增長婬欲心,生的吃又增長瞋怒心。在這世界中吃這辛臭的人,就算他能宣說十二部經教,十方的天仙善神因為嫌他口氣臭穢都遠離他。而各種餓鬼呢,則因為他吃這種辛臭正是他們所愛的氣味,所以暗中都來舐他的唇舌,所以變成他常與這些鬼物為伍,所修的福德漸漸消逝,增長的都是些無益之事。這些食辛臭的人,修正定時,菩薩天仙與十方善神都不會來守護他。反而是欲界、色界的大力魔主,趁著這無人守護的方便機會,變現作佛的身形來為他說法。毀謗持戒的正法,讚歎世間的婬欲瞋恚與無知。令他命終於自然而然成為魔王的眷屬。而魔福一旦享盡,因為造作了無數惡業,終究要墮入無間地獄。 慶喜,所以要修真正徹悟的佛果菩提一的人,就一定要永遠斷絕五種辛臭,這就是第一種增進修行的漸次。 什麼是令眾生進入生死輪迴正因與習性呢?就是「婬殺盜妄」。所以眾生要進入正定,一定先要嚴持清淨戒律,永遠斷掉婬欲的心念,不食酒肉,飲食都用火烹調清淨而熟食,也就是甚至不吃生的食物的氣。慶喜,修行人如果不斷掉婬欲和殺生的業,是不可能出離三界的。應當視婬欲如毒蛇,或是與你有怨仇的賊人。先執持「聲聞」類的修行者所戒的殺盜婬妄等各種戒律—先令身形不犯任何的戒律。再進一步執持「菩薩」類修行者所持的戒律—連心中亦不起犯戒的念頭的。如此「身」「心」都成就了戒律,那麼在世間再也沒有互相婬行而出生或是互相殺食而死亡的業,也沒有偷盜而負債或妄語相牽累的業,所以在世間就沒有舊債要還了。這樣戒律清淨的人修持正定,因為他的清淨,就是父母所生的肉身,不需要天眼也仍然能夠觀見十方世界,親見十方諸佛,聞佛說法,親奉如來聖旨。無須神足通亦能得大神通而遊十方界。無須宿命通,亦能悟知宿因清淨,不會再落入惡道艱險之處。這樣的持戒清淨,就是第二種增進修行的漸次。 如何能違反六根會隨著六塵而造業的傾向呢?慶喜啊!這樣清淨的持戒人一心求定,心裡不再有貪婬的念頭,對外在的六種塵境不多隨流放逸,因為不流遠,自然回歸本元。如果再用功,完全不攀緣塵境,六根沒有了放逸和互相配偶之處,於是六根都返本歸元,不再有六根受限於六塵的現象。六根清淨不受想陰的障礙,十方的國土都變得明白清淨。此時外境如同琉璃般清徹,內心如同明月,好像將內心懸掛於琉璃中,內外俱空,心與境如同一體,明白了眾生與佛本來平等,進入了這種徹妙圓滿,身心皆無所障礙的大安穩的境界。此時是行陰盡破,識陰已經顯露,所以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的寂滅境界都出現其中了。 這個人此時就是已經悟入「本來無生」的「無生法忍」的境界,從這個境界中再漸漸修行。隨他的修行,會各有其修行次第的聖位的名相,這就是第三種增進修行的漸次。 慶喜,這位善男子,欲愛已經乾枯,六根不再執著六塵,身心殘留的雜質不再續生,心中起的念頭,純是空明,純是智慧。這智慧的本性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因為愛欲乾枯而得的智慧,所以這一境地稱為「乾慧地」。不過愛欲的煩惱才剛剛乾枯,尚未真正除盡,所以還不能與如來的法流相連接。 就以這樣的心,以中道的妙智,觀著中道的妙理,以寂滅的心,不斷觀照,於是本性的圓妙,就會如蓮花般開放。從這真如本性中的妙圓境界,再發出妙圓,不斷的求精進,於是堅定的信心因而常住,一切的妄想都滅盡無餘,只剩純真的中道。因為信心的堅定常住,所以這一步為「信心住」。 中道的純真信心,令修行者一切明白,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三者都不能障礙修行者了。如此令過去未來,無數劫中的生死過程,死亡的捨身與入胎的受身,和一切的習氣如何,都能出現於記憶中。這位善男子,因為能憶念不忘過去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念心住」。 將這微妙圓通純真的中道真理,精進發揮,而化去無始以來薰習而產生的習氣與迷惑,成為完全融通無礙的精明境界。再以這種精明,繼續用功,走向真正清淨的境界,所以這一步稱為「精進心」。 因為精進心,真心的精髓於是現前,常住在這種純綷止觀的智慧中,所以稱為「慧心住」。 再執持定力,令智慧不動搖更明了,令寂滅清淨的境界周一切,這種寂靜的妙境,恆常凝住,此時的境界稱為「定心住」。 這種定境發出智慧的光明,再持續不斷深入這種明性,只有繼續精進,不再有退步,這種境界稱為「不退心」。 定慧均等的安然向前行進,在安然中亦能保持定力的不失,此時能與十方如來所證的道理氣氛相交接了,因為能常住護持這種法理了,所以稱為「護心住」。 保持住這種覺明的境界,就能以這種微妙的力量,修習實踐反映佛的無緣大慈的光輝,如同以行持迴向諸佛,完全安住在走向完成佛道的境界中。此時佛道與自己的行持,就像兩面鏡子,光明互相對映其中的妙影,互相交疊攝入,所以稱為「迴向心」。 以「無為」的心,行持「有為」的法,這樣的心所泛出的光芒與佛光在心中秘密的相互迴應。進入了佛恆常凝住的無上妙淨的境界,安住在這種無為的境界中,不會偏離遺失。於是圓滿了執持善法、維持無為、利益一切有情的戒律。所以這一步稱為「戒心住」。 安住於戒中,自在的應用,能將這種境界,在十方世界中,隨願度化眾生,所以稱為「願心住」。 慶喜!這位圓滿以上「十信位」的善男子,因為修持耳門圓通的方便法門,所以能發出以上十信心的光明。修成這十信位的止觀,便能發出心中本有的精華智慧的光芒。這十種信心發揮的功用互相涉入,圓滿成為一心,這一步就稱為「發心住」。 心中發出光明的妙智,如同清淨的琉璃,其內的精金顯現。就以前一步所得的「發心住」的妙心,步覆實踐做為向前繼續修行的根本之地,這一步就稱為「治地住」。 於是成就了空假中三觀的心和實際履踐這三觀成就的空假三種義理,心地明了,於是以此心地,十方遊走履踐所證,行持自利利他的一切,無所障礙,這一步就稱為「修行住」。 行持皆是自利利他,這種行為與佛相同,於是自然承受著佛所證得的中道氣氛。就像人死後的中陰身,因為自己業力的氣氛,自然會感得相應的父母。這位修行人因為與如來氣氛暗中相通,可說是自然將要生為如來的家族種姓,這一步就稱為「生貴住」。 既然已經進入成為如來之道的胎中,親自承受如來的大覺傳承,就好像孩子在母胎中已長成有一切人該具有的相貌了,能成就無緣大慈的方便智慧都具足了,這就稱為「方便具足住」。 外在的一切行為與內在的心相,都與佛相同,這就稱為「正心住」。 外在與內在一致,這種情形日益增長,證道之路已無退轉,就稱為「不退住」。 佛所具足的十身(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身、法身、智身、國土身、業報身、眾生身、虛空身)。此人道業不會再退,都已光潔無瑕完全具足。這種全真無邪的境界稱為「童真住」。 具足了身相就可出胎了,如同成為佛的兒子,就稱為「法王子住」。 身為佛子,如同世間四大洲的王和一國之君的太子世子,在剛成人時,國王只將少分的國事委任給太子,等待繼位,亦既等待灌頂授記成為佛,這稱為「灌頂住」。 慶喜,這位善男子已經完成圓滿以上「十住」的佛子果位,已具足無量的如來妙德,上能隨順十方諸佛,下能隨順十方眾生,皆大歡喜,所以為稱為「歡喜行」。 也非常會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稱為「饒益行」。 又能自覺覺他,任何逆境都無所瞋恨違拒,所以稱為「無瞋恨行」。 隨著眾生各種種類出生而度化眾生,看破過去現在未來,明白一切平等,願意盡未來際遍佈十方,所以稱為「無盡行」。 世間一切聖凡差異,都在此修行人心中合同歸一。於是能隨順機緣以種種法門度人,無有差誤,有遠離愚癡的智慧,遠離亂心的正定,所以稱為「離癡亂行」。 以這種合同歸一的心地,在眾生前示現不同的相,令眾生見到此位菩薩以同類示現,這就稱為「善現行」。 就這樣示現於十方虛空所有微塵國土,能在大中觀小。在微細的微塵中,又示現於其中的十方法界,亦能在小中觀大。在微塵與法界的大小示現中,皆不執著,不受障礙,這就稱為「無著行」。 能將眼前一切事相的示現,都視為完全是智慧圓滿渡過煩惱的彼岸,而非煩惱的此岸,行持尊重,這就稱為「尊重行」。 這樣的圓融無礙,能成就十方諸佛利他的軌則,做為眾生的善法的模範,所以稱為「善法行」。 所有行為都是清淨無煩惱,常現真如無為。這就是眾生本來的自性,所以稱為「真實行」。 慶喜,這位善男子已經圓滿具足能在微塵中轉大法輪的心性與智慧,已經完成作佛的大事,純潔精真,遠離滯留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執著的過患。當度化眾生時,已經滅掉「度」的這種名相,將這種無為的心,迴向於寂滅歸家之路,這就稱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對「生死」與寂滅的「涅槃」都視為可敗可壞之法,遠離了一切能夠遠離的名相,這就稱為「不壞迴向」。 本身的覺性已顯其清澈無染,其層次已經與佛相等,這就稱為「等一切佛迴向」。 無雜無妄的精真已經顯現,修行境地如同佛的境地,稱為「至一切處迴向」。 因為佛境地徧照一切法界,所以再下一步,所到的世界與所成就的如來,都互相涉入。自己與佛與世界,已經無所分隔,毫無罣礙,以如來利益世界,在世界中顯現如來智慧,無涯無盡,所以這一步稱為「無盡功德迴向」。 在這相同於佛的境地中,不論能證的智慧或所證的道理,都成為走向涅槃的清淨真因,再依此真因發揮,來走向涅槃的道路。因為以覺性隨順一切境界,能視一切為平等,是依真正善因而成道果,所以稱為「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平等善根的真正根本既然修成,明白十方眾生都在我的本性之中,所以自我本性圓滿成就時,也不會遺忘眾生,這就稱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與一切法一切眾生同為一體,遠離了一切分別的表相。對「同為一體」或「遠離」這二者,都不執著。這就是空與有皆不執著的真如本相,稱為「真如相迴向」。 真正證得自在如意的境界,十方三世毫無所礙,既無纏縛亦無解脫,所以稱為「無縳解脫迴向」。 本性的善德已圓滿修成,法界中一切的計較度量都已破滅,所以稱為「法界無量迴向」。 慶喜,這位善男子完全是清淨的由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到十迴向的四十一心。再往前精進修持,成就更微妙圓滿的四種加行,其一是以初地的佛覺為加行的因心,要證到佛與心完全一體,在將破未破之際就像鑽木要取火,火尚未出,這稱為「煖地」。 又以自己的心要成就佛的所行,此時心相將滅,但又似乎有所依靠,就像登高山,身體已經進入虛空,但是仍未離地,仍算是有所障礙這稱為「頂地」。 再進入心與佛二者完全相同了,已經得到「中道」的真義,但是此時心地,不是心可思量的,也無法用言語表達,所以好像忍著一件事的人,心中並無煩惱之意,口中亦無言可說,既不在心懷之中,亦無法表現出來,這稱為「忍地」。 最後自己的心,佛的覺,這些計較度量都銷滅了,不論是「迷」、是「覺」、或「中道」,這些名相全都銷滅了。世間法中可謂第一,稱為「世第一地」。 慶喜,這位善男子,在菩提的覺悟大道上,對自性中的菩提完全通達明了,覺智已經與如來的妙覺融會貫通,盡證佛的微妙境界,心中欣慰,稱為「歡喜地」。 前述相異的四十五心都完全共同融入一心,連這「共同融入」的心念也滅掉,心中毫無沾染,稱為「離垢地」。 因為心中一切清淨,於是生出光明,稱為「發光地」。 光明到極限,覺智就充滿,燒盡煩惱,稱為「燄慧地」。 一切同異、相對的事件都銷滅了,都無法再難為這位善男子,稱為「難勝地」。 這種無為的真正天然本性,清淨明白顯露,稱為「現前地」。 以真心行遍一切,稱為「遠行地」。 一切都是真如的心,恆常住此,稱為「不動地」。 將真如隨緣而用,稱為「善慧地」。 慶喜,修行至此的各位菩薩已經圓滿自利利他的修習功課,一切的功德也已圓滿,所以這時也可稱為「修習位」。 菩薩此時慈心如樹蔭如妙雲,覆蓋潤澤眾生,廣大可覆蓋涅槃之海,這稱為「法雲地」。 如同如來一般,逆生死流,順法性流,出生死亦是入菩提的覺悟交會之際,此時稱為「等覺」菩薩。 慶喜,從「乾慧」的初心到「等覺」為止,這只是要成就不壞的「金剛心」的初乾慧地,要以這個金剛心再重複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煖、頂、忍、世第一、十地、等覺、金剛心,才算完全斷盡一切無明,走盡妙覺之路,成就了無上的道果。 所經歷的這種種的地位步驟都是用金剛心的觀察力,觀著「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燄,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花,妙音如谷中聲響,諸佛國土如幻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因為果報而得的肉身如假相,修持所得的法身也如幻化」這十種一切如幻如化的情形。在止定中用著諸佛所用的內觀的力量,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慶喜,這些其實都是以三種增進修行漸次的方法修持,而成就了從十住到等覺的真正菩提覺悟之路。 要這樣的觀才是正觀,如果是其他的觀法,則是邪觀。 此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就從座上起身,頂禮佛足而說道「應該如何命名這個經典,我與眾生該如何奉持?」佛就告訴文殊師利,這個經名字是「大佛頂大白傘蓋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也稱為救護親因。度脫慶喜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知海。也稱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了義:能夠究竟的意義)也稱為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也稱為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首楞嚴:究竟堅固不壞的意思)。」 ( 下期續 )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