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有機農業小而美
 

有機農業小而美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特別報告員Olivier de Schutter在去年就全球糧食問題向聯合國發表了一篇年度報告, 建議只要農業體制改變,改為有機農作(agroecology),以順應自然生態為原則,並且給小型農業的農民自主權, 要解決世界饑荒問題是可行的,氣候變遷問題也會獲得改善。

在過去, 解決饑荒問題是由已開發國家發展販售改造的種子、農耕機具、化學肥料及殺蟲劑給落後國家,在落後國家大量生產小麥、玉米等。世界糧食產量的統計數字是增加了,但是這些增加的穀物並非用於解決當地的饑荒問題:大量玉米用於生產汽車燃料,小麥有近半用於飼養肉牛,全都為開發國家所用。食物卡路里損失之外,大規模耕作有20~40%病蟲害,儲藏加運送有12%(蔬菜水果50%)耗損率。幾年下來,落後國家土壤惡化,環境污染,農民借款購買種子肥料卻無預期收成,絕望而自殺的事件時有所聞(印度估計已有20萬農民自殺)。

報告中說:目前世界上60億人口中有10億人挨餓,隨著人口成長(估算到二○五○年全球將有90億人口),不公平的經濟制度與環境的危機,情況將更惡化,我們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農耕方式。科學證據顯示,在貧窮落後地區,以自然生態為本的有機農作(agroecology),比使用化學肥料的方式,表現更為理想,農民將能生產自足的食物,也有多餘可販賣:一項由 Jules Pretty et al.主持的大規模研究顯示,在57個落後國家中,用此法管理耕作三千七百萬公頃農地的一千二百六十萬座農場,產量平均增加79%,(在非洲甚至平均增加116%)。其中種植穀類和根莖作物,共360萬公頃的442萬個小農場,每個家庭平均一年食物產量增加了1.7公噸。最近英國政府在20個非洲國家推動研究,也同樣得到極佳成效:自二○○○年以來,一千二百七十五萬公頃農地的 一千零三十九個小農,食物總量每年增加579公噸,平均每家增加 557公斤。

實行的農場不止糧食增加,土地多了40%可耕作的表土,涵水較高,較少流失;較能應付氣候變遷與病蟲害;不依賴石油;植株多且健康,鎖住了溫室氣體。在印尼、越南、孟加拉,稻米減少了35~92%殺蟲劑使用量(可預期很快就不必使用了);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棉花增產了4~14%等等,都是其顯著的成效。

以自然生態為本的有機農作,並非是新發明的方法: 它倣效大自然;培育優質土壤;品種多樣化;循環善用農場能源與資材;借力於小動物;活用就近的資源、材料、風俗習慣、知識等;採擷世界各地傳統農作的智慧,再配合現代科學,研究其中的原則。

這個新的報告除了建議使用有機農作(agroecology)也發表了數個重大意見,強調大規模土地的機械化耕作不能解決饑餓與氣候變遷,小規模較精緻的農作才是解決之道。須讓小農回到土地,幫助小農擴展設施與儲藏設備,提供道路、電力、通訊等服務,幫助小農販售產物改善生活。並與小農合作農業的研究、發展和教育,且提供借貸與保險以因應氣候變化的損害。

以自然生態為本的有機農作以豐富、在地的知識經驗取代外來進口機械和化學品,由科學家和組織團體與農民合作,分享大眾。小農並非是弱勢的團體,他們是具備知識與經驗的專家,能彌補當今現行農作技術的不足。

舉例來說,在東非的肯亞,研究員與農民共同發展出一套有效的「障眼法」以控制玉米的蟲害。然後在鄉鎮集會、媒體和農業學校散播,受益已超過1萬家庭。這套「障眼法」是在玉米間種植驅趕玉米蟲害的作物 desmodium(豆科山螞蝗屬植物,能固氮可當綠肥,也可用於飼養牲畜);害蟲則被附近種植的 Napier grass(狼尾草,能分泌黏膠吸引沾粘害蟲)吸引。蟲害受到控制,加倍了玉米產量;兼生產牧草,因而增加牛羊產乳量;同時,也改善了土壤品質。同樣是小農與現代知識結合的例子: 在日本,稻田用鴨子和魚代替除草劑和殺蟲劑,已為中國、印度、菲律賓引用;在孟加拉應用後,產量增加20%,淨收入增加80%。在東南非的馬拉威,應用固氮樹種補充肥份,數十萬農民不用化學肥料,產量每公頃增加1~3公噸。在宏都拉斯北部,固氮的虎爪豆與玉米一起種植,不用化學肥料,玉米產量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虎爪豆還被磨成粉替代咖啡,沒有咖啡因,富含蛋白質。

文中特別提到,過去對抗饑荒大多專注在種植穀類如小麥與稻米,雖然重要但無法提供足夠多樣的食物預防營養不良,有機農作的多元化種植正可補其不足。例如南非鄉下一般家庭的天然食物中,野生蔬果占42%。不但是維生素與微量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也是歉收季節的重要食物。確實,慣行農法(即目前使用化肥與殺蟲劑的農耕法)用除草劑殺死的雜草,許多可收集食用或是保健養身。

文中警告農業要謹慎使用基因改造作物, 強調基因改造作物不止危害環境,也帶來不永續的農耕方式和種子企業的壟斷。可用較安全的選種方式,由農民參與,篩選適用品種,有現代科學助力,又由農民主導。作物改良可以當作輔助,例如發展抗旱的品種以因應缺水問題。(但是有機農作則是更為全面,它能建立抗旱的農業體系,包括土壤、植物、多樣化品種等,不僅僅只是單一抗旱植物的應用。)

文中也強調使用化學肥料尤其大量氮肥的危害,造成了溫室效應和水源汙染。有機農作的方法優於化學肥料,除了長期回收率較佳之外,還能創造對氣候變遷更有抗性的生態體系,有些生產額外的動物飼料(例如固氮樹種),有些兼生產水果(提供維生素)。有機農作可以以在地資源達成,化學肥料則需進口,經費只會日愈龐大。只有在緊急情況如天災過後急需糧作時,可短期內使用以產生最快 效果度過難關。

報告中也警告在貧窮國家操控價格及傾銷貨品造成的危害。例如美國補助其農夫,產生過度種植,因此造成價格低落。過多時,農產品出口至貧窮無貿易協定保護的國家,當地農民無法競爭。除此之外,貧窮國家進口關稅降低,無法支持其小農,是大規模貧困、戰爭和普遍饑荒的主要原因。

工業革命後,耕耘機、收割機等機械能耕作大片土地,但也為了方便機械行進,森林被鏟除破壞。綠色革命開始後,使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植物品種被操縱,單一作物種植大規模化,水源使用、浪費、汙染增加。兩者都是大量消耗石油、破壞環境、製造溫室氣體的元兇之一。加上全球貿易與企業擴張的趨勢,為了獲利,不惜剝削落後國家,犧牲全球的環境品質,漠視食物生產者的權利。這種種與糧食問題相關的改變都不過是近半世紀的事,帶來的危害卻是天災與人禍洶湧而至,我們需要趕緊修正方向。

臺灣小而美,包含多種地理氣候環境,物種多樣,人口集中,耕地圍繞,人們勤勞節儉,各城鄉都有供應豐富糧食的能力,加上交通連結良好,可由不同產地獲得多樣的食物,實在是發展(小農)有機產業的好地方。

臺灣農民絕大部分是擁有小塊田地的小農,農耕知識與技術優良。只要政府鼓勵有機產業,積極研究有機技術,幫助農民銷售,禁止使用殺蟲劑,不依賴化學肥料,各鄉鎮就會活絡起來。工作機會增加,環境會改善,水土品質會提高,人民會更健康,社區更和諧。

發展有機農業是現代趨勢,除了能減少能源依賴,對全球環境保護與減緩地球暖化盡一己之責外,未來全球將發生糧食危機並對有機食物的需求增加,相信有機產業也能為我們的經貿交易增加資源。未來有更大天然災害來臨時,也能降低衝擊,人們能就近取得糧食飲水,較能自力救濟,應變無常。

除了期許政府修正方針之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改變四週的環境。我們可以做個地球公民,關懷落後國家饑荒的問題,在家裡則學著做個小小農。或許在屋頂、陽台種蔬果,或許在廚房、浴室孵芽菜,或許在都市裡的各角落種上樹木花果,或把荒地改造成市民農園。無心之間,照顧自己也是在照顧別人和大地,捲起袖子一起來吧!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