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樸門農藝的學習心得

樸門農藝的學習心得

從英國飛回來的第三天,很高興能夠趕上台灣琉璃光四月份的研習營。這次,從澳洲來的 Alanna 老師的演講主題是關於創造高能量的農場與居住環境,內容提到了探測技術運用在尋找有利或是有害動植物的能量,以及permaculture 的農業重要觀念。 Permaculture是我在英國唸書時就有接觸到的領域,且是我非常有興趣,並且有機會深入接觸與學習的主題。而身為愛爾蘭建築設計師的 Peter 老師上的是活建築的課程,是開始踏出我從以前一直有的夢想的第一步-住在自己蓋的健康高能量而且自然的房子裡。兩位老師所上的內容,是可以互相運用且相輔相成,探測能量的技術,可以運用在任何層面;且囊括了民生所需食衣住行中最重要的兩項-生產食物與建造住家。在這四天的研習營中,感謝琉璃光帶大家到花蓮,享受環山的美景以及高能量的有機蔬食,研習營中有時在教室上課,也有實地到戶外蓋能量塔,探測有害地線等實務練習。

這篇文章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Alanna 老師帶來的 permaculture的觀念,並更進一步帶大家深入瞭解什麼是permaculture以及permaculture 的 12 大原則,最後要分享的是我在英國 Bristol 拜訪一個實踐 permaculture 的公益團體的經驗。

Permaculture 的緣起與目的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過度使用地球上的各種資源並且創造了許多地球不能夠消化、回收的廢棄物。在農業中,企業化大量耕作的方式,必須依賴大量的石化燃料及化學成分,來製造肥料和殺蟲劑。大量排放的動物糞便變成污染的來源。這種不自然的耕種及畜牧方式,減低了土壤的肥沃度與生產力、破壞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種方式下所生產的食物的營養與能量都不高,也因此造成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除此之外,我們還面對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危機,和便宜石油能源時代的結束的問題。當化學產品的價格逐漸增加,使用化學肥料與殺蟲劑的農人陷入了耕作費用逐年升高,土壤地力不斷下降,只好使用更密集耕作的惡性循環裡。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創造人類永續生存的生活方式變的非常的重要。

Permaculture 是一種提供人類回歸大自然生活方式,並和生態環境和諧永續共存的設計。Permaculture 在台灣有人翻譯為『樸門農藝』。Permaculture 這個字濃縮了永恆(permanent)、農業(agriculture)和文化(culture)這三個意涵。最早出現 permaculture的理念是在一九七○年代,由澳洲的 David Holmgren 和 Bill Mollison 所提倡,因為他們那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企業化耕種方式帶來的種種問題,並且擔憂未來能源缺乏的危機。因此,他們開始觀察大自然如何運作來維持多樣且複雜的生態系統,並且研究許多國家古老的傳統耕作方法,試圖將這些祖先的智慧結合現代科學與科技知識的運用,發展一個跟隨著自然法則運行的生活模式,避免能源危機,回歸大自然。

在Bill Mollison 介紹 Permaculture 的「 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書中提到,permaculture 的核心精神包含 3 大生態倫理:「保護地球、照顧人民、共享多餘的時間、金錢與能源」。該如何做到呢?必需藉由有節制的成長和消費,人們相互合作,避免而且減少產生所有形式的廢棄物和污染,以及永續的耕作方式。這與老莊的無為而治,反璞歸真的思想不謀而合,無為並不表示不做任何事,而是知其限制,不干擾自然法則,與之運行,但permaculture 的思想是以利益人為中心的角度出發。另外一個permaculture 的中心思想是瞭解每一個自然界中存在的東西都有其存在的本身價值。這些 permaculture 的核心精神不僅止運用於農耕上,permaculture 發展到現在更結合了各種學科凡只要是和人類生活相關,如建築、生物、能源等,並且將之運用在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中。

David Holmgren 曾說過,Permaculture 是一個以生態原則為基礎、為組織的架構的設計系統,提供一個維持永續文化的工具。它包含了生活層面中需要被找回來並且重新發展的各種技能和方法,讓我們能夠從一個依賴的消費者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生產者。在這樣的認知下, permaculture 不只是發展有機農藝,永續農業、綠建築(energy-efficient building)或是自然屋(ecovillage),而是用來設計、建立、管理、改善上述的這些面向以及任何個人、家庭或是社群為建立永續未來的努力。

Permaculture 強調的是合作,不是競爭。它強調的是看見並且創造各種元素(像是人類、動物、植物、建築物和下層構造土壤、水、能源和溝通等)之間的連結,而且將這些元素放在對的位置與環境互動,成為一個完整的運作系統。因此,設計與規劃可以說是 permaculture 的核心。在 permaculture 中,農夫使用有組織且系統思考的設計方式,敏銳細心地規劃與安排所有元素放置在正確的地方與環節,如此一來便能夠讓每個元素發揮到其所有的功能,來產出高能量的食物而且零廢棄物,讓人們不論是在居住或是工作上都享有一定程度的高生活品質。

Permaculture的 12大原則

Permaculture是一種人們提高意識的生活方式,透過整合與運用各種不同生活元素與技巧,創造豐足的食物、能源與生活必需品以提供給當地人民的需求,或是巧妙地解決問題。Permaculture運用層面非常廣泛,包括有機農業、自然畜牧養殖業、綠建築、自然屋、污水回收、自然能源、資源再利用、經濟財務等,只要是和人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層面都可以包含在內。因此可以說permaculture主是是提供一些大原則與面對生命應該有的基本態度,來喚醒大家的覺知,而讓每個人能夠依照自身所處的環境,設計出各自適用、且合乎自然法則的永續生活方式。所以permaculture被不同國家、地區、或是不同的人運用,便會產生不同的作法,蘊含當地特殊的風格與文化特性。

在農藝上,permaculture提出了下面幾個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1. 小規模面積、有效的使用能源與密集整合的農耕方式比大規模、消耗能源的耕種來的好。

2. 栽種時以多樣性為原則,並且選擇種植多年生長、可食用性的果樹與植物,並且使用多層次地耕種方式,例如果樹下還可以種植喜歡陰涼不需要太多日曬的蔬菜。盡量不栽種單一且只有一年或兩年生的作物。

3. 使用自然的方式控制害蟲問題,保存多樣的種子,而且利用太陽、水、風和動物的力量與能源。真正Permaculture的農藝是不需要運用太多的人力和外來的資源,就可以維持好一個農場的。

在 David Holmgren 寫的「Permaculture: Principles and Pathways Beyond sustainability」一書中,為 permaculture 歸納了 12 個永續生存的原則,在這裡就簡略為大家介紹如下:

A. 仔細地觀察:多多運用每個人都有的觀察力,洞察大自然的創造力與萬物之間的連結,便可以獲得靈感以運用在生活當中。

B. 收集並儲存能源:我們應當將各種能源視為資產之一,無論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從風力、太陽、水、植物、種子等等而來的能源,都可以深入瞭解並且實際運用。像是最近正在進行中的實驗是,利用回收廢氣舊冷氣中的金屬排管,再利用太陽熱能,製造出一個水循環式的熱水器,既可省能源又可發揮在家 DIY 的創意。另外屋頂蒐集雨水、利用簡易方法蒐集太陽能煮飯,在國外,也是越來越風行的事呢!

C. 收獲:任何我們做的努力,都是可以增加生產力。像是我最近想要用自然的方式改善夏天時家中炎熱的情形,想到了現在綠建築都會在屋頂種草皮來減少屋子受熱,於是我靈機一動,便決定在屋頂上栽種南瓜、苦瓜等瓜類植物,並用路上撿來人家不要的舊木門板鋪在屋頂上,以供南瓜的葉子散佈在屋頂上但又不會因為屋頂太熱而死掉,而且夏天剛好是瓜類成熟可食用的季節;這真是一舉數得也為生活添加了許多樂趣。

D. 能夠自力更生的系統:使用 permaculture 原則的理想目標,是要能夠創造出不用人力與外在介入就可以自己維持的系統。像是一座森林,能夠自己維持其生態平衡,不需要除草劑、肥料、殺蟲劑等外來資源就可以維持生存。

E. 使用並重視各種元素的特性與其所有功能:這裡簡單來說,就是善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與服務。以土壤為例,可以利用蚯蚓、昆蟲幫忙翻土,利用某些特殊的植物如 Clover 增加土壤氮的成分等等,利用樹來穩固土壤等。或是是雞,飼養雞需要的元素是土壤、空氣、食物、雞舍、水……等,而雞可以提供雞肉、蛋、羽毛、雞會用爪子抓地等。於是當瞭解各個元素的所需跟可提供的功能後,便可以將各個元素放在對的環節、位置,讓他們發揮所長,做到物盡其用。

F. 零廢棄物:一個元素所排出的廢物,能夠成為另一個元素的原料。例如家中的廚餘,能成為盆栽、植物、蔬菜的最佳肥料;家裡洗菜水拿來澆花、洗碗水能夠沖廁所;如此一來廢物也能變黃金,讓資源能夠不斷的循環利用。

G. 設計的靈感來自模式與細節:保持開闊的視野,從不同的領域、面向下手是很重要的設計因素。從自然和社會中觀察到的共同模式,使我們能夠理解我們所看到的,也能夠使設計能夠靈活變化。

H. 整合而非隔離:運用整體觀,瞭解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因為元素與元素間的連結是非常的重要。如此才能見到事情的全貌。

I. 採取小而慢的解決方案: 如何運用小規模、實務且有效利用能源的規劃設計是 permaculture 的核心精神。

J. 運用且尊重多樣性:利用生物的多樣性能夠減少病害蟲、不利季節以及市場波動的影響。這也是大自然的本有面貌。

K. 運用邊界生態、重視邊緣資源:這個意思是兩個不同生態體系相會合之處往往比單一生態系統還更有生命力與生產力,因此當我們在種植時,可以嘗試讓一種以上的生態體系交疊相互作用影響,來創造出更豐富的收成。
L. 靈活回應變化:我們應該要瞭解大自然、生態是不停地變化、演進,應此當我們面對問題或衝擊時,應該要保持覺察跟彈性,能夠快速做變化與改變。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