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情有想生凡塵 情想均等生凡人 升天登仙人人愛 無人願下風火輪 嫌貧愛富是紅塵 嫌苦愛樂是凡人 苦樂雙無登聖諦 歸無所得正覺成 導 讀 本期說明殺盜淫的業力,造成我們輪迴的原因。接著再說明為何修行證悟後就不會再迷的原因。而後又再強調一次我們的『如來藏』本性是很神妙的,它什麼都不是,所以也可以什麼都是,就是這樣的神通自在。所以如果能夠證到不要違背那能隨意蘊藏和顯現萬物的『如來藏』本性的清明面時,就可以如佛一樣的神通自在。 業果相續的原因 世尊又繼續說「滿慈子,妄想與貪愛互相交結,相愛而不願離別,於是就有世間的父母子孫,相生不斷,這種情形其實它的根本乃在於「欲貪」-慾念的妄想生出的貪愛。因貪愛而生出生命,又必需滋養生命,彼此都要滋養,於是就要互相殘殺吞食對方的血肉,所以卵生、濕生、胎生、化生這四種生命就隨著力量的強弱以強凌弱的互相吞食,這種情形其實根本乃在於「殺貪」- 因貪愛生命而生出的殺心。而人吃羊,羊死了就再生為人,原來吃羊的人就投生成羊,如此因果循環的互相吞食。而不論投生為那一種層次的生命,都逃不出生生死死的互相吞食,造作的惡業沒完沒了,這種殺生的根本是「盜貪」一種搶奪偷盜他種生命的貪念造成的。所以盜貪是你欠我一條命,我又來還命債,就是這樣的因緣,造成所有的生命,歷經無數宇宙的生滅後,都還在生死中輪迴。而欲貪是你愛我的心,我捨不得你的美貌,就是這樣的因緣,令所有的生命經歷無數宇宙輪迴後,還在愛欲中纏縳不清。」 「總之就是殺盜淫,也就是殺貪、盜貪、淫欲貪為根本。因為這樣的因緣,造成眾生因為業力果報而無止盡的相續輪迴。」 「滿慈子,以上所說的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都是眾生將本性的覺明妙性,誤以為要有『明』才能『覺』,而成了一種明了、知道的特質,再從中生出有形相的一切,這種虛妄的知見就生出了山河大地等等『有為』的境界,而後這種心念再與境界相合,境界又牽動心念,這樣循環流動,就有了世界成住壞空,這種虛妄的周而復始。」 覺後不再迷 滿慈子聽後回答:「如果這種眾生本有的妙明覺性,與證到自在的覺者的覺性,本無差別,聖者也不增加,身為凡夫也無減少,在其中都無緣無故生出山河大地等有為的相,那自在的覺者已證得的妙空明覺,那您的妙明覺性中又什麼時候會再生出山河大地及其他一切如凡夫的習氣呢?」 尊者於是告訴滿慈子「這個問題就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到了一個村落,以為南方是北方。迷路了是迷。若不迷路、認清方向就是『悟』。『迷』好比眾生迷於山河大地的現起,『悟』好比被稱為『如來』的已得到自在的覺者們。然後你問這迷路的情形是因為『迷』有的?還是因為『悟』才有的?你說呢?」 滿慈子想了一想「這個迷路的人應該不是因為『迷』也不是因為『悟』。因為迷路本來就沒有原因,所以迷路不是因為迷才有的。而悟了,不迷路了,又怎麼會生出迷路這件事呢?」 世尊回答:「是的,那如果這迷路的人,在這時有明白的人告訴他正確的方向,那麼這個人在村落中還會迷路嗎?」 滿慈子回答:「世尊,那他就不會再迷路了。」 佛於是回答:「十方的如來也是這種情形,有人指示修行斷除了所有的疑惑,證得了真實的本性就再也不會迷失了。」 「『迷』這件事本來就沒有根源可尋,不由迷、不由悟而來,沒有『迷』的本性可尋的。以往的各個如來為凡夫時,也是沒有所謂的迷性,只是似乎有迷時的一種妄覺。就好像迷路的人,也沒有所謂迷路的本源可尋,只是有迷時覺得南方是北方罷了。但是南方與北方的本性,是不會因為他的迷路而改變的。也好像眼睛有病的人見到空中有花,一旦眼病好了,空中的花滅了,這個人還在空中花滅的地方等著這些花再度出現,你說這個人是愚笨,還是聰明呢?」 滿慈子回答「空中本來就沒有花,因為眼病,虛妄的見到空中有花的生滅,這本來就已經是顛倒的事情了。如果病好了還要等著花再度出現,那可真是癡狂的人了!當然也不需要再問這個痴人究竟是愚笨還是聰明了!」 世尊於是說道:「你現在了解到這一點了!那為什麼還會問說各已經證悟自在的覺者們在妙覺明空的境界中,何時還會生出山河大地呢?」 「這也好像金礦,純金本就雜於沙石之中,但是一旦鍊成純金就不會再回到雜礦的情形了。也好像木頭一旦燒成灰,就不會再成為原來的木頭了。而十方的諸佛證悟得到的寂滅境界也是這樣的情形。」 「滿慈子,你曾問過的問題說『地、水、火、風本性就是周偏整個世界的,所以你疑問為何水與火不會互相消滅。同樣的虛空與大地,虛空開通,大地留礙,兩種看似本性完全相反的東西,又是怎麼能夠相容而不互相妨礙呢?』」 「滿慈子啊!這就好像虛空它的本體與其他各種現象都不同,但是卻無礙於其它各現象在其中發揮顯現。為何如此呢?那虛空在有日照時就明亮,有雲聚集則黑暗,風吹時百物現動相,雨過就現天清之相,地上水氣聚集就現濁相,塵土遇風雨落下後則現累積之相。水清澈時,虛空在水中就會倒映其中,也是一相。那這樣各方位的有形相的情形是由這些現象中自己生出的呢,還是因為虛空才有的呢?如果是由那些現象所生,那日照時太陽很明亮,十方的世界都是太陽的顏色分散而得,既已分散,為什麼還會見到圓的太陽呢?如果是因為空而生出日照,那麼空應該自己就會照明了,那又為什麼夜中或有雲霧時就不見日光呢?想一想,應該就可以明白,這種『明』,不是來自太陽也不是來自空中,但是若無虛空與太陽也不會有明亮的相,因此也不是無因而生的,而是有太陽與空的因緣才能虛妄的生出。所以這些所見的相,本來就是虛妄不實的,沒辦法把它指出來給別人看。問虛幻的水與火為何不會互相消滅,就好像要虛幻的花,再結出果子來,是一樣的不合理的。我們這本性的真面目唯有妙覺明性,而這妙覺明心本就不是水火,還怎麼會問水火不相容的問題呢?而從另一方面看,這妙明的覺性又是可以涵容一切的,所以有空明的心就現虛空,有地水火風的心就現地水火風,不論任何東西都可以獨自示現,也可以共同示現。再講一個共同示現的例子,就好像兩個人看到水中映出一個太陽的倒影,兩個人再各自往東與西行走,不論往東或往西,這兩個人都會各自看到有一個太陽跟著自己走。你難道會問他『這兒明明只有一個太陽,怎麼可能會有兩個太陽各自跟你們走?如果真有兩個太陽各自隨你們走,為何我見到天上只有一個太陽?』所以這些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無可憑據的。」 「滿慈子,你執著於虛空和其中萬物的示現,認為它們應該是互相排斥不容的這些心念,違背了你那能隨意蘊藏和顯現萬物的『如來藏』本性的清明面,所以這『如來藏』就隨著你的心念而染著色與空,偏滿整個世界,所以就有了風的動搖、空間的澄寂、日月的明亮、雲霧的黑暗等情境。眾生就是如此,違背覺性而與外在如染污明鏡的塵土一般的境界相合,所以就發出了世間的一切相。」 「我則以妙明不滅不生的覺性,去與如來藏相合,所以就只有一片的妙明覺性照耀整個法界。因為沒有執著,所以在這法界中,只有一個可以是無量多,無量多也可以只是一個,不受到任何量與大小的限制。我所在的境界涵容偏布十方所有的虛空與世界,所以可以在如一根毛的尖端小的地方,示現出如所有的宇宙一般大的世界,也可以在如微塵一般小的世界中,演說令眾生證明覺性的法門。因為泯滅了外在染污的境界,而與覺性相合,所以就能令那妙明的覺性自在發揮。」 「而這個『如來藏』-本來妙明的心性,它不是我們在前面說過的七大[1] ,也不是十八界[2] ,也不是十二因緣[3] 也不是那些被稱為『緣覺』[4] 的修行者們它們的智慧,也不是他們斷盡十二因緣這件事。也不是因聽法而修行,被稱為「聲聞」的修行者他們所明白的「四聖諦」[5] 的法門。也不是菩薩所修的『六度』[6] 。也不是菩薩因修行而得到的涅槃的果位。所以當然也不是修到究竟的『佛』或『如來』[7] 。既不是這個人,也不是這些證到究竟果位的名號,如應供、正偏知、大寂滅[8] 等等這些名相。也不是因為寂滅清淨而有的常、樂、我、淨四種德行[9] 。因為這如來藏不是世間法,也不是出世間法,所以不屬於以上所說的任何一種。可是你要明白,這個如來藏它本來明妙,在不是的同時,它也就是十八界,就是緣覺的十二因緣,就是聲聞的四聖諦,就是菩薩的六度及最後所證得的一切。也就是說,它是可以化現、包容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法門的。 總之,就是如來藏的本來明妙,它『是』一切,也『不是』一切,你如何能以世間受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束縳的眾生,或是出世間的聲聞、緣覺這些知見的心念,來測度如來們修証到的正覺的境界呢?用世間的語言來入佛的知見,就好像極好的樂器琴、瑟、箜、篌、琵琶等,如果沒有靈妙的手藝,也發不出它們該有的妙音。你和一般的眾生也是同樣的情形,我們的真心本來各各圓滿,但是我一按指就能呈現海印靜定的境界,如大海映現萬象,呈現十方所有世界。而你一旦舉心動念,都是世間的塵勞煩惱,這都是你只希望為自己修行以得到早日解脫的心念造成的結果。 註解: [1]七大:地、水、風、火、空、見、識。(見前期歸無所得法的解釋。) [2]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界至意識界。(見前期歸無所得法的解釋。) [3]十二因緣:這是指眾生因為無明而有了生死流轉的過程,過程是由『無明』,就是貪嗔痴等煩惱,也就是生死的根本,再因為無明而造作諸業(行),於是業識投胎(識),入胎就是有胎形(名色),後來成有六根的人形(六入),與外界接觸(觸),生起苦樂的感受(受),於是生起愛欲(愛),再繼續追取,得未來的身體(生),而後未來的身體又漸老死(老死)。原來的文字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4]緣覺:是見到眾生在十二因緣中受苦流轉就能自己發心要修行而了脫生死之苦的修行者。 [5]四聖諦:「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是說明白世間的老病死貪嗔痴等是「苦」,而苦是造業的累積「集」的結果,要離苦就要求寂滅的境界「滅」,要達到「滅」的境界就必須修「道」。 [6]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7]佛:是「覺」的意思。「如來」:如同先佛再來的意思。 [8]應供、正偏知、大寂滅:這些是已經究竟證悟的覺者的特性,應供是堪受眾生的供養,正偏知是知道一切。大寂滅是確定已經證到清淨寂滅的境界了。 [9]涅盤四德:常、樂、我、淨;常:不生滅, 樂-沒有煩惱,我-得大自在無束縳,淨-解脫一切垢染,無比清淨。 (待續) |
本期目錄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