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0年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0年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為下一代保留祖傳好品種雷久南
吃出健康
食物與身心的關係學理
童年王國
兒童教學魯道夫.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維護自然
星光、月光和士地的能量-------自然活力農耕點滴雷久南
聲波開花曾紫玉
小木箱大收穫曾紫玉
心靈湧泉
HELP WANTED! 徵求援助何瑞德(Arthur Hubbard)著;周慧菁譯
和平使者生平自述---------第八章:和平之道和平使者(Peace Pilgrim) 著;俞靜靜譯
養生智庫
琉璃人的故事(十三)--生命的喜悅--迎接新生命的人潘定凱
安祥的迎接新生兒---------家中生產心得謝美芳
從疾病的探討到生機飲食的實踐(續)花蓮門諾醫院外科主任蔡慶豐
如何自癒您的身體張智惠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安祥的迎接新生兒--家中生產心得

安祥的迎接新生兒---------家中生產心得


一般人聽到在家中生產,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子安全嗎?」「很不衛生吧!」我以前的觀念也認為在家中生產是老祖母時代的事,生為現代的女性當然是在科技先進的醫院中生產。看了《還我健康》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書中提到醫院生產是如何在科技作業化下失去了人性的溫暖,生產被視為疾病,生產的過程完全由醫生所主導,產婦是處在被動的角色,忽略了女性生產的本能;以及在美國,現代的助產士是如何的被主流的醫生所排擠、迫害(因為她們搶了醫生的生意)。所以當我懷第二胎時,便自然地選擇了請助產士幫忙在家中生產。
我的助產士是一個三人小組。瑪莉、安娜及愛麗絲是三位領有職照的助產士。她們全套服務的項目包括產前檢查、來家中幫助產婦生產、新生兒檢查、產後家庭探訪及生產後產婦回診等,生產時,她們三人中將會有二位助產士來家中幫忙。所有的費用是美金二千七百元。

產前檢查是我輪流到她們三人家中做檢查,檢查的項目包括驗尿、量血壓、體重、聽胎兒心跳、量胎兒大小等,和一般的醫院產檢相同。她們也可以開證明讓產婦做超音波、驗血、羊膜穿刺等較深入的檢驗,但這些完全不勉強,在聽完她們分析這些檢驗的利弊之後,我只做了驗血,身為高齡產婦的我如果是在醫院做產檢,恐怕無法享受這種自由。每次產檢大約一小時,除了一般的檢驗之外,她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和我聊天,例如生老大的經驗如何、和家人相處的情形、先生換工作是否會帶來壓力、目前懷孕的情緒等,所有雞毛蒜皮小事都在交談範圍中。因為生產過程和產婦的情緒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生產不是很順利時,她們因為了解產婦,就知道如何來疏解產婦的情緒。而也因為這樣子聊天,彼此熟悉對方,我對她們也產生了像朋友一般的信賴感。

對我而言,在家中生產需要多考慮一件事,即生產時,家中其他孩子要如何安排。我的大兒子當時將近四歲,他很清楚地表示我生產時他不要在場。我事先找好一位朋友在我生產當時可以照顧老大,這點很重要,我不希望在生產陣痛時還要分神來安慰也許會被嚇到的孩子。

離預產期愈來愈近,在這期間,我也忙著準備生產時的必需品。她們有一套東西我必須郵購,其中包括了消毒手套、生產時鋪在床上或地上的紙墊、紗布、綁臍帶的帶子、小孩帽子等等。另外,我也得準備消毒好的床單、抹布、雙氧水(擦地毯上的血跡)、小孩衣服等。剛開始似乎是千頭萬緒,但一樣一樣的準備,心情也愈來愈篤定。在離預產期約一個月時,她們三位輪流來我家探訪,一來先熟悉路況,二來也可看看生產的房間,做最後的建議,另外也知道我家廚房的擺設及鍋碗瓢盆放置的地方(煮止血用的草藥茶、熱按摩用油等),在生產時她們才不會手忙腳亂。

日子一天天的接近,終於在預產期前一周的早上一睡醒,我發現陰道有出血的情形,因為和生老大的情況一模一樣,所以我知道就要生了。既緊張又興奮地打電話給我的助產士,愛麗絲回了我的電話(今天由她值班),由於我尚無陣痛的感覺,所以她還不需要來,但是我們隨時保持聯絡;我又打了電話請朋友把大兒子帶走。由於是在家中生產,不須趕去醫院,我便開始煮生化湯、麻油素雞,外子更忙著清掃家裡,好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到了下午三點,仍然沒有動靜,於是我開始持「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外子誦一部《金剛經》祈求生產順利;晚上七點,仍然沒有生產的跡象,我有點失望,因為生大兒子時也是一大早陰道出血,到了晚上六點半便生了,我還以為生老二應該會更快才是,此時心想,今天大概不會生了,便請朋友把大兒子送回來,還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

到了九點,帶兒子睡覺,才躺在床上就覺得不對勁,告訴兒子說,媽媽大概快生了,請他和爸爸睡,他很懂事地答應了。我自已在床上躺了一會兒,確定是要生了,便開始照助產士所交待的方式鋪床,一層乾淨的床單,上面鋪一層塑膠墊,再蓋一層消毒過的床單。才鋪到一半肚子便痛得不能動,好不容易等陣痛過去,趕快打助產士的緊急服務電話,也把睡著的外子叫醒,朋友不久也來到家中,可以隨時幫我照顧老大。陣痛愈來愈厲害,愛麗絲卻一直沒有回電,到了十一點,我再傳呼一次,這次是安娜回我電話,她一知道我的情形,掛了電話後十分鐘內便到了,不久,瑪莉及摩兒(一位助產士見習生)也到了,原來愛麗絲在另外一位即將臨盆的產婦家幫忙,她們的緊急服務電話公司陰錯陽差沒打對電話,所以沒有人回我電話。

安娜一來,檢查我已開六指了。只見她們忙進忙出地準備東西,我也進入劇痛期。摩兒在床邊牽著我的手給我打氣,每過一次陣痛便告訴我做得很好,她要我放鬆,讓我的身體肌肉能自然地擴張。突然,我覺得躺在床上無法使勁,便要求站起來,一起身,當陣痛來臨時卻沒有施力的地方,只有抱著外子用力,安娜看這樣子不是辦法,我再陣痛兩次,外子大概會被我扯得閃到腰,她靈機一動,把棉被蓋在旁邊的一張椅子上,要我抱著椅子蹲著施力。每次陣痛,我便把頭埋在棉被堆中抱著椅子大叫,瑪莉在我耳邊用她溫柔的聲音叫我放鬆,要我感覺自己身體肌肉正在擴張,準備胎兒的出生;安娜和摩兒則在我後面,隨時告訴我產道開展的情形,外子更是隨侍在側,一見我體力不支時即扶著我,給我支持。終於,安娜告訴我看見胎兒的頭頂,再用力幾次後,瑪莉叫我停止用力,讓產道口的肌肉自然擴張,如此可以減少肌肉撕裂,就在此時,胎兒的頭出來了,由於我的羊水一直沒破,所以他的頭仍包在羊水膜中。我休息片刻再做最後一次的用力,感覺到胎兒的身體從我的體內滑出,我美麗的兒子出生了,我將他抱在身上,我倆仍經由胎盤(仍在我體內)及臍帶相連著,這將是我們肉體相連的最後一刻。

我躺回床上,將胎盤產出,便開始餵母奶。安娜及摩兒觀察我產後失血的情形,摩兒每隔十五分鐘替我按摩慢慢收縮的子宮,瑪莉及外子替孩子剪臍帶。我喝了生化湯及她們準備的止血用草藥茶,由於胎兒很大(九磅九盎斯,約四三三七公克),而且生產過程很快,所以我的產道口肌肉仍有撕裂的情形,摩兒幫我縫了幾針。安娜做新生兒的檢查,小孩一切正常。瑪莉見一切已忙妥便必須趕去另一位產婦家支援愛麗絲,她比我早開始陣痛,但此時仍未生,安娜及摩兒則留下來整理善後,告訴我及外子往後幾天我們必須注意的事情。這次生產,我在晚上九點開始有輕微的陣痛,助產士們約十一點半之前陸續到來,半夜十二點二十二分即產下胎兒,整個過程約三個半小時,一切發生得很快,但我這次卻能清楚地感覺到每個細節,雖然生產時整個氣氛很緊張,但大兒子卻沒被吵醒,也因為一切發生得太快,外子必須在安娜及摩兒回去之後補誦未能及時誦完的《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想到他剛剛才經過一段非常艱辛的旅途來到這個人間,和我一樣,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休息。看到他現在是如此的滿足、安祥,不像老大出生時,沒有強烈的燈光照射他,沒有注射任何針或點眼藥水,沒有任何不必要的檢查,最重要的是沒有離開媽媽的身邊。而家裡也不像醫院一樣充滿各種看不見的病菌,甭須擔心會有任何細菌感染,我很高興選擇了家中生產。

往後二周之內,瑪莉、安娜、愛麗絲及摩兒都分別來家中探訪我及小孩。檢查我復原及小孩生長的情形,她們的探訪讓我安心許多,沒有「一生完孩子就得靠自己」的那種無所適從的失落感,到了小兒子八周大時,我帶著他去安娜家回診。就這樣,整個助產士的服務算是告一段落。

如今回想起我的兩次生產經驗,老大在醫院,老二在家中,二次生產從陣痛到小孩出生都是三個半小時。在醫院,我必須在腹部配帶儀器、吊點滴、灌腸、剃陰毛、不能隨便走動,而醫生在小孩快出生時先在我產道口剪的那一刀對我心理上所造成傷害更是影響甚巨;護士每隔三十分鐘來檢查一次,其他的時候我躺在冰冷的床上看著儀器上的那些燈光閃動,我仍然記得某位護士完全不顧我正在陣痛而硬將我的雙腿張開,在那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權益,只有完全任人擺佈;產後,小孩被做了各種檢查及注射便被帶走,外子更是忙著辦理各種手續,雖然我一再交待要餵母奶,但一直到半夜四點我驚醒,要求之下才得以餵母奶,第二天又得拖著全身的疼痛出院。在家中生產,我是所有人的焦點,我的需求馬上得到滿足,在我身旁的全是熟悉的人而不是陌生人,我可以選擇最適合的生產姿勢,父親也可以很積極的參與生產過程,這一切因素都讓我對自己產生極大的信心更是使生產順利的重要因素,難怪由我的助產士們接生的產婦只有百分之五需要開刀(加州醫院生產的開刀率為百分之二十三)。

這一次的經驗,我不再認為生產只是女人的事,沒有外子在旁邊積極地參與和支持,我相信整個過程會困難許多。由衷地感謝瑪莉、安娜及愛麗絲這些無名英雄的存在,讓我能有這麼一次美好的生產經驗。

後記:
如果你考慮在家中生產,選擇合適而且有經驗的助產士非常重要。你必須了解她(們)所受的訓練及經驗、對於緊急狀況的處理方法、是否有醫院的支援、生產時所帶的裝備、如何處理生產過程、收費、是否很好溝通及態度等。自己最好也能儘量閱讀有關生產過程的知識(尤其若是第一胎)。我的參考書有二,一是《Special Delivery》,作者:Rahima Baldwin,出版社:Celestial Arts;另一是《Gentle Birth Choices》,作者:Barbara Harper,出版社:Healing Arts Press。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