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1999年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1999年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當食物變毒藥、農田變墳場時……,該覺醒了!雷久南
預防之道
基因工程有什麼危險?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取材自www.safe.food. org;嚴世芬譯
農業基因改造有那些危險?  取材自www.safe.food.org
消費者教育
為維護自然法則的母親們的心聲嚴世芬譯
基因改造的農產品林瓊華譯
國際上對基因改造食物的反應林瓊華譯
童年王國
以靈性意識認識兒童——華德福教育系統簡介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主講;潘定凱譯
心靈湧泉
世界的本質是善的──華德福幼稚園作者:黃曉星;編稿:張俐
浮光掠影:靈性人生——和平使者生平自述和平使者(Peace Pilgrim) 著;俞靜靜譯
琉璃人的故事(十)聖行者──永恆的生命潘定凱
養生智庫
是誰在改造糧食的基因?  何瑞德
書摘
土壤危機的起源曾紫玉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聖行者──永恆的生命

琉璃人的故事(十)
聖行者──永恆的生命


身似琉璃 映徹三千世界
心如明月 遍照萬古長空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一生的行為非常地特別,他們生活的目的似乎與一般人不同。這些人,在他們死後,有的因為宗教的關係被封為聖者,有的因為文化的關係被尊為聖人。我們觀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一生似乎都是為了別人而活,生時不求人尊敬,亦不求死後有任何哀榮,但他們的所言所行流傳千古,為人歌頌。德瑞沙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這樣的一位聖者。

德瑞沙修女生於一九一○年,在十二歲時就想成為修女,十八歲時如願,十九歲就到印度,將她的一生都奉獻給印度的窮苦之人。她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去世,享年八十七歲。一九七五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令她舉世聞名,委員會發獎的原因是,「感謝她為這個世界上貧苦窮困的人所做的一切,因為貧苦窮困也是和平的威脅」;得獎時,她只簡單地說她不值這個獎,她認為,貧苦窮困是和平的威脅。如果,富有國家的人民都視而不見貧苦之人,街頭有許多被大家遺棄、遺忘的人,這便是一種貧窮的象徵。

身為阿爾巴尼亞人的她,在一九四六年前往閉關旅途中的火車上聽到她內心「呼喚中的呼喚」,她說「這是一個命令」,她必須「經由與窮中之窮的人共居共處並幫助他們達到追隨耶穌、做耶穌之侍者的目的」,她於是向教廷申請自立中心,獲准後於一九五○年成立了「慈悲傳教團」(Missionaries of Charity)。在她的感召之下,這個組織發展至今,據一九九二年的統計,在全世界九十個國家有將近五百個類似的中心,這些國家甚至包括了一般人認為與天主教、基督教系統為世仇的中東地區在內。她的主要任務是「不論種族、國籍、階級、宗教,免費為窮人及沒人照顧的人服務」,組織服務範圍包括照顧無家可歸、窮、病、孤、瀕死及麻瘋病人的真心之家(Pure Heart Home)、孤兒院、流動診所、營養不良中心及戒酒戒毒中心。

許多的因緣讓她本來照顧窮人的心願,擴大至今日這個組織所涵蓋的範圍。其一是在一九五二年的大水災中,她跌倒在一位將死的老婦身上,老婦後來在她懷中死去,她心中充滿了「此地人不如狗」的悲憤,於是向市政府申請一處可以照顧這些瀕死之人的地方,讓這些瀕死之人可以在愛與尊嚴中死去。市政府在不久後,撥給她一棟本來是做為印度教朝聖者招待所的建築,這棟建築恰在當地印度教守護神神廟的附近,德瑞沙修女認為是上帝的安排,因為在神廟附近有許多窮苦人聚集,希望死後能在神廟內火化升天。而在大多數人皆為印度教徒的當地,由天主教徒來照顧瀕死之人,宗教的誤會總難避免,於是有一些事件發生。但由於她對人真正的愛心,令這些事件不但未造成障礙,反而轉變了印度人對她的想法,也間接地成就了她的功名。

其中一件是謠言傳說這些修女在照顧瀕死之人時,將這些瀕死的印度教徒轉為天主教徒,雖然她們完全尊重被照顧的人的種族、國家、宗教信仰,並據死者宗教信仰做死者的後事。有一天,救護車載著許多街上找到的瀕死之人來時,遭到當地居民磚石如雨下的攻擊,修女姊妹們也遭到羞辱及恐嚇,當地教徒團體要求警方驅逐這位外國修女,當地警長答應了,但條件是他要親自調查後才執行。他調查時發現,德瑞沙修女正在照顧一位剛到的老人,這位老人精疲力盡,瘦得只剩皮包骨,髒臭得無法想像,浮腫的腿上有潰爛膿血流出,這位警長心想,「老天爺!這麼嘔心,她怎麼受得了?」德瑞沙修女此時仔細地清潔傷口,給他吃藥,安慰他,要他不用再擔心,他有人愛,他會好。警長這時心中的感動真是無法言喻,於是走出門外,此時一群年輕的印度教狂熱份子正等著警長執行他的諾言,警長於是說道:「我仍然會實踐我的諾言,答應你們要驅逐這位外國修女。不過要在你們的母親及姊妹來做這位外國修女所做的事之後,我才會實踐我的諾言。」

另一件事是在幾天後發生的,德瑞沙修女看到神廟外有人聚集,原來有人躺在地上,而這人是神廟內的神職人員,他得了霍亂,沒人敢碰他。德瑞沙修女把他抬進招待所,日夜照顧他,他後來竟然康復了,這位神職人員在康復後說:「三十年來,我都是拜石頭的守護神,從現在起,我拜的是有血有肉的守護神。」這一次奇蹟般的康復事件迅速傳遍了全市。當然,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丟石頭的事件發生了,接踵而來的就是政府官員、重要人物、記者的拜訪,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義工自願幫助這些修女群工作。

她對兒童的照顧,起緣於印度加爾各答許多孩子才剛出生就被丟在垃圾桶、水溝或教堂門口,於是她成立了兒童之家。她理所當然地反對墮胎、離婚,「對我而言,墮胎合法化的國家是最可憐的國家。今日毀壞和平最烈的莫過於這種殺害未出生嬰兒的罪行」,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她也鄭重地宣告,「我們一定要有勇氣保護這些即將出生的嬰兒,因為他們是上天賜予家庭、國家及世界的最美的禮物。」

其次是對沒有人敢碰的麻瘋病人的照顧。由她的發心及各地來的金錢、食物等,成就了這項事業。目前這項工作擴大到正在建造一個專門保留給麻瘋病人的城市——安寧(和平)市。

在她的事業中,我們看到她所示現的,包括對人的照顧、給人的溫暖、不可思議的願力及管理的才華。諾貝爾獎委員會曾說,他們覺得她在管理上的天份技巧也該得一座諾貝爾獎。

而她也是靈性上偉大的教師。因為她會依照每個人的角色而給予不同的教導或做不同的要求。

對她的修女群,有人建議應該在修女們的房間裝電風扇。她則說:「我不要她們裝電扇。」「她們所照顧的窮人都沒有電扇。這些修女原本家中也大多沒電扇,在這兒,她們不應該比家中還舒服。」

對神職人員,她曾向一位神父說:「我微不足道,只是上天用我罷了。」對另一位牧師她寫道:「全心全意只為耶穌,讓祂不須經由你同意就可以使用你。」

對要給她照相的人,她會說那些被照顧的窮人更值得照。而許多人在採訪她之後都由無神論者或其他教成為有堅定信仰的天主教徒。

有人批評她,說她誇張與輕信他人,她則說:「不管別人講你什麼,你都應該微笑接受,然後繼續做你該做的事。」

對許多人她會說,想幫助窮人要與他們共處、共同生活,「窮人不需要憐憫,他們需要的是愛與慈悲」、「如果你根本不認識他們,則你根本不愛他們也沒為他們服務」。

但是,在加州的《橙縣記錄報》上登載著另一個故事。一位成功的投資企業家希望以信託管理的方式,善用捐獻給慈善機構,他於是寫了一封信給德瑞莎修女,說明他的期望,並說他不了解她所說的「窮中之窮的人」是什麼意思?他寫時並沒期盼得到回信。沒想到德瑞莎修女給他回了信,並叫他「來加爾各答看看即知」;他到了當地,花了幾天跟著德瑞莎修女,看盡了當地的破敗與人民的疾苦,他於是向德瑞莎修女告白他這幾天來內心所感受到的苦痛,他說:「我感覺自己無能,我永遠也沒辦法做你所做的事。」德瑞莎修女拍拍他的手,回答他說:「如果沒有像你這樣在崗位上工作的人,我也沒辦法做我所做的事。」於是,這一趟旅程改變了他的靈性生命,他說:「我終於了解到,我們有辦法改變這個瘋狂的世界,那就是,我們一定要盡力,用自己的方式,貢獻一份心力。」

由此可以看到她對周遭的人不同的靈性啟發的方式。而我們追求靈性的目的何在呢?在這一點上,所有的聖哲所指出的境界都類似,那就是讓你的心恆常地處於一種平靜安寧的境界,所以,每當世界各地有人申請要成為德瑞沙修女的組織之附屬中心時,若她接受這項申請,她在該計劃中的第一件事必定是設立一個小教堂,因為她認為,一定要有禱告及神聖力量的幫助,一切事情才有可能完成;她也說,我們每天都應該有一段時間靜下來,聆聽宇宙間的神聖力量對我們說些什麼,而小教堂就是讓我們靜下來,並生起對神聖力量的尊敬心之處。以下她所說的這段話應該可以說明靜下來的重要及它的力量,由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到,「靜」可以帶我們進入安寧的境界,也可以讓我們生起愛、生起為眾人服務的心。

靜默之果是禱辭;
禱辭之果是信心;
信心之果是愛心;
愛心之果是服務;
服務之果是安寧。

說到禱辭,據人觀察,她是一個禱辭不離口的人。而她最喜愛的禱辭之一是天主教聖哲之一的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所說的禱辭。

上帝啊!請讓我成為你那和平安寧的境界之法器……
有恨時,讓我散播愛。
有傷害時,讓我寬恕。
有疑惑時,讓我給予信心。
有失望時,讓我給予希望。
有黑暗時,讓我照亮。
有傷心時,讓我給予喜悅。
神聖的主,請賜予我能力;
讓希望得到安慰者,得到安慰。
希望被了解者,得到了解。
希望被愛者,得到愛。
而我,則不可以求任何的回報。
因為我們在施中得受,
在寬恕中得到寬恕,
在死亡中,我們生為永恆的生命。

所以,德瑞沙修女也曾說:「在我們身邊死去的人,能死於安寧之中。對我而言,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因為在安寧中、在莊嚴中死去,就是永恆。」

這兩位聖哲對「永生」的詮釋,我覺得是非常微妙、深奧的。很顯然的,他們是在無私地付出「大愛」中體會到了「永生」的意義。

所以她說:「如果你不愛你每日見面的鄰居,你怎麼可能愛你從未見過的上帝?」「讓我們專注於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讓世間,沒有一個孩子是父母不想要的;讓世間,沒有一個人未曾被愛就離開人間。永遠付出你的微笑,特別是在你不願意笑的時候。有時,要我們愛千里之外的人很容易,要我們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反而很難;有時,要我們施給饑苦的人一碗飯很容易,要我們施出愛心給我們寂寞苦痛的家人反而很難。」「用大愛做小事。問題不在於我們做了多少,而是我們在布施中付出多少愛。」

教宗若望.保祿六世說她是「基督之愛的大無畏使者」。我想,她的無畏是有道理的。因為信仰給我們勇氣,給我們平靜的心,也給我們一種大願大行的力量。

她死後,有人討論她是否會被教廷追封為聖者,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為她,讓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在初生時、臨死時、生病時、窮困時及缺乏愛、缺乏照顧時得到了愛,得到了照顧。這樣的過程,對整個地球、整個人類的影響是不可限量的。就像印度總統哀悼她的離去是「無可限量的損失,…,像她這樣的人極少在地球上出現」,而她真的在地球上走了這一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受她影響的人,不論是追隨她、幫助她、讚嘆她或受到她照顧的人,他們的心中,都埋下了大願大行,為眾生服務無怨無悔的種子。當一個人一生所行能對人類有這樣的影響時,「聖者」這一個頭銜,或有或無,又有何礙呢?

註:本文部份資料取材自加州的《橙縣記錄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在德瑞莎修女去世後數天內所做的一系列報導。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