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2年0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2年0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應變非常時期 身心靈三方面做準備雷久南
《養生智庫》
全面終結電磁波危害 慈客
新產品 水源/補氣能量片應付電的傷害 雷久南
《自然生活》
堆肥的方法(5-5)—千層派堆肥法 周妙妃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九)俞靜靜
《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教師討論會第二課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十二感官之觸覺 呂理瑒
《心得分享》
清潔—為新事物創造空間 琳達湯瑪斯 孫承瑄譯 
《也許你想知道》
也許你想知道(三十九)《金剛經》說什麼(4/4)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醫學與古文明的交會(六十四) 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4)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活用養生智庫精華》
活用養生智庫精華應變非常時期 提升靈性利益地球上的生命  雷久南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十二感官之觸覺
十二感官之觸覺

觸覺界線

我們透過身體的皮膚和外物接觸,也藉由它來隔離病菌。皮膚是觸覺器官,它具有保護身體的功能,它也是身體的界線。除了接觸的功能之外,觸覺更常被人忽視的是它的分離能力。一對情侶手牽著手,假設兩人的心裡各有所思,就內在而言,他們是分離的,這種貌合神離的接觸狀態是可以被觸覺感知出來。

在家庭暴力防治法裡有一條「遠離令」,這個保護令是為了將加害人隔離在一定的界線之外。但這個保護傘無法庇護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們需要靠自己來建構觸覺界線。當你喜歡某人的時候,你會想要靠近他,在接近的過程中,觸覺會幫你覺察出能讓雙方都感到舒服適切的距離界線。假設,某位女士的內心劃定了與外人接觸的界線是以她身體為圓心所畫出二米半徑的圓圈,當你和她交談時,最好能保持兩米的距離。在手機普及的現代社會裡,透過網路和異性聯繫的機會增加,這種界線的感知和管理顯得更為重要。

失守的防線

在你忙於自己的工作時,同事要求你幫忙做一些他自己應該負責的事,你沒有拒絕他,最終卻耽誤了自己的工作。這時你不能責怪他,因為錯不在他,而是你沒有捍衛自己的界線。假如你先前拒絕他,這並非自私,因為你的拒絕實質上是在幫他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為何界線會失守呢?若不是我方太弱,那就是對方太強勢!雖然觸覺是一種意志的感官,但為了守住自己的防線,敢於向別人說「不」的力量不能單靠意志力,它還需要對事理的正確認知,也需要語言的表達能力來明確宣告自己的界線範圍。

倘若,有人翻進你家的圍牆內,你不可能放任不管,你會去捍衛自己的家園。如今,有人要求你去做一些事情,他可能會利用你的同情心,或是用言語來觸動你的道德感,這其實都是一種跨越界線的侵犯行為,只是翻牆越界的形式不同罷了!在此,我們並不反對人們要有同情心,也承認每個人都需秉持正義的道德觀。前提在於,這一切都是出於你的自由選擇,是你自己真心情願,而非害怕被人貼上某種標籤才去做。

瞭解那些會削弱界線的各種因素,這有助於我們協助自己或孩子去消除這些進攻的力量。譬如,孩子面對父母的時候容易受到親情的壓力及長輩的威嚴而失守界線,或是面對同儕時因為害怕失去友誼關係而不敢拒絕朋友的要求,這都會讓他們無法對界線收放自如。

建構界線

有些孩子會在毫無告知的情況下就拿了同學的橡皮擦使用,或是拿別人的東西來玩。這牽涉到一方沒有設立明確的界線,而另一方也未尊重他人界線的雙向觸覺關係;在團體活動時,某些學生不敢跨進團體裡與其他同學一起參與活動,這也和觸覺界線有關。

觸覺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深深影響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有些父母想要和孩子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但在互動中卻經常觸犯孩子的界線。譬如,父親要進入女兒的房間之前需要先敲門詢問,因為那是她的界線,這是一種尊重,也是父母對孩子的身教。

一般父母和孩子的接觸方式大抵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對孩子設定任何界線。起初,孩子會喜歡父母這種放任的管理方式;接著,父母因情況的需要而逐漸對他們訂下一些規矩,於是孩子抗拒父母的這些規定,並因此討厭父母。因為他們誤以為父母起初的「放任」就是所謂的「自由」,而今,父母卻奪走了他們的自由。第二類則是先向孩子說清楚界線,一段時日之後,雙方都能適應相處,因為孩子從這裡學會替自己設定界線,並且能尊重別人的界線。

界線≠限制,設定界線是為了保護自我,就像身體的界線(皮膚)保護我們不受病菌入侵一樣。在觸覺的分與合之間,我們感知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我,設定界線可以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例如,在家中或是在學校裡,我們會和孩子劃定遊玩的區域,這是界線,而不是限制。他們可以在操場大聲嬉戲,進入圖書館則會放輕腳步。

對小孩子而言,他們對於界線的設定、感知與管理需要由大人來教育及協助。因此,父母本身需要先對界線有明確的認知,並且能夠建立自己的界線,以此身教孩子。

說「不」的能力就是向別人宣示界線的一種能力。因此,當孩子對你說「不」的時候,切勿以父母或長者的身份去壓制他,而是要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力。然後視當時的情境對他解說,再把選擇權交回給他自己作出決定,讓他學習對自己所選擇的後果負責。

我們經常看到的情況卻是,即使不想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卻編織藉口來回絕,而不是把實話告訴對方。這明顯違背了觸覺的本性-喜歡接觸真實的事物。只因害怕拒絕之後可能會失去朋友,而帶著心不甘情不願的自己去參加聚會,這就是沒有誠實對待自己。這除了不敢於向朋友表達自己的界線之外,也可能是這位朋友還無法尊重你的界線。這種缺乏界線的相處方式,很難建構真正的友誼。

觸覺是很深奧的感官,即使是成年人在建立界線的初期也經常會遇到挫折,這是必經的陣痛期。未成年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更需要得到父母及老師的身教與協助。

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是願意為孩子付出,這樣的付出是基於「愛」的天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不經意地以自己的付出而在孩子身上尋求回饋,秤斤論兩來衡量子女的表現,因自己的施恩付出太多而覺得孩子的表現不夠好。甚至以犧牲奉獻之名而讓孩子落入罪惡感裡,當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子女用來保護自我的界線就消失了。於是,父母犧牲了自我,同時也犧牲了孩子的自我!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