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4年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4年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代代相傳...傳了什麼雷久南
自然生活
食物森林-3周妙妃
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一)潘定凱
新書介紹
專注心的康復力量雷久南
心想書成的過程陳瀅
雷久南博士信箱
雷久南博士信箱雷久南
心得分享
以心念康復自己、康復他人邱麗惠
寶寶的屁屁大事-布尿布vs.紙尿褲謝美芳
心靈湧泉
花非花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三十二)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下篇文章
代代相傳……傳了什麼?
代代相傳……傳了什麼?

琉璃光養生世界今年已走過二十個年頭,

今年將特別回顧雷博士二十年來彌足珍貴的文章重新刊載

海在二歲多時,有一天提起他自己更小時候在一個月大的當時。外婆說他怎麼這麼愛哭!他是剖腹產出生的,出生後經常哭,媽媽很訝異他仍然會記得自己一個月大的事,那時外婆特地從台灣趕到美國來幫忙做月子,之後又回台灣了。媽媽問他記不記得在媽媽肚子裏的情形,他回答說:「記得。」當問起他做什麼時,他說:「游泳。」

據大海的幼稚園老師說,很多孩子在二歲到三歲之間會有胎中和出生的記憶,但之後就忘了,那時,父母親最好將這種記憶為他們保存寫下來。幼稚園中有位三歲小女孩用圖畫畫出她上一世在中國村莊的生活景象。

西方醫學也開始對幼兒胎中和出生記憶進行探討。日本的一位婦產科醫生Akira Ikogawa想了解是否日本幼兒也有這種記憶,他首先在二○○○年八月間到十二月間,訪問七十九位母親詢問她們的孩子有沒有主動的提到出生或胎中的事情。結果是五十三名有腦中記憶,四十一名有出生的記憶,特別是出生辛苦的經驗。第二次的調查是二○○二年八月到九月間,以八百七十八位母親詢問調查,其中三十五名的孩子有胎中記憶,二十四名有出生的記憶,這些記憶大部份是胎中的顏色、溫度、聲音、和感受。有位小女孩認出母親懷孕時常去散步的公園。有位小孩提起母親懷孕時常看的電視節目。

讓Ikegawa醫生意外的是有些二、三歲的小孩看得到胎的胎兒。譬如當母親還不自覺已懷孕時,孩子會知道,母親不自覺已流產,孩子也知道,如果父母親沒有跟胎兒溝通,幼兒的記憶是胎中很寂寞,急著想出來。

幼兒的記憶更進一步證明胎兒和新生兒是有意識的。研究胎兒和新生兒的心理專家認為,胎中九個月和幼年是一生身心的藍圖。在二歲之前因前腦和腦後的Hippocampus沒有完全形成,一般上沒有自我意識的記憶,但有潛意識的記憶。


些潛意識的記憶是「天性」、喜好和盲目反應的來源。父母親養育兒女時,會觸發自己胎中和幼年的記憶,由此可解釋幼年被虐待的孩子也容易虐待自己的孩子。上一代的傷痛傳到下一代,創傷往往會複製創傷。

如何不將自己童年的負面的經驗傳給下一代?兩位專家總結他們的專業知識為父母親寫了這樣一本書︽從自我省思教養兒女︾(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其中一位是小兒心理學家和腦神經專家Daniel J. Siegel醫生,另一位是幼兒教育專家Mary Hartzell。首先家長要理清自己情緒反應的源頭,這些往往來自自己的童年,特別是當自己大怒時,絕對不碰孩子,讓心情平靜下來時,再回憶一下是什麼原因會使自己那麼激動。如果小時候有被打罵過的人,習慣性也會打罵自己的孩子。



時候沒有被尊重過的,也不會尊重自己的孩子,童年父母親情感冷淡的,也很難和自己的孩子建立溫情。心理學家可從父母親敘述自己的童年,判斷出他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般上有四類的親子關係:親密有安全感、生疏矛盾、焦慮不安和混亂。如果父母親能提供孩子一個溫暖能滿足孩子需求的環境,則孩子會有安全感,如果經常性的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則會產生生疏矛盾的關係。父母親有時能了解孩子的需求,有時不了解,則會形成焦慮不安的親情。如果父母親沒有舒解童年的創傷如驚嚇悲傷,則與孩子互動時會有不可預測的反應,如大怒、失去理智。如果父母親有醉酒失控的行為,都會造成孩子的意識混亂,對孩子身心的傷害是有深遠的影響。

嬰兒的右腦先發育,二歲之前母親或照顧的人有感情的面孔,是促進腦子最重要的激素。與母親皮膚相觸的溝通是很重要的,有些醫生建議在前九個月盡量皮膚接觸的抱孩子,這對成長有很好的幫助。在十二世紀的歐洲,一位Sicily國王Frederick想知道如果嬰兒沒有聽到講話的聲音,所講的言語是什麼,他選來做實驗的嬰兒除了餵食和清洗之外,都不被人碰,也聽不到聲音。實驗結果是沒有一個嬰兒活過一年。

孤兒院也發現如果被照顧的嬰兒,無法與人建立親情,死亡率很高。因此他們會改為一個嬰兒由一個專人照顧。



領養的孩子和由奶媽帶大的孩子也會感受到親情的切斷,這會影響往後所有人際關係。如果分離是早期的體驗,建立親密關係較難。

認清自己的童年歷史、家族歷史是康復的開始,進一步彌補缺失。避如早年失去親人或被領養的人,可以藉著心念重新接上斷了的親情。以下是一個方法:輕鬆的呼吸到腹腔盆骨部位,輕鬆的吐氣。如此做幾次後再呼吸時數八,停八吐氣數八,停四。重複三次。待腦波進入放鬆狀態時,將視野(觀想)放在地平線上想到與自己親人最後見面的影像,如果沒有記憶,只要想即可,觀察身體的反應。如有不舒服的感受,充分去體會這種感受,此時也可用眼睛轉動的方法舒解負面的感受。此時想到自己的心和親人的心有先連接著將愛送給親人,也接受親人的愛重新接上線。心識的相接是超時空的,不管親人在宇宙的何方,都可再建立溫情。祝福親人幸福圓滿。



化中的一些特色也會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試想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從母親那兒學到什麼?傳給後代什麼?沒有安全感?自卑?競爭心?憎恨心?忌妒心?憤怒?打抱不平?勾心鬥角?被佔領過的文化又有什麼特色?如果創傷複製創傷,生長在被壓迫被控制的環境中的人,是否也特別有侵犯他人,控制他人的傾向?經歷過生活困苦的人,會特別擔憂錢不夠用,拼命賺錢?就如︽從自我省思教養兒女︾(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的作者所說:只有深入省思了解自己,才能教養好的下一代。如果每一個父母親都先康復自己的創傷,則會共同創造一個祥和開心的社會,教養出開心健全的下一代。

 

參考資料:

Ikegawa, Akira, 「I Remember When I was in Mommy's Tummy」:Lyon Co Ltd., Tokyo, Japan, 2002

Siegel, Daniel, M.D. and Hartzell, Mary,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Jeremy P. Tarcher’Putnam, New York, 2003

 

 

本期目錄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