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4年2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4年2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水-生命之源 生病之源雷久南
養生智庫
《視覺與生命》按摩法補充與小瑪莉莎練習法潘定凱
自然生活
食物森林-2周妙妃
心靈湧泉
我都是為了你好李宜蓉
釋放生命中「放不下」的邱麗惠
心得分享
「身心靈整體健康」陪我走過20年慧蘭
雷久南博士信箱
雷久南博士信箱雷久南
真物時代
我們都愛用EM1回顧編輯部
也許你想知道
「離苦得樂」與「自我意識」的關係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三十一)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都是為了你好」






從事兒童諮商是件很挑戰的工作。和治療成人比起來,在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過程中,需要與不少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面對家長和老師是必要的。在美國,如果有疑似虐待事件,社工師和政府的兒童保護部門也會加入此合作關係中。在這個行列裡,大家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兒童的福祉為前提來討論。可能產生分歧的,通常是實行的方法。

在協談過程中,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他們這麼做是為了小孩好。這句話往往是出自於家長的口中。這樣的出發點,本身是很值得鼓勵的,因為小孩年紀還小,可能不知道甚麼才是對自己最好。我們大人的責任是教導小孩分辨對錯,以及輔助小孩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很多時候,我們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例如擔心小孩受到挫折,所以盡力的保護他。但是,我們也需要考慮,這樣的方式,真的適合嗎?

 

讓我保護妳

我有一位14歲的個案,不敢自己出門,不論到哪裡都需要媽媽接送。在學校和同儕相處也出現了問題。她被同儕排擠,自己無法處理,也責怪媽媽為什麼不能時時幫著她。媽媽幫了一次又一次,不勝其擾。也擔心小孩怎麼還無法獨立、為什麼不能自己處理衝突,因此帶她來見我。

在晤談過程中,我漸漸地發現,她的不獨立源自於和媽媽的互動。她不敢自己出門的主要原因是怕被男人侵犯。她是個住在貧窮社區的有色人種女孩,從小,媽媽就教育她,男人是危險的,不能落單,要注意周遭環境。雖然她會想自己出去玩,但媽媽的告誡一直跟著她。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特徵漸漸顯現,她的恐懼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也演變成她不想,也不敢自己出門。和她互動當中,我幫助她認清自己的恐懼、能保護自己的方式,以及對保護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

當時機成熟時,我邀請了她媽媽參加晤談,請媽媽協助她可以獨立出門。我們一起規劃路線,約定了一個月後開始實行。擬定的方式是她自己從學校搭公車回家,媽媽在車站等候,陪她一起回家。等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她自己從公車站走回家,媽媽在家裡等候。

一開始規劃時,媽媽積極參與,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媽媽對我說,她終於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了,看起來輕鬆了不少,也終於露出了笑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鼓勵這位女孩。她終於願意嘗試,甚至露出了一點期待這場冒險的神情。但是等到要實行的前一個禮拜,媽媽開始焦慮了。擔心她的小女孩會在路途中出事,不敢放手讓她獨立。媽媽對我說,不放手是保護她,是為了她好。女兒也因此再次產生了焦慮,不知道甚麼才是她應該做的。我用了一段時間,幫助媽媽釐清了甚麼是為了她好,甚麼是媽媽自己的恐懼。在這段過程中,母女倆互相扶持,幫助對方面對恐懼。母親協助了女兒可以獨立出門,女兒讓媽媽瞭解,她可以保護自己。

希望妳幸福

我有一位個案,她來找我是因為她很焦慮。細談之下,她告訴我,她女兒再也不和她來往了。她打去的電話,女兒都不接。她說她只是擔心自己女兒的幸福,這有甚麼不對呢?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女兒好。她認為,女人最終的幸福是嫁人,然後生孩子。她告訴我,她女兒小的時候喜歡留長髮、粉紅色、穿裙子,最重要的是,喜歡男生。女兒現在頭髮剪得短短的,喜歡黑色和穿長褲,最讓她擔心的是,女兒現在喜歡女生。她不停地問,「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

從知道女兒是同性戀以後,兩人的關係就一直充滿了衝突。母親努力地想改變女兒,持續地勸她喜歡男生。女兒一開始也努力地想讓母親接納自己,但發現徒勞無功,後來就離家了。她告訴我,她擔心失去女兒,所以說服自己去接納,但是在知道女兒找到了一位同性的伴侶之後,忍不住再次勸說,結果卻導致母女兩人關係破裂。她哭著對我說,「我都是為了她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我接納了這位媽媽的情緒,身為一位母親,當然希望女兒幸福。只是母親對幸福的定義和女兒的定義不同。在和她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幫助她們向對方傳遞了訊息背後的意義。母親希望女兒喜歡男生,因為她希望女兒得到幸福。女兒希望母親接納她是同性戀,因為她希望她的母親可以見證她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她們母女彼此愛對方嗎?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一句話,你我並不陌生。很多時候,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是可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孩子身上,因為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是好的,或是對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孩子不同意這樣的價值觀,衝突就可能產生。往往,父母的善意就這樣被埋沒在這些衝突裡。例如前面那個14歲女孩的個案,她母親的初衷是想保護她,而後面個案那位母親是想讓女兒幸福,都是善意。但是到後來,大家聚焦的重點卻是這些衝突,以及如何解決這些衝突,反而忽略掉了這些衝突背後原本的善意。

當然,也有很多時候,父母可能希望把自己人生中未完成的理想,由小孩來達成。有的時候,我們希望小孩讀第一志願,是為了他,還是為了自己呢?要瞭解小孩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更何況瞭解自己呢?

當我們想要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的時候,不妨先停一下,想一想,這麼做是為了誰好呢?是滿足自己、讓自己方便,還是幫助小孩?

做個乖巧的孩子

我治療過一位七歲的小孩,他經歷了一連串的家庭悲劇。因為這些事件,剩下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也瀕臨崩潰。他身邊不乏母親的親戚和朋友,他們也努力地想幫助這對母子。身邊的人常常讚賞他的早熟,認為在這樣的情境中,鼓勵他的乖巧是為了他的媽媽好,也是為了他好。但是,後來他開始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偏差。學校的老師因此建議他見心理師。

我一開始見他的時候,就感受到他的善解人意,但也不以為意,因為每個小孩的性情不同。但是漸漸地,我開始感受到,他似乎會照顧我的情緒。例如,有一次他跟我說他下次不能來,因為大人有事不能帶他來。他接著問我,他沒來,我會不會有事。乍聽之下,似乎沒甚麼問題,但是這樣的行為超出了他的年紀,也不符合我和他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接下來的晤談中,我問他想要做甚麼,強調這段時間是屬於他的,他可以選擇做任何事情。他當時的回答震撼了我,也讓我覺得心酸。

「我想要玩,想當個小孩。」他迴避我的視線,但是卻堅定地回答了我。

大人希望他乖巧,是否是因為大人要面對的事情太多,如果他聽話,大人能比較輕鬆、少擔點心呢?接下來的一年裡,我負責陪他玩,讓他當個小孩。在這過程中,幫助他抒發情緒,找回自己的定位,按照自己的步伐成長。這樣的方式,需要的時間較長,身邊的人也比較辛苦,因為他不再像之前那般超乎年齡的善解人意。但是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幫助到他。

「我都是為了你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要做到雙方都能接受,如實地利益到小孩,雙方必須互相體諒,保持溝通。

 

※筆者為心理師。


文中故事經過個案同意,為免暴露個案身分,特徵、細節及故事,做了些許更改。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