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1年11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1年11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回歸自然 風調雨順 天下太平雷久南
預防之道
談癌症與自殺-「如何躲過生命中的殺手?」座談會(完)與談人:王力行 雷久南 編撰:李思萱
瑪麗蓮的故事-有關電磁場的報導Matt Olson;陳瀅 譯
行動電話即是幅射Arthur Firstenberg; 李陶 譯
心靈湧泉
和平使者生平自述 - 如何轉化社會Peace Pilgrim;俞靜靜 譯
靈性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之四)續潘定凱
永遠不必說再見劉向春
吃出健康
暖胃香料的食用雷久南
健康生活百寶箱
芳香療法DIY林蘭丰
童年王國
兒童教學 第四講(續)Rudolf Steiner;潘定凱 譯
現身說法
發燒為良藥謝美芳
書摘
教養未出世的孩子(3)-安慰‧鼓舞與孩子溝通的九個月 計劃(續)Thomas Verny,M﹒D﹒ & Pamela Weintraub; 李玲蘭 整理
書評
未出世胎兒的秘密生命(完)曾紫玉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未出世胎兒的秘密生命
未出世胎兒的秘密生命


母親對懷孕所抱持的態度及情緒對胎兒的影響最大,而父親態度的影響力居第二位,要比母體生理有問題或是吸煙、喝酒都要來得嚴重。父親的影響力之所以會這麼大,是因為母親情緒的好壞與否,父親是一個主要因素,研究結果也顯示,在不快樂婚姻中產生的嬰兒較恐懼且神經質,是快樂婚姻下產生的嬰兒的五倍;如暴風雨般婚姻關係下出生的嬰兒,其心理或生理有問題的是穩固婚姻關係下出生嬰兒的2.37倍。因此爸爸在胎教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然而這並不是說,在一個不幸婚姻的家庭中,出生成長的孩子一定有問題,特別是如果母親的態度非常堅韌且努力滋養其胎兒,就得以保護胎兒不受任何外來不良的影響。

子宮是胎兒第一個經驗到的世界,這些體驗會影響其人格及個性的形成,也影響他對外在世界的期待。如果出生自一個溫暖和充滿愛的胎中,自然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外在的世界也充滿了愛與關懷,個性上較外向、自信、率直且充滿信任;如果胎中所經驗到的是充滿敵意,就會認為自己不受到外在世界的歡迎,個性自然傾向多疑、內向、以自我為中心,出生後與他人難以相處。

胎中的教養也包括習慣的養成,例如嬰兒的睡眠習慣就與母親懷胎時的睡眠習慣相似。

胎期的記憶影響深遠,這從許多催眠治療的案例可略知一二。一病人在洗熱水澡時會有很嚴重的焦慮感產生,在催眠進入胎兒期的前幾個月,病人都很平靜,一直到第七個月時,突然發出很尖銳的聲音,人變得驚慌恐懼,且特別怕熱;後來他母親坦承,在她懷胎第七個月時,她曾企圖以洗熱水澡來墮胎。

一男子自六歲起,即有嚴重的口吃,且有許多與喉嚨相關的毛病,診斷上一直以為與其在三到五歲間,患有嚴重扁桃腺炎及父親嚴厲指責其說話有關,然而在他被催眠時,憶起出生時臍帶纏到脖子,雖然其出生資料已不可尋,但奇妙的是,在他知道出生時臍帶曾纏到脖子之後,口吃的毛病就開始逐漸地消失了。

如果一個人因極大的苦而產生的氣不得渲洩,會造成日後的潰瘍或是沮喪,對胎兒來說則完全沒有管道可以渲洩。一個實例是:一男子有很長久且深的沮喪,在做催眠治療時,感覺如在電梯中被上上下下的推擠著,這是令他感到生氣及沮喪的來源。後來經其母證實才知道,這沮喪是他在出生前三小時,父親酒醉回來強迫行房所造成的後果。由此可知我們更要注意孕婦的情緒健康,而非只著重其生理健康。

母親在生產時的心情與感受對生產的影響也很大。如果母親放鬆、自信,且期待小孩的來臨,則會順產;如擔心、懷疑、矛盾(質疑自己是否能當好母親等),則提高生產的危險率。

一個人的個性,根基於其胎期與出生的經驗。絕大部份的人,都不記得這些經驗,所以也就不放在心上。曾有一位醫生利用催眠的方式,來測試是否真的對出生能有記憶,對象是他二十多年前親自接生的四位男女,催眠中他們都可以很精確地詳述,出生時是如何在產道轉動頭和肩膀,及如何地被接生出來。這些記憶,也許是因為出生的痛苦太劇烈,身體會自然產生一種荷爾蒙,讓我們在意識上不記得了,然而出生的經驗仍然影響著我們。

既然母親所想、所感受的、所說及所期望的每件事情,都會影響胎兒,接生人員也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個案例:一母親在聽到廣播中,談論夢與出生時潛意識記憶的關聯性後,為她解開多年的謎題--為何她六歲的兒子多年來,總是為駭人的惡夢折磨,一入睡即為一長串的咒語鞭打著,這些字眼遠超過六歲小孩,所能知道的,而且有時小孩會用母親聽不懂的話語說話,像是外國的腔調,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後來她才想到當她生這孩子時,因為是早產,出生又十分困難,醫生為此不停地咒罵,加上嬰兒命在旦夕,請了牧師進來為他做最後的禱告(用的是拉丁語)。可想而知這小孩出生後,所飽受的苦痛竟是源於出生時的記憶。

另一個例子是:某位男士一直有嚴重的頭痛,且總是在右眼上方的前額處,原以為是小時候眼睛嚴重感染所致,催眠後才發現在出生時是被醫生用鉗子夾出,夾的位子就是在右眼上方的前額,正是他感到最痛的所在。

這也提醒我們,生產時,藥物、鉗子、胎兒診斷器、剖腹生產等人工干預均應盡量減少。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婦女,在生產時用藥,百分之三十在生產時用鉗子,百分之十五是剖腹產(注意這是二十年前的資料,一九九0年剖腹產已達百分之二十三),如果孕婦在生產時被施以麻醉,小孩出生後,許多年都顯得較遲鈍,且較少有動力協調(motor coordination)。打催生針的一個可能是,讓嬰兒快點出生,另一個可能是劑量過高導致肌肉強直性痙攣,令胎兒缺氧造成腦部受損甚或死亡。

事實上生產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大自然所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對應了不同的需要。但是現代的醫學,不再信任大自然的妙斧神工,醫學上的技術往往被濫用,把人為的程序,視為正常的生產過程;孕婦被當作是病人,沒有自主、發言權,從超音波到會陰切割術,不再只是在必要時才使用,更可悲的是這些干預的影響,絕大部份我們都還不知道。

經過產道是胎兒的第一個肉體經驗,愈愉悅的經驗塑造愈正常,良好的個性與性需求。剖腹產會塑造出新生兒不同的性態度,甚至肉體。剖腹出生的小猴子較不活躍,反應差,學習能力較低。湯姆斯.勃尼醫生觀察到,就長期的影響來說,剖腹出生的小孩對各種的身體接觸有很強烈的渴望,可能原因是,他們未曾經歷產道的緊迫擠壓之痛苦,與出生剎那的極樂。這令人聯想到蝴蝶在破繭而出時,如果未經破繭時強烈的擠壓,令血液流進翅膀的脈絡中,蝴蝶便無法順利張開翅膀而死去。然而現今有許多婦女,為了想免去生產的苦痛,或是挑吉時而選擇無痛分娩或剖腹生產,我們實應深思,這些人工干預,除了對母體及小孩,有各種不良後遺症外,是不是也令我們下一代的生命中,欠缺了什麼?

一般都知道嬰兒的哭聲會刺激母奶的產生,且嬰兒的皮膚接觸母親的胸部,也會讓母體產生一種荷爾蒙,使母體因生產的出血減少;書中湯姆斯.勃尼醫生特別提到,在小孩一出生的十二個鐘頭內,對於母親與小孩之間的連繫感(bonding)非常重要,這種連繫感的建立,讓母親較能直覺地知道,小孩的需要,甚至在換尿布、餵奶上都有差別。在動物中,母性直覺可由體內產生的某種荷爾蒙測知。在一實驗中,將一出生的小老鼠,從鼠媽媽的身邊拿走,鼠媽媽體內的這種荷爾蒙,會消失,當然其母性直覺也跟著消失,而且一旦消失,就是再將小老鼠放回媽媽身邊,這荷爾蒙也不會再出現了。許多研究顯示,一出生即與母親相伴的嬰兒,比那些馬上,被帶離母親至育嬰室的嬰兒,來得自信、外向、學習力強、也最快樂,並且影響日後情緒上的安全感。
另外許多實驗也證明,無論膚色、國籍,這些與嬰兒一出生馬上,有接觸的母親,要比沒有的要來得關注小孩,一年後觀察,也發現母親對小孩抱得多,愛撫得多;二年後觀察發現對小孩說話的方式也不同,這種母親,很少會對小孩吼罵喊叫,反而會溫柔地建議小孩睡覺或是收玩具,其中帶有尊重而非命令,母親的話會幫助小孩,發展豐富及培養自我的話語。

在一些特殊照顧初生兒的中心(如用嬰兒保育箱、人工呼吸機等),常以避免病菌感染為由,而將父母親與小孩隔離,但一實驗發現,如能讓母親,在頭十天每個小時,撫摸小孩的臉五分鐘,這些保育箱的小孩中,有被愛撫的小孩,其生理發展要比沒有被愛撫的小孩,來得快得多,四年後測其智商,也高出百分之十五,母親較不會輕言放棄餵母奶,且原先擔心保育中心,感染率會上升的問題,也不曾發生。事實上,一直到六個月大的小孩,都能感受到母親因與小孩分隔開,所產生的失落感,小孩可能因此出現的徵狀有,沮喪不安,睡眠紊亂、腸胃不適、不願意吃奶、嘔吐、拉肚子或是孤僻等。另外,在受虐兒中有很高的比例是早產兒,就是因為與母親隔離數星期或數月之久,影響母親的心理很大而虐待之。這些都顯示出,父母與嬰兒的接觸,不僅讓雙方的生理、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也讓父母與孩子間的親情得以建立。

總而言之,母親從一受孕開始,便擔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責大任,不論做什麼、吃什麼、想什麼,步步都是培育健全孩子的機會。要想小孩健全便得先健全自己,這也是為何湯姆斯.勃尼醫生,近來又出版了《教養未出世的孩子》一書,來幫助孕婦,進行懷孕九個月的滋養胎兒,兼排除心毒的計畫。我們要想地球有更美好的未來,人類有身心靈都自在的下一代,就得從胎教開始。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