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1年08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1年08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和諧頻率共振的應用雷久南
《自然生活》
堆肥小冊(五)—實用的各式堆肥方法周妙妃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六)俞靜靜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第二講(1/2)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心得分享》
活水器及EM1 對我及家人的幫助  邵久珍
《也許你想知道》
《金剛經》說什麼(三十六)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六十一)-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1)人類身為宇宙創造力的交響曲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活用養生智庫精華》
活用養生智庫精華應變非常時期
提升靈性利益地球上的生命
雷久南
琉璃光超時空康復課程琉璃光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也許你想知道(三十六) —《金剛經》說什麼
也許你想知道(三十六)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在佛門是一本相當受重視的經典,因為它直接說明了「成佛」的方法。

「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遠離了有形有相的一切,因為有形有相的一切其實是虛妄—經中用了許多不同的話語,但都是說同一件事

◎ 「遠離了一切的『相』,這就是諸佛。」

◎ 「有『相』的一切,都是虛妄的,不執著這些相,才能真正見到佛的境界」

◎ 「如果以感官所見的來求佛果,這是走錯了路,無法見到如來的境界的」

◎ 「要如何看待一切有形相的東西?就是它們都如夢似幻,如水泡中的影像,如露水如閃電般的稍縱即逝沒有恆常性。」

這些「相」能夠影響我們,就是因為我們認為「我」是真實的,還有這個「我」所想、所做的一切「相」都是真實的。在經中將這些相分為四大類

◎ 我相—認為有「我」,我的身體,我的能力,有一個能造作的我,是真實的,就是因為執著了「我」的緣故,為了滿足自我欲望,不顧其他生命的感受,造作了許多惡業,才漸漸的形成了這充滿欲望與罪業的物質界。解鈴還須繫鈴人,需要「我」的覺知來反向修行,來去除造作惡業的習慣。來去除對自私的「我」的執著。

◎ 人相—認為有「能做的我」和「相對的人或事」這種情形是真實的。就是有「能做」與「所做」。例如,認為「被我幫助的其他有情生命」是真實的。

◎ 眾生相—認為有各種不同生命投生而形成的眾生界是真實的,這眾生界包括物質界與靈界—你可以稱這個現象是「輪迴」,或是「上帝的恩典」,或是「大自然物種的現象」,本質都是一樣的。「眾生相」就是一種想要生命輪迴的心識。這就是遮蔽我們真心的五種障礙—「五蘊」中的「行蘊」,也是令這世界成為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濁」。(下一期中會整體的整理分享這部分)

◎ 壽者相—認為有生命、有壽命的這種現象是真實的。認為生命在宇宙中輪迴的恆久性是真實的。「壽者相」幕後的心識是一種能夠支持「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心識,這是眾生在宇宙中長久輪迴後所累積的宇宙記憶所造成的一種假相。它讓我們凡夫可以建立在肉體界與靈界之間來回的這種生命感。阿羅漢可以藉著它建立涅槃。這就是「五蘊」中的「識蘊」,也是五濁中的「命濁」。

這四個相我們可以用一個圖來說明(圖一)

(圖一)

這些相,不是不存在,只是並非真實。例如我們受傷會痛,但神經麻痺的人受傷不會痛,這就說明如果我們沒有肉體,或是生命體與肉體沒有良好的連結,一切肉體感官相關的現象就非真實了。就像現代許多研究都認為「腦」就是思想的主人,「腦」就是「我」,事實上發現許多接受移植心臟的病人有了原來心臟主人的思維與情緒,這就說明心臟也會有思維與情緒。而且,對大腦的研究,所有的測量儀器的端子都是接在頭皮上卻稱之為「腦波」,試問沒有接在大腦上如何能夠稱之為「腦波」?這些事實都可以讓我們認真的思考,通常認知的由肉體與感官所定義的「我」,究竟有多少的真實性。

「成佛」在宇宙之中是何種情形 可以用這個圖來說明(圖二)

(圖二)

以上的圖是要說明,整個宇宙久遠以前本來是處於並未定義的境界中,因為我們妄想了一種動靜的差異,迷惑的認為這就是心識,這個虛妄的心識就成為宇宙記憶神識,其實只是一種攀附外緣的「攀緣心」,我們認為這虛妄的攀緣心是實有,就演化出了後續更複雜的妄想—生命、思維、感受、物質與肉體。這世界從簡單變複雜的過程中也由清淨變為有了污穢與苦難,諸佛與阿羅漢就是早早覺悟到這種有形有相的苦難是可以避免的人,於是覺悟脫離成為了宇宙覺悟的種子。

物質界就是一切都是有形有相的(例如吃的,用的,我們用思維、用感官所感知、覺觸到的一切,都是有形有相的,注意到我們的思維也是一種感官)。所以如何能「遠離有形有相的一切」?就是先做到「不要去執著任何有形有相的東西,讓這些東西成為了你煩惱的根源」。執著了形相就是繼續往「迷惑」的方向走,不執著就是往「覺悟」的方向走。例如,如果我們特定的「喜歡」或是「討厭」某些東西,於是,不論是「喜歡」的沒有出現,或是「討厭」的出現了,我們都就會失望或難過。甚至只要想到這些「喜歡」或「討厭」的東西,心中都難免要翻騰起伏。所以不論是「喜歡」或是「討厭」,其實都是煩惱,雖然我們通常會認為喜歡不是煩惱,討厭才是煩惱。

當然,我們久遠以來就生活在物質界,我們每天想的、接觸的,都是有形相的,想要不執著這些相,當然不容易,所以經中就教我們一個方法—「每天想的、做的,就是要如何的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脫離這種形相的苦惱,而且在做了之後,還要明白,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這個方法要我們先去想到一切眾生,這是在破除對「自我」與「眾生界」是互相對立的妄想,順序上是提升「小我」到「大我」,再求「大我」到「無我」。還有,若心念上是只求自己脫離苦惱,不想管其他的生命,這是「我」與「他人」的對立,也是「想脫離」與「不想脫離」的對立,還有「迷惑」與「覺悟」的對立,只要有對立,就是還沒解脫。

「努力的做,但明白根本沒有這回事」—這是訓練「無為」與真正的「無我」。最後破除方法本身,因為方法本身也是一種「相」,稱為「法相」。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的「聖人」的無為,也類似這個概念—為人民做一切事,但不認為自己有做—這就是「聖人」—脫離了「有為」的形相的人。

這些「相」的產生,就是我們自古以來,不斷的妄想,重複的練習,練習到終於可以妄想出物質界的真實性,於是一切相都很真實了。因此經中特別明白的指出,想要到達佛或如來的境界,就不能執著這些感官所見的相。

既然是以往不斷反覆練習而造出來的,要破除這些「相」,也唯有「不斷的」在心念、行為上反覆的做著破除假相的練習才有可能漸漸破除這種幻相。所以一本《金剛經》之中總共說了十六次的「受持」與「奉持」可見「受持」的重要。「受持」就是接「受」這個法門,並且實踐行「持」這個法門。知道還必須實踐,才有可能成功。

這個實踐的重要,也正是本經的緣起—這部經是佛的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因為每天跟著佛陀出外化緣乞食,突然間明白了佛陀是每天都在示現如何成佛和如何是佛境界。所以他想知道,要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自己的心,才能終究像佛陀這樣天天、時時護念著眾生,卻完全沒有一點煩惱。

佛陀於是就告訴須菩提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以上所說的,練習,不要執著因為感官而感覺到的有形有相的一切。想要成佛就是如此—「不要執著在感官上的一切」。最先當然是去除一些粗重的飲食、男女、聲色之類屬於物質肉體的煩惱,下一步就是去除比較淡薄屬於心念上的煩惱,例如這個破除煩惱的方法也是一種執著—稱為「法相」。在世間所做會造成煩惱的業,就是「非法相」。當然我們必須先藉著「法」來脫離「非法」,但是經中也說了「法」就像船,是為了度過「非法」的大海,過了大海就不需要船了。因為「法」與「非法」這兩者都還是需要執著一個「我」才會做到,所以都是有「我相」

「成佛」也是回歸「真心」—就是經中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要講「無住」是因為金剛經是大乘經典,要勸說已經達到寂滅涅槃的清淨境界的阿羅漢回人間來當菩薩,幫助眾生脫離世間的苦與煩惱,因為阿羅漢對世間已經沒有欲望,所以也沒有度眾生的欲望,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沒有世間的欲望,不會給眾生錯誤的知見與模範,所以佛要勸說他們再來人間度眾生,唯一可以勸說他們的就是告訴他們,住在涅槃還不究竟,成佛才是究竟,要不住涅槃才可以成佛。佛也是阿羅漢,佛的名號之一的「應供」就是阿羅漢的意思。但阿羅漢還不是佛,因為他們還有出世間的欲望—涅槃。雖然已經是出世間的欲望,但是仍然不是純粹的清淨,還有「住」,還有淡薄的煩惱未除盡。所以佛勸說阿羅漢要發心成佛,才是真正的沒有煩惱,真正的回歸真心。佛的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不貪愛、不住在任何境界。所以發心要成佛的這念心不能是因為執著了任何世間與出世間相對的境界而發的心,涅槃的清淨與世間的污濁就是一種世間與出世間的相對,沒有任何相對境界的,「離相」、「無住」的才是「真心」,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也創造了另一本經典—《六祖壇經》。禪宗的六祖「惠能」因為聽到有人誦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開悟的感覺,於是問誦念者誦的是什麼經。誦唸者就告訴他,這是禪宗五祖「弘忍」建議誦念的經典《金剛經》。於是惠能辭親去見五祖。後來五祖為惠能講《金剛經》,惠能又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處大澈大悟,於是正式成為禪宗的六祖。所以《金剛經》也被認為是一本開智慧的經典。

在佛門中,所謂的智慧並不是指世間的學習或發明的智慧,而是指「空慧」,就是明白其實一切皆空的智慧,「空」不是沒有,而是知道物質的一切都沒有常性,無法永久存在,終究歸於幻滅,而「空」永遠能包容一切的「有」。更神奇的是,我們能夠從這本來清淨的「空」之中,藉著妄想,創造了心識、生命、思維、感受、物質與肉體,也就是從「空」之中創造了一切的「有」。但因為這些「有」都是來自妄想,所以在眾生妄想滅的時候,也可說是在眾生妄想累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暫時幻滅。知道這世界上一切的「生」是幻、「滅」也是幻,不執著,不煩惱,就是空的智慧。

既然《金剛經》是佛陀與「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的對話,當然經中就是要傳達這種「空」的智慧。在經中佛陀與須菩提都一再的提出,所有佛法中用的名詞,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佛法想解釋的世間的真相而定出來的名詞,並不是真的有這個東西。所以一切都是「空」。

例如,成佛的代名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通常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在經中多處刻意說明這只是個名詞,也說這個法「無實無虛」、「沒有高下」。證到這境界,也是無所得,所以雖不是實有,但也不是虛無,因此《楞嚴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做不會圓滿佛果,但是圓滿佛果就是無所得—這就是佛境界。

還有,為眾生服務、布施行善,都會累績自己的「福德」,做得越多,累積的福德越多,這就是業力運作的法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經中也很明白的說「因為其實沒有福德這回事,所以佛陀說你會得到很多福德」。這是要說明,世間我們以感官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業力的運作,我們就是要脫離這種業力的運作,所以,任何名詞、任何數量,我們都要思維如何脫離它們對我們造成的限制,如果不為求福德而行善布施,就是不貪求福德的不住相布施—如果明白福德如同虛空,沒辦法計算,這不是就有「無量」的福德,不就是真正的「福德多」了嗎?同樣的,如果空掉了福德這種東西,相對於福德的業障也就無法存在了。所以覺悟到這境界的古人會說「迷惑的時候明明就有六道輪迴,覺悟之後才知道一切空空並沒有宇宙」—「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最能鼓勵人心的就是這「空」的智慧能消除煩惱與業障,所以經中說如果今生的命運總是受人輕賤,這是過去生造了惡業的緣故,未來還要落入惡道,但是若「受持」了《金剛經》,就消了罪業,將會成佛。為何受持《金剛經》有如此大的功德?因為「惡道」就是情欲的牢籠,我們之所以累積惡業,都是來自放縱感官情欲的習氣,如果我們真的「受持」《金剛經》,就是在心念行為上都放棄了感官情欲,當你不再有情欲的習氣,「空」掉了這些習氣,自然就不會再進入惡道—情欲的牢籠,因為磁場已經不相應了。如果繼續堅持的走在這條路上,最後連淡薄的煩惱也除盡,就是成佛,所以「將會成佛」乃是「受持」《金剛經》之後自然的結果。

經中也提出了一個檢測自己的「我相」是否已消除的方法,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夠「忍辱」,這其中有一個佛陀的過去世的動人故事—

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出自《涅槃經》

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正逢歌利王到了這附近遊玩。歌利王玩累了睡著了。宮女們就到附近逛逛,在山洞裏發現了仙人。仙人便給他們說斷貪欲的法。

歌利王醒來,找宮女來到了洞中,發現宮女們正聽著一個年輕的仙人說話,心中很不高興,便問他「你是否已證阿羅漢果」。

仙人說「沒有。」

王就生氣地說「那你年紀輕輕,又沒證果,就是貪慾看我的女人。」

仙人說「我雖然年輕,但是心中真的沒有貪慾。」

歌利王怒道「你是白癡嗎?練氣只吃水果的仙人,都會貪色,你還年輕,怎會不貪。」

仙人說「見色不貪,不是由於練氣和只吃水果,應當要心中繫念『無常』和『不淨』。」 王說「你這是毀謗其他仙人的修法?你這樣怎能算修持清淨戒律?」

仙人說「如果有忌妒,才算是毀謗,我沒有忌妒,哪來的毀謗?」

王聽了更生氣的說「那你說,你如何算是持戒?」

仙人說「修忍就是持戒。」

王說「如果忍就是戒,我要割掉你的耳朵;如果可以忍,就知道你是持戒了」。於是揮刀割掉仙人耳朵,仙人被割掉耳朵後,臉色不變。

旁邊的大臣們見到如此,就勸王不要傷害這位大士,歌利王更生氣問到「你怎知他是大士?」大臣說「他被割掉耳朵都臉色不變。」王說「那我還要試試,看他是不是怎麼割都不變。」就把仙人的鼻子、手腳都砍了,才離去。

仙人已經修無量劫的慈悲,憐憫因瞋受苦的眾生,心無嗔恨。但是,四大天王看到這情形可生氣了,於是轉瞬間,天昏地暗,飛砂走石。

歌利王這時才害怕了,跑回到山洞中,跪下請仙人饒恕。仙人說:「大王,我心中毫無嗔恨。就跟我沒有貪念是一樣的」

王說「如何知道你沒生氣?」

仙人說「現在我發願,如果我真實並沒有一念的嗔恨,就讓我這身體恢復原狀」。說完,被割下的手足耳鼻都回復原狀。

仙人又發願「願我成佛時,第一個先度大王」。

佛陀成佛後,最初說法度脫的五比丘中的第一人憍陳如,就是當時的歌利王。

古諺說「忍字心上一把刀」,就說明了要忍很不容易,但是忍的根本確實是一種能進入無住的真心的方法,它是耐心與韌性,是一種能包容一切的心,能完全的包容他人一切不合理的行為,這就連結到了看破人我差異的心。這種忍就是在破人相。

再看到眾生受瞋恨的苦,感同身受,願意幫助眾生脫離,願意忍受來到塵世的苦難做這件事,這就是在破眾生相。

最後知道,如果不認為需要忍,也就沒有所謂的忍或不忍,沒有所謂的來塵世或不來塵世,這就破了壽者相。

經中所說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與破四相同樣是在講除去一切煩惱的成佛的過程。

肉眼—是凡夫所擁有。

天眼—善業具足的天人有天眼,可以見到過去未來。

慧眼—願意放棄了世間的有,成就了空的智慧的阿羅漢修得慧眼。

法眼—願意修習了解無量的法門方便度眾生,於是明白無量法門,也就是入佛道的菩薩修得法眼。

佛眼—破除了一切覆蓋了真心的「無明」—「無明」就是還不明白只要有「相」就是虛妄,破除一切的虛妄,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證到無佛可證,於是無修、無證、一切清淨的佛才有佛眼。

所以這個過程也是一步一步的破除對相的執著。先是行善—不因為追求世間的「有」而造惡。再來是願意放棄世間的「有」,於是得到空的智慧。然後是願意度眾生,不求入空的寂靜涅槃,破除不願度眾的迷惑。最後是修行圓滿,沒有法的差異之相,於是以上的法門,全都放下,如同要用「船」度過煩惱之河,過了河,船就可以放下了。

《金剛經》中有許多有名的句子,也有一些特別的名詞,將在下一期中與大家分享。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