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03年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03年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覺悟生命的真諦,創造醫學的奇蹟 一個真實的故事雷久南
預防之道
在SARS風暴中,我們能做什麼雷久南等
心靈湧泉
靈性的詩篇-第二篇 超越生死門 之十(續)潘定凱
和平使者生平自述-第二章 和平使者之路(續) ( Peace Pilgrim )俞靜靜譯
欲知世上刀兵劫
有關吃素的幾個問題潘定凱
童年王國
兒童教學 第六講(續)魯道夫‧史丹勒 潘定凱譯
新書介紹
黃昏爺爺在我家謝美芳
健康生活百寶箱
我家中的常備物曾紫玉
現身說法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有效微生物群EM菌陳玉珠
自然農耕
飽滿的稻穗.透澈的關懷方慧民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兒童教學第六講(續)

兒童教學第六講(續)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八日講於英國

在孩子一生中,九至十歲這段時間你要特別記住在教語言這方面的重點,我已經特別講過在九至十歲這段時間是孩子初次學到去分別他們自己及週遭環境的一個轉捩點。在這以前他們是與環境為一體的。我已經提出了在孩子入學時正確的教學法,但是他們在換牙前是不該入學的;我們可以說基本上在這以前給予任何方式的學校式教學都是錯誤的;如果法律強迫執行我們當然得做,但以藝術化教育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對的。在教育的藝術本質上,孩子們在換牙前是不該入學的,我們在入學時第一件工作,如我所說的,就是要以藝術性課題為始,並經由藝術的形態方式教導字母的形狀,你應該以一些我講過的那些獨立的形狀為啟始,還有對一切與自然有關的事物都以我描述過的,用童話,傳奇和神話的心態及方式來面對。反正在教導語言這一方面,九至十歲這段時期是很重要的。



在這段時間以前教語言一定不可以有智識性的內涵滲雜其中,也就是說不能講任何文法或語法。在九歲至十歲前,孩子若學外國語言就要以讓他們養成一種習慣的方式來學習,只有當他們學到去分別自己與環境的不同之時,他們才能夠觀察能了解自己究竟是如何講話的。只有此時你才可以開始講名詞、形容詞、動詞等等,在這之前不要講,在這之前孩子們應該只需要單純的講話。

在華德福學校我們有很好的環境可以實踐這一點,因為從一入學開始孩子們除了母語之外還學兩種外國語言。

孩子上學,就像我講過的,先上主題課程一段時期;主題課程是早上前半段時間,接著小傢伙們就上外國語,德國孩子是上英文或法文。在這些語言課中,我們試著不要去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這個九至十歲前期,我們不會去管例如英文的桌子叫(table)而德文的桌子叫(tisch),吃的英文是(eat),德文是(essch);我們不是用文字將兩種語言相連貫,而是將語言直接與所講的東西相連起來。孩子學到直接去講天花板,燈,桌子等名稱,不管是法文或英文,所以在七歲至九歲之間,我們不應該去強調翻譯語言,也就是不要去轉換這個語言的某個字為另一個語言的某個字,我們要讓孩子直接將語言與所講的物體或事情相連貫,要以這樣的方式來讓他們學語言。因此,孩子們不需要知道,甚至不需要想當他們說英文中的(table)時,在德文中是叫(tisch)等等;他們完全不用管這些。孩子們便完全不會想到這樣的事,因為沒有人教他們去比較這兩種語言。

在這種教法之下,兒童經由產生語言的物體學到該種語言,也就是說從對該物體的感覺上學到語言,語言當然包含了聲音,這些聲音其一是表達靈魂內在的感受,這就是母音。其二是表達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子音。但你一定要自己先感受到這種差別,你不要就是把我講的傳給兒童,在你的課程中,他們應該要能實際的體會到母音與他們內在的感受相連,子音則是複製外在世界的某些東西。這種情形會自然的發生,因為這是人類本性的一部份,我們要順著這種本性引導他們而不要將他們帶離了這種內在的傾向。

讓我們想一想,母音A(ah啊)究竟是什麼?(註:講到A和E時應該想的是Ah(啊)和Eh (欸)的音,而不是字母)(這不是我在課程中要講的,而是你應該要知道的!)A是什麼?當太陽昇起時我站在太陽前讚歎、驚訝!啊!(Ah)A一直都是讚歎驚訝,驚異的表現。另一方面,有一隻蒼蠅停在我的額頭上;我會說E(欸Eh),欸是表達趕走,遠離的聲音。英文的音與我們的感受之連接方式有點不一樣,但是每一種語言,包括英文,母音A都是表達,驚異,驚訝,讚歎的音。

現在讓我們選一個有特性的字:滾動(ROLL)——例如,球的滾動。你見到R這個字母,你是不是可以感覺到當R和L在一起時,這個球就滾起來了(見圖a),如果只有R的話,就是像這個樣子(見圖b):

RL會一直走。L是暗示有一種流動。這是一種外界的運作過程經由這個子音模倣出來。(見圖C)

所以整個語言的建立是由內在驚歎,驚異,自我防衛,自我宣告等等感受的母音,或是由模倣外界現象感受的子音所組成。我們絕對不要將這些感受由兒童身上趕走了!孩子學語言的聲音,應該是由他們內在的感受及外界物體與自己相關相連處來學。語言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應該是由感受衍生出來的。在(滾動)這個字中,孩子應該要真的感覺到R,O,L,L,每一個字都要是這樣的情形。

現代文化教育下的人已經完全失去了這種感受。他們認為文字就是寫出來的東西或是抽象的描述東西。人們不再由語言感受到任何東西。看看所有的原始語言都還有感受在其中;最進化的語言講話已經是一種抽象的事情。看看你們的英文,許多字後半已經被丟棄,有的字則跳過了真正有感受的發音部份。但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浸淫在這種對語言的感受之中。(待續)

經由研究一些具有特殊感受的字,才能讓我們好好思量,今日德文中我們把這個叫做頭(Kopf),在英文中叫做“head”,在意大利文中是“testa”。在人們今日對語言只有抽象的關係之情形下,人們會怎樣說:他們會說,在德文中,頭這個字是“kopf”,在意大利文中是“testa”,在英文中是“head” 但這些全都不是真實的,完全沒有意義。

讓我們想想,“kopf”是什麼東西?“kopf”是成個形狀的東西,是一種圓形狀的東西。當你說“kopf”時是表達了“形狀”。當你說“testa”這個字是“遺囑”(testaument)和“作證”(gestify) 的一部份-你是表達了頭建立或確認了某些事情。這時你表達了相當不同的意義,你說這個器官是建立者,是立遺囑者。而在英文中的觀念是“頭”是人類身上最重要的器官(雖然你現在知道了這個觀念並不怎麼正確)。所以在英文中你說“頭”,也就是,那個最重要的東西,所有事情的目標所在,所有事情的標的及聚會之處。

所以不同的語言表達了不一樣的東西。如果人們是要表達同樣一件東西,則不論是英國人還是意大利人都會說“kopf”但他們是講不一樣的東西。在原始語言中,同樣的東西在各處都同樣的表達,所以原始語言都一樣。然後人們分離,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東,這就是不同的字之源起。當你把所表達的不同的東西視為同樣時,你便不再能夠感受到它們的內涵了。所以不要將孩子驅離了這種對語言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你要讓這種感受活躍於兒童中心,因此你絕對不要在九至十歲以前對語言作分析。

只有在九至十歲後,你才可以教什麼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等;在九至十歲前不要做這樣的教學。否則你講的就是兒童還無法了解的東西,這些東西與兒童還緊緊相連,因為他們還無法分別自身與週圍的環境有何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不要在九至十歲以前講到文法或是比較不同的語言,如此兒童在講話時就能得到如同他們在唱歌時所能得到的利益及感受。

我已經試著用牛在草原上消化食物時,它們的消化器官所升起的內在的快樂來描述孩子們唱歌時所能得到的內在的喜悅,孩子們心中一定有一種像這樣的內在的喜悅的感覺,或至少感受到一個字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到這種內在的“滾動”,語言一定要是內在去體會的,而不是用頭腦去思考的。今日你看到人們大多都是用頭腦去思考語言。所以當他們翻譯語言時要找一個正確的字來翻譯,他們就用字典。而字典中的字是這樣的被放在一起,所以你找到“testa”或“kopf”於是人們認為這些字是一樣的意思。但他們並不一樣。每一個字都表達一個不同的意義,這只能用感受來表達的,我們在教語言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在此處還有另外一個要件,是屬於靈性的部份,例如,當人們死去以後,或是在他們再投生於地球以前,他們沒辦法了解所謂的名詞。那些被我們稱作死去的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名詞,完全不知道為物體命名這回事;但他們對品質或特質還有一些了解,所以可以和死去的人溝通有關品質特質方面的事。但是這不久即結束的死後生命之路繼續往下走時,維持最久的就是對動詞,既有關動作的字,主動其動的表達,而在其中維持最久的就是感受方面的:噢(Oh!)啊(Ah!)噫(I,ee)欸(E,eh);這些感歎詞乃是死去的人憶持最久的。

由此你可以見到若人類不要變成完全沒有靈性,則讓人類靈魂去實際體會感歎詞是多麼重要的事。所有的感歎詞其實都是母音。而子音,這些複製外在世界的字,在死後很快就忘記了,在投生地球前也早已不在了,這是我們真的應該要用情感去體會,更要注意到孩子們的這種特質,不要太早教他們名詞,形容詞等等而驅走了這種特質,要等到九至十歲才教這些東西。

在華德福學校的第一堂課起我們就介紹了音語舞,這種眼睛可見的語言,在其中經由個人或群體的移動,人們展現了自我,就像使用語言一樣表達了自我。如果語言課程教得對,也就是說老師有珍@兒童對語言的感受,沒有毀掉這種感受,則孩子應該會覺得轉用音語舞表達語言是很自然的,就像孩子會覺得學語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樣。你在教他們音語舞時應該不會有任何困難。如果他們是健康地發展成兒童,他們會自然的想要學。你會發現不想跳音語舞的孩子通常都有一些病。他們會當然的想學,就像他們小的時候想學講話一樣,如果他們的器官都健康的話,這是因為孩子會有一種很強的動力想要以體內意志力(願力)的活動來表達他內在情感的體驗。我們可以在幼兒早期開始笑與哭還有許多表達了感情的面部表情上看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說狗或其他動物也會笑,則也許沒有人能夠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不論如何,他們不會像人一樣笑。也不會像人一樣哭。動物在將內在體驗以意願力用姿勢與動作表達上確實與人類不一樣。人類與動物在這一方面是大大不同的。

音語舞所表達的東西,其背後的法則是與語言完全一樣的,言語並非隨意發生的事情,例如水這個字“water”你不能隨意說成像“vunter”這樣的字,言語有其法則,音語舞也有其法則。在一般身體的動件中,人類可以說是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下,雖然許多動作是直覺的反應,當我思考某些事情時,我就把手指放在前額上,當我想表示某事不是真的時候,我搖手,搖頭,就好像我要把它擦掉一樣。但是音語舞則將外在與內在的體驗導入有秩序的動作。就像言語是將內在之體驗導入聲音中:這就是音語舞,所以孩子想學。因此,現代教育尚未教音語舞就證明了沒有人思考到要由人類的本質導出人類的本能,因為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便會很自然的來到音語舞的領域。

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要教體操或體育(gymnastics, physical exercise)體育與音語舞是十分不同的。教師一定要了解到它們的不同,今日所教的體育及各種不同的運動與音語舞是十分不同的。兩種一起教可以配合的很好,因為一般人對空間的觀念多是抽象的,人們不認為空間其實是很實在的。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於認為地球是圓的,當地球這一邊的某人跳一下,他說是跳“上來”。但當某人是在地球上相對的另一邊時,我們想像他的腳在下,頭在上,他跳“下去”了。但這種情形並非我們可以親身體驗的。我曾讀過一本有關自然哲學的書,作者試著嘲諷天空一定是在下方的這個觀念。但是宇宙的實像比這個觀念還要豐富得多。我想不要將自己完全與空間脫離,認為空間是抽象的,然後對世界,對空間作評判。某些哲學家就是這樣-例如休姆(Hume)米爾(Mill)和康德(Kant)。但這些都不真實完全沒有意義。空間是人類@知得到的實在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在空間中,並且感覺到需要在其中找到一席立身之地。當我們在空間中得到平衡,當我們在空間中不同的狀態之下找到自己立身之地,這就是體育與運動之起源,這些活動乃是人類努力試著在空間中發展出個人與空間的關係。

如果你做這樣的體操動作(手臂伸展開來),你會有一種你將兩手臂帶到一個水平方向的感受。如果你跳起來,你會感覺到你以身體的力量將身體向上移動。這些都是體操活動,但若你感覺到你是擁著一種你內在體會的感受(噫“EE”這個音)做出反應,則你做的也許只是一個類似的動作,但在這種情形下,內在的靈魂本質經由這個動作表達出來了,一個人的內在的自我展現出來了,這就是跳音語舞時所生的現象,也就是展現了內在的自我。音語舞表達了人類對呼吸和血液循環有心靈這個領域之內的體驗,而在體操及運動時,我們則好像是一個充滿了各種線條及方向的架構去感受空間,在空間中我們跳躍,隨順而行,我們的器官也跟著一起行動,我們爬上一個樓梯或是拉著一條繩子往上爬。此時我們是依著外在的空間活動。

這就是體育與音語舞之不同。音語舞讓心靈性命流放出來,因此是真是表達了一個人,就像語言一樣;音語舞是可見的言語。

體操和運動是人類隨適空間的一種方式,看看如何與這個世界調適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