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1年0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1年0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春天帶來生命的喜悅 重新思維生命的價值雷久南
《養生智庫》
恰似仙丹的松針療法戴菊英
《自然生活》
刺蕁麻在BD 農法中的地位孫承萱
堆肥小冊(五)堆肥的方法(3-1)周妙妃
《書籍介紹》
靈魂的歷程與歸宿(五)俞靜靜
《華德福教育》
教師實作指南第一講2/2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心得分享》
從科學實驗談超時空的祝福邱麗惠
《也許你想知道》
佛陀的過去與現在(三十五)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六十)-人類與宇宙的關係(10)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教師實作指南 第一講 2/2 (1919.08.21)
教師實作指南 第一講 2/2 (1919.08.21)

《教師實作指南》是史丹勒博士對華德福教育《人學》講座的教師實踐說明

前期提要

華德福教育的目的是和諧人類的肉體與高層體,如此人類才能完成其時代性的任務。所有的教學方法都要考慮到整個人的參與,不是只有頭腦的運作而已。所以一定先教要「動手」的寫、塗、畫,之後才教閱讀。也刻意地讓孩子先注意到「整體」才進入分離的部分。所有的科目都希望以一種「藝術」的方式教導,因為藝術表達人類的整體性,所以很自然的會讓整個人頭、手、腳參與,這也會激發兒童意志力的健全發展。所以教育必須是藝術,才會成功。講到讓孩童認識形狀,激起兒童對形狀的興趣,因為形狀是人類在地球生活的內在感受的表達,所以很多古代建築設計上的形狀並非看到地球上的東西而生出的設計靈感,而是人活在地球上的感受在內心的造形之後,在文化演進中漸漸會將這些形狀做藝術的表現。史丹勒博士特別指出傳說中所說的希臘哥林多廊柱上茛苕葉的建築設計形狀是複製了大自然中的茛苕葉的形狀,是完全錯誤的。因此本期根據史丹勒博士講過的這設計的真正靈感來源(1914.6.7講於瑞士多爾納赫)說明如下。

【譯註:希臘哥林多廊柱上茛苕葉的建築設計真正靈感來源】

首先我們看到,以上三圖是茛苕葉與哥林多廊柱的頂端裝飾的比較。

這個設計是怎麼出現的呢?史丹勒博士是說,這是人類感覺到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就創造了某些形狀,這些形狀只是有時候看起來類似某些植物的形狀。因為,藝術的創作乃是在與宇宙聯繫之下的生活經驗的結果,這與在人類之內的創造性衝動是一致的。這個過程並非只是在模仿自然界的外在現象。借用外在元素做藝術表現的情形是後來才進入藝術領域的。在人類不再明白這些形狀所表達的事物之後,就開始認為這些設計的形狀是複製某些自然界的外在現象或事物。哥林多廊柱上類似茛苕葉的設計,傳說是設計的人看到有人拿著的籃子裡有茛苕葉而有了設計的靈感,但並非如此,而是這些設計都是來自人類身在宇宙中,在地球上生活的體驗,根據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而生出的感受,才創造出這些形狀。先有了這些形狀在心中,以後才有了借用外界見到的類似形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藝術的創作是人類在宇宙中生活體驗的感受,逐漸流傳下來而成為了藝術。以下史丹勒博士所繪的圖形,說明了在人類歷史中演化出的哥林多廊柱上的雕塑形狀的來源。

圖一:是「我得背負一些重物,我彎下背部,用我的身形,產生力量,讓我這個人類可以承重。」的感受

圖二:地球的力量與太陽的力量的關係,地球上的一切的力量(氣)從地球表面升起時會聚集到一點。人站在地表的感受就是在寬廣的基礎上,上升到某一點。

圖三:對太陽的感受,太陽的力量灑向地球。

圖四:古時的人們,會聚集觀看表演者拿著這些代表性的圖案在場中交替繞行的儀式。

圖五:人們對這些感受所創造出來的形狀,後來綜合了,再根據藝術演化的元素,畫成如本圖左方類似棕梠葉的裝飾圖案,最後演化成立體的雕塑,就是本圖右方類似茛苕葉的設計。

不論人們在何處遇見了人造的東西,人們都可能會說這東西看起來「很自然」或是「不自然」。這與這個東西是否正確複製了某自然物完全無關。與外界的某物是否相似應該只是一種次要的考慮因素,活躍在人們心中的應該要是他們與那些形狀本身的親密感。就算是在畫鼻子時,我們也必須先在內心與鼻子的形狀有聯繫感,所以是直到後來才覺得這畫出的形狀很明顯與鼻子的形狀相似。在7到14歲之間的兒童中,我們永遠無法通過模仿外界事物來喚醒一種對世間現象的內在法則的感覺。我們必須要意識到,我們能夠在7到14歲的兒童身上培養的能力是無法在以後的年紀發展的,在此期間活躍的力量會逐漸減弱退去。到後來,所有可能出現的都只是一種替代的力量而已,除非此人,不論自然地或非自然地,經由啟蒙而徹底的轉變了。我現在要說一些不尋常的事;也就是,我們必須回頭參考人類本質的原則,才能成為當今時日「真正」的教師。在特殊情況下,有些人可以在以後的生命中恢復一些這類的力量。但是他們將必須經歷嚴重的疾病或遭受某種形式的破相—例如,腿部骨折,然後又沒能恢復原位。換句話說,一定要有某些事情導致了乙太體與肉體之間的某種鬆動。這情形,當然,很危險。當這是因業力而發生時,我們只能接受它,但是我們不能仰賴業力幫我們完成;我們也不能制定一項法律,說一個人將會以這種方式彌補以往錯過的事情(更不用說其他的事情了)。人類的發展是神秘的,我們在教學和教育中所爭取的一切都不應與異常情況有關,而應與正常情況有關。因此,教學始終是社會事務,我們隨時隨地都必須考慮發展特定力量的適當年齡,以便他們的培養能夠使個人以正確的方式承擔起自己的生命角色。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某些能力只能在7歲到14歲之間開展—必須如此,此人以後才能應付往後的生命。如果在這段時期內沒有開發出這種能力,人們將無法應對以後的生命中的奮鬥。這正是當今大多數人所面對的情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給受教育的人能力,讓他們能夠藝術性的扮演在世上活動的角色。我們會發現,人類本性,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乃是天生的音樂家。如果人們夠輕快靈敏,他們就會像小孩子一樣的悠遊自在擺動起舞。

我們是以一種令我們想要以身體天性的音樂韻律和關係來參與這個世界的方式出生於世界上。在兒童三、四歲時,這種內在的音樂能力最強。父母只要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就可以大作文章,但並不是從外在學音樂開始,而是從身體和舞蹈元素的調和開始。就是在生命的這一時期,用基本音語舞來瀰漫小孩的身體,可以獲得無限的好處。只要父母學會了與孩子們共做音語舞,他們就會發生一些非比尋常的事。他們就會克服一種活在四肢中的沉重性。今日,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四肢沉重感,這是可以克服的。當孩子們換牙時,所有音樂性的基礎都會保留在他們身上。

個人的感官就是從這種音樂元素中升起—一種善聽音樂的耳朵或善觀形狀和外形的眼睛。「整體音樂人類」的專長就是「善聽音樂的耳朵」和「欣賞線條與外形的眼睛」。因此,我們必須珍惜這樣一種觀念,就是藉著激發出藝術的元素,我們就將整個人的性格同化到了上部或感官性的人之內。通過音樂,繪畫或模塑,我們就提升感受的領域進入智力的領域。但這必須以正確的方式發生。今日,一切都變得模糊並混淆在一起,尤其是在培養藝術氣質方面。我們繪製和模塑都是用手,但是這兩種活動是完全不同的。當我們向兒童介紹藝術時,這一點會特別清晰地表達出來。當我們引導孩子進入可以模塑的東西的領域時,我們必須盡可能地看著他們用手來跟隨這些形狀。藉著這種感知的方式,他們就造出自己的形狀。經由動手和繪畫,孩子們被引導著用他們的眼睛跟隨著形狀,也用眼睛中浮現的意志跟隨著形狀。教孩子用空心的手跟隨身體的外形或令他們覺知到自己的眼睛,這並不違反他們的天真,例如,讓孩子用眼睛跟隨一個完整的圓圈並說:「你在用你的眼睛畫圈。」這不會傷到孩子的純真,反而是會引起孩子對整個人的興趣。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是在將人類的下部提升到較高的上部,也就是「感官性或感覺性的生命」的部分。於是,我們將會獲得某種感受,這反過來又會成為我們的教學方法的基礎。這是一種我們每個身為老師的人都必須在自己之內培養的感受,因為這感受是沒辦法直接傳授給別人的。想像一下,在我們面前有一個人類,一個孩子,我們將教他們。就教育而言,今日,感知到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人類的情形正在消失,全都很迷糊。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得出我們對待這個孩子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必須在我們的教導中伴隨著內在的感覺、感受,還有那在低沉音階中震動但未付諸行動的意志。我們必須覺知到,在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之中,「我」和星芒體逐漸發展,並且由於遺傳,乙太體和肉體最初就已在那裡。最好這樣想:特別是肉體和乙太體總是從頭部向下培養。實際上是,頭部發射出來的(能量體)造出了肉體人類。如果我們對正確地進行相關於頭部的教育,我們就是以最好的方式為成長的過程服務。當我們教孩子的方式是令頭部取自整體生命時,合宜的一切就會從頭部移向四肢,這個人會長得更好,學會如何走得更好,等等。因此,可以說,如果我們以適當的方式發展與上部人類有關的一切,那麼肉體和乙太體就會向下流動。如果,當我們以一種更加智識性的方式來教閱讀和寫作時,我們感受到孩子在吸收我們所提供的東西的同時對我們敞開了懷抱,就是從頭部被發送進入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另一方面,當孩子的整個生命被教育所包圍時,我執體和星芒體就從下往上形成。例如,當我們在三至四年級教孩子音語舞時,強烈的「我」感受升起。這就會要求整個人和一種對「我」的正確感受紮根於孩子的生命。此外,當我們經常講給他們聽帶給他們快樂的事物和其他引起痛苦的事物時,星芒體就從下部的生命向上形成。

想一下,就稍微更仔細地想想你自己的經歷就可以。我猜你們所有人都有這種經歷:在街上漫步時,有些東西令你大吃一驚。結果,你發現不僅頭部和心臟受到驚嚇,而且驚嚇的感受甚至持續在你的四肢中徘徊不去。因此,你可以得出結論,在屈服於某些事物時,感受和興奮會釋放出來,並影響你的整個生命,而不僅僅是心臟和頭部。

教育者必須非常清楚地記住這個真理。他們必須確定孩子的整個生命都被感動。講傳奇和童話,就要從這個角度考慮。如果你對故事有正確的感受,並從自己的內在品質講給他們聽,那麼你講故事的方式就可使孩子們感受到整個身體所講述的內容。如此,你才是真正講進了孩子的星芒體。有些東西從星芒體向上一直輻射到頭部,這就是孩子在那兒應該要感受到的東西。你應該要感覺到自己正在抓住整個孩子,並從你所引起的感受和興奮中,對你所說的領悟就降臨到孩子身上。因此,在講傳奇故事或童話故事時,或與孩子們描繪或繪畫時,你應該要認為理想的情形並不是去解釋任何東西或教什麼觀念,而是要感動他們的整個生命。這結果就是,以後他們離開你時,他們就會自己了解了你講給他們聽的事。

因此,嘗試從下部向上教育我執體和星芒體,於是後來頭部和心會跟上。盡量不要以「令孩子在頭部反思和理解故事的方式」講故事。要以一種講到他們喚起一種沉默、激動的敬畏(但不是無限制的敬畏)的方式,以一種喚起他們在離開你之後還不斷迴盪的愉悅和悲傷的感覺,逐漸轉變為理解和興趣。盡量讓自己的影響力來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試著不要靠著感官的、人為的方式引起興趣;而是,試著與孩子建立一種內在聯繫,然後讓他們從自己的生命中升起興趣。你如何對全班這樣做?針對單獨的孩子而言,比較簡單做到。只要你試著出於對孩子的喜歡和愛而與他共事,你就會發現自己影響到了他整個生命,而不僅僅是心和頭部。如果你所說的話和所做的舉動能感動自己,並且你不是只對自己的頭和心感興趣,那麼對全班學生做到這一點就也不見得比較困難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想教一個孩子有關死後靈魂生命的延續。如果我只講關於它的理論,那我就只是在欺騙自己,孩子是永遠搞不清楚的。沒有哪個觀念可以教十四歲以下的兒童關於永生這件事。但是我可以說:「看看這個蛹。它是空的。曾經有隻蝴蝶在裡面,但是它悄悄溜走了。」我還可以演示這變形是如何發生的過程。向孩子們展示這些東西是很好的事。然後,我會作一個比較:「想像一下,你就是蛹。你的靈魂在你之內,以後它會浮現,就像蝴蝶從它的蛹之中浮現出來一樣。」這個當然,只是很天真的描述而已,你可以花很多時間來講這件事。但是,如果你自己不相信蝴蝶就是一種人類靈魂的影像,你就無法藉著使用此類比喻成功的教導孩子。你不應該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整個想法僅僅是人為又做作的比較,並非如此。這是神聖的宇宙秩序向我們呈現的事實。這些事情不是智力創造的,如果我們對這種事情的態度是正確的,我們就會信任一個事實,那就是大自然的一切早已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靈魂和靈性實相的類比。

當我們與教孩子們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時,我們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們的整體生命。當我們不再能感受到孩子時,而只是對我們自己不相信的一切提供合理的轉譯時,我們就教不了孩子什麼東西。我們與現實或實相的關係必須是這樣,例如,出於我們自身的理解,我們帶給孩子靈魂的不能僅僅是一張隨意的蝴蝶從蛹中浮現的圖片,而是要呈現出我們自己理解並相信的那神聖宇宙力量所賜予的東西。我們不能只是講給兒童的耳朵聽的理解而已,必須是在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溝通交流。如果你記住這一點,你就會有所進展。(第一講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