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再生性的有機農耕(上)-可以改善地球暖化
再生性的有機農耕(上)-可以改善地球暖化

COP21第21屆世界氣候變遷會議

第21屆世界氣候變遷會議COP21,於二○一五年12月法國巴黎才剛結束。有195個國家參加,目標是為解決自19世紀中葉以來,因工業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暖化問題。

這次巴黎氣候會議達成了5項主要共識包括:

1.各國須向聯合國提交減排目標。

2.自二○二三年起,各國每5年定期檢討減排方案。

3.同意將本世紀(直至二一○○年)的氣候升溫限制在2度,並以1.5度以下為目標。

4.發達國家於二○二○年起,每年至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千億美元,協助它們應對氣候變化。

5.盡快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制定上限。

 

雖然巴黎氣候會議取得較以往更大的成果,但各國政府亦必須面對國內眾多反對聲音和執行上的困難。

1.國內反對意見

現時不少碳排放量高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皆部分依賴傳統舊式媒炭發電的工廠和發電站,要達成減排和升溫控制的目標,端視各國政府和社會人士對環境保護的執行力和決心。

2.尋找替代能源

國內的反對聲音擺平,減排國家亦需面對如何取得新能源的方法。瑞典公認為是最成功的環保國家之一,它使用生質燃料(biofuel)嚴格地管控國家廢氣排放量,但這取決於瑞典大量的林木資源。至於其他國家,能夠取代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等高污染的能源,又能低成本替代的就是核能。

然而自日本福島核災後,各國皆開始反核,德國已表明將以廢核為目標,日本、台灣等地皆有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但若不使用核能,如何找到便宜又潔淨的替代能源,這是各國在實踐減排目標時的一大難題。

「法國的4/1000計劃」

大會有很多美麗的演講,也立下地球暖化溫度要限制在2℃以下的目標,但很多國家仍不願積極提出減碳的行動,仍未認清暖化的速度將造成的災難已迫在眉睫。

較為振奮人心的是法國提出的「4/1000計劃」。

這個計劃踏實可行,一提出後,馬上獲得50個以上的國家與組織簽署參與,包括紐、澳、日、英、德和墨西哥。它提議,全球性的問題要全球性的解決辦法,各國只要每年提高土壤碳含量4/1000,連續25年,就可大量減少空氣中的碳,並改善地球暖化的狀況。

這計劃為什麼踏實可行?綠色革命後,工業化的,破壞環境與土地的慣行農作方式,包括犁地翻土,鏟除森林,破壞濕地,大量使用化學合成肥料和有毒的殺蟲劑,已經掠奪了土壤裡一千三百六十億公噸的碳散發到大氣中。科學統計,農耕與糧食供應方式釋放的碳約佔全球暖化氣體的一半,世界上的土壤已經減少了50~70%的碳含量和肥力。法國政府農業部估計,用有機農耕方式,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在25年內把一千五百億公噸碳再儲回土壤裡。

怎麼進行呢?法國農業部估計,只要全球10%的農場和牧場,實施再生性的有機農業(regenerative organic agriculture),做全面性的土地維護管理,就可修護地球惡化狀況。不須高度科技,不需新奇技術,也不需昂貴花費。

法國農業部長Stéphane Le Foll辦公室的新聞稿說到,儲存碳的土地包括農場、草原、牧場、森林,每年只要增加4/1000的碳含量就可矯正失衡狀況,把地球暖化溫度控制下來,同時增加土壤肥沃,保住農耕地,和保障糧食來源。

房間裡的大象-地球暖化與糧食問題

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來自燃燒炭,石油,天然氣和農業,所以各國都積極研究乾淨的能源如太陽,風,沼氣等。工業,交通……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近幾十年的農業運作方式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佔全球一半以上,可能是大眾不清楚的。

農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最近幾十年急劇增加,因為大家對食物的消耗增加。砍伐森林造成森林惡化,常因農耕地的擴張,大約佔17%。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佔了總量的14.5%。糧食生產方面從農場的耕種,收獲,到整理,包裝,運送,然後到加工,銷售,烹煮,食用和廚餘處理。整個體系都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都對地球暖化,對氣候變遷造成影響。

目前的糧食生產與供需體制不均衡的狀況已引起諸多詬病。根據國際有機組織IFOAM,全球有8億人口在挨餓,至少20億人營養不足,卻有19億的成人過重肥胖,然後全球有1/3糧食是丟棄浪費的。

此次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世界氣候變遷會議COP21,談的主要針對能源問題,對糧食問題卻裝做不知道,不去戳破避免麻煩,有趣的英文俚語說這是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為什麼呢?

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代表富裕繁榮,有便宜的食物可以討好人民,執政者要討論農業和糧食就會得罪人民,農企業及民生企業,這是個燙手山芋。所以近幾十年,食物生產更多,加工更多,消耗更多,也浪費更多,糧食供需系統沒有效率,大家寧願裝著富裕不缺,也不去處理這個問題。

不是只有政府和農企業要加油,大眾習慣了購買進口的便宜食物也有責任,氣候變遷是每個人造成的。不應該再著眼在生產大量的食物,因為現在已有生產過量的問題。應該適量的生產,著眼在每公頃能養活多少人,未來要有永續的規劃,提供永續的糧食。大家要改變飲食和生產的方式,例如設立較多的家庭菜園,食用較少的肉類與奶製品。這樣的糧食供應其實也對健康,對創造工作機會,對環境都是有益的。這是一個全面性的改變,並不容易,但對氣候變遷必有改善。

再生性的有機農業(regenerative organic agriculture)早有倡議- Rodale Institute

法國所提出的「4/1000計劃」實際可行,實施辦法是傳統的有機農耕方式,應用植物和微生物,去恢復土壤的生命力。

有機耕作的土壤可以吸收碳,不散發到大氣成為溫室氣體,而是存在土壤裡成為生產糧食的資產。有機農業不是新玩意兒,也有人在做了,但是僅佔全球農地1%,規模遠遠不足。

改善地球暖化問題,我們要借重植物的光合作用,還要借重地球所有生物生存的方式,就是以微生物為基礎去養成健康的土壤,然後就能吸收碳這個溫室氣體,停止暖化和氣候變遷問題。

二○一四年初,世界的有機農業老大Rodale Institute 就已發起了全球性的運動,呼籲大眾:健康的土壤可改善氣候變遷,維護土壤健康要實施再生性的有機農業,要重建世界糧食供需方式。

Rodale Institute 建立於75年前,一直主張有機農業,面對目前的地球暖化問題,它說解決辦法就在我們腳底下-土壤。

它說「我們是可以處理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只要改為簡單便宜的再生性的有機農耕。只要所有的農耕地由慣行方式改為有機方式,每年就可減少40%的碳排放。如果所有的草原也採用,就可再減少71%的碳排放。如此一來,不止減少碳排放,還可扭轉溫室效應問題。」

除了美國的Rodale Institute,瑞士的有機農業研究組織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和荷蘭的the Louis Bolk Institute 也都發表過:有機農耕方式可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Rodale Institute創立於一九四七年,一直致力於推廣有機的理念。它曾發表一份連續30年的農田耕作比較實驗,比較以化學肥料為本的慣行農業及以糞肥和豆科為本的有機農業。

其結果發現,有機農業的產量比起慣行農業毫不遜色,在乾旱時期甚至超過。有機方式還能培育優質土壤,比起削弱地力的慣行方式是比較永續保育的。有機方式不止少用45%的能源,也釋放較少溫室氣體。它總結道,有機農業是現在及未來餵養人類的解決辦法。美國的農糧部(FAO)也報告:有機農業可以保障世界糧食供應,就如今日的慣行農業,但是沒有環境的破壞問題。

有機農業的獲利情況常讓有心者裹足不前,這點可以分4方面,農作物產量,勞工支出,銷售價格,和成本支出,加以剖析。

有機農業在成本支出方面較少,因為較少使用不能循環再生的材料和化學殺蟲劑。勞工支出多於機械操作,但是它也意味著創造工作機會將會多出30%,對社會有益。銷售價格較高,一般高5~7%,在美國是30%甚至更高。

初期3年轉型期是最辛苦的,勞工支出高又沒有農產品銷售,會有財務上的困難。

生態上,有機遠勝於慣行,尤其有使用糞肥的農場。土壤越來越健康,土地碳含量提高。土地的碳是土壤重要組成,是營養的儲藏庫,可以維持土壤溫度,有益土壤整體健康。有機土壤可有效儲存水份,較少溢流。反之,慣行的土壤健康下降,碳減少,無法有效存水,容易流失,整體健康逐年下降。

人體健康也是實驗的比較項目之一。慣行用的殺蟲劑成份有機磷酸鹽在兒童尿液,嬰兒臍帶血,母乳都有發現。它們會造成兒童發育遲緩,DNA損害,低精子量,睪丸癌,不孕。好消息是有機飲食可逐漸清除體內的有機酸鹽。

總結是,有機農業整體來講,獲利較高,較有效率,較有益生態。

即使全球不再釋出溫室氣體,現今的溫室氣體也會使地球繼續暖化幾十年。我們需要的不只減少排放,還需要反轉排放。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再生性的有機農業有此效力,而且還有生態,經濟,健康的好處。著力處就在我們腳下:恢復土壤的生命力。

再生性的有機農業(regenerative organic agriculture)

海洋可以產生氧,也可吸收二氧化碳。但溶解太多的二氧化碳會讓海水酸化,危及海洋生命。

土壤,僅次於海洋,可儲藏大量二氧化碳,儲存量4倍於大氣和所有會呼吸的生物的總合,是能大量儲存又能善加利用二氧化碳的最佳場所。

二氧化碳如何存入土壤?地球大氣的所有二氧化碳藉由植物的光合作用7年就完成更新循環。在植物的綠葉裡,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成糖類還呼出氧氣,然後碳往下運到根部,餵養土壤裡的微生物和真菌類。很多碳存在土壤裡的動物植物微生物裡,也存在腐植質裡。土壤裡含的腐植質越多,保存的碳越高。有機農耕的土壤比慣行農耕的土壤含的腐植質多,能保存較多的碳。全球現在有40%的土地用於農牧業,所以農業和森林的復育對減少溫室氣體非常重要。

二○一四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12月5日定為「國際土壤日」,宣佈二○一五年是國際土壤年。因為地球的農業土地品質再持續惡化,未來人類將會面臨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

糧食安全中心CenterforFoodsafety拍攝了一個小短片,由Michael Pollan(「雜食者的兩難」作者)口述,穿插在聯合國農糧署的網站,短短4分鐘,精要的宣導了以優良土壤改善氣候變遷的理念。內容如下:

「好的土壤可以改善地球暖化,因為可儲存碳,吸收溫室氣體。

現今的土地受損,釋出過量碳於大氣中。土地受損原因是過度耕耘,殺蟲劑,化肥,加上砍除森林後的沙漠化,水土流失,以及乾旱,讓儲存於土中的碳釋出於大氣,每年達數十億公噸。

現今土壤已失去50%的碳及微生物,大多數農地需要增加合成肥料及殺蟲劑使用,才能生產同量食物。沒有天然碳循環產生的食物營養降低,威脅糧食的安全。

好消息是,土壤可以吸收大氣中過量的碳,秘訣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從大氣吸收二氧化碳,傳送大量的碳到根到土壤裡。土壤微生物從植物根部取得碳,以交換營養,土壤微生物死了整個生態體系就完了,只要帶回土壤的小生物,植物就會吸取空氣的碳儲於土裡。

存放更多碳到土裡不只對抗氣候變遷,對土地,對自然生態也有益。回復土壤微生物數量,將回復土壤結構,有益土壤涵水與淨化水質。好的土壤有益植物吸收營養,健康植物提供人完整營養。健康植物可抗病蟲害不用殺蟲劑,有植物有微生物,生態運轉後就有天然堆肥,不用化學肥料。只要碳微生物的系統作用,農夫可節省水,殺蟲劑和肥料的錢。」

再生性有機農業是借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地上的所有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交互合作。有機方式包括覆蓋植物,土表覆蓋,堆肥,輪作等。採用這種農耕方式的,有些稱為生態農耕,有些稱為自然農耕,有些稱為碳農耕,或生物性農耕……,原則都是一樣的。都是借重生物的力量,增加土壤的碳含量,恢復土壤的健康,不用化學合成物,發揮自然界的運轉方式,養成生態平衡的生活環境。

 

 

# 今日香港,黃嘉康

# Ronnie Cummins and Katherine Paul

   http://ecowatch.com/2015/12/11/regenerative-farming-cop21/

# Elephant in the Room at COP21 Paris Climate Talks, by Tim Lang and Rebecca Wells

   http://www.arc2020.eu/2015/12/elephant-in-the-room-at-paris-climate-talks-food/

# How Organic Farming Can Reverse Climate ChangeRodale Institute | April 22, 2014

#
http://permaculturenews.org/2016/01/04/organic-agriculture-systems-continue-to-outshine-conventional-systems-in-multiple-studies/

# COP21 & Farming – Soil, Land & Climate Change.        by Oliver Moore

   http://www.arc2020.eu/2015/11/cop21-farming-how-soil-and-land-can-fight-climate-change/

#
Leave It in the Ground: Carb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by Stephanie and Chris Tebbutt, Filigreen Farm

#soil solutions to climate problems-- narrated by Michael Pollan byCenterforFoodSafety

   https://youtu.be/NxqBzrx9yIE

#http://www.permablitz.net/articles/soil-solutions-climate-problems/

   Soil Solutions to Climate Problems     by Adrian O'hagan   Dec 30, 2015

#
http://www.fao.org/resources/infographics/infographics-details/en/c/28572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media&utm_campaign=fao+facebook

#http://www.fao.org/resources/infographics/infographics-details/zh/c/358020/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