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15年05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15年05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從蛀牙的防治談起雷久南
養生智庫
從火箭靈感來的圓圈保護法 雷久南
自然生活
食物森林-7周妙妃
與雜草共生的有機玉米田 邱麗惠
華德福教育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四講(上))史丹勒博士
心靈湧泉
也許你想知道(十)-彌勒菩薩與克里希那穆提 潘定凱
心得分享
光的恩典-全光譜療法學習效益分享 謝宛蓁
自然分娩的高齡產婦經驗分享張雅玲
雷久南博士信箱
雷久南博士信箱雷久南
未來醫學
未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三十六)-史丹勒博士潘定凱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人學 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 第四講 上
人學 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 第四講 上

未來的教育與教學必須特別注重意志和感受的培養。這一點連那些不講復興教學與教育的人也都不斷地強調,特別要注意,感受和意志的培養。但就算有著世界上最好的願望,他們在這方面也不會有什麼成就。培養感受和意志好像全要靠運氣了,因為他們沒有洞察到意志的真正本質。

我想以簡介的方式註記這個重點:「只有當你真正了解意志的本質你才能真正了解一點那些推動我們的力量-也就是那些感受」。於是,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說真的,什麼是感受?」感受與意志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可以說意志就是活躍的感受,而感受是壓抑的意志。那沒有完全表達出來的意志,被留在靈魂之內的意志,就是感受:感受就像是被減弱了、鈍化了的意志。所以唯有你徹底了解意志的本質,你才能了解感受。

現在,從我以往所解說的一切,你會知道,在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這一生,我們並沒有完全的將意志呈現。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意志作出決定行動,總有一些東西留下來,直到他死前都沒有用盡。每一個有意志的決定和行動,都會活在此人之內,並隨之穿越死亡。在人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童年的時期,我們一定要將留存在人之內的這一部分列入考慮。

我們知道,當我們講整體的人,我們是考慮到肉體,靈魂和靈性。肉體,至少以它最粗糙的部分而言,是第一個出生的。這些細節可參考我的書《神智學》(讀者亦可參考《靈性科學入門》其德文最初原名就是《神智學入門》)。肉體是基因遺傳之流的一部分,承載了遺傳特徵等等。靈魂,則是出生前的存在(非肉體的存在方式)與肉體連結最緊密的一部分,下降到了肉體內,然而,現代人的靈性,還只是以雛形胚胎的方式存在著(不過這情形在未來會不同)。在此,當我們要奠定良好教育的基礎,就一定要將人類靈性在目前這個進化期還是雛形的情形列入考量。我們要很清楚,目前有何種「雛形」對應於「人類遙遠的未來」。

我們所說的「靈性自我」,目前就仍然是雛形。當我們講現代人類的組成時,我們就不能將備「靈性自我」算在其中。不過,對能夠清楚見到靈性世界的人而言,他是很清楚的覺知到「靈性自我」存在於人類之中的。你知道,整個東方的意識,可說是有被靈性科學「教育過」的意識,把這靈性自我稱為「思量智」(manas),在東方文化中「思量智」好像講起來是活在人類之中的。但是,以西方人民而言,即使他們並未被「教育」成清楚的覺知「靈性自我」。我可以毫無保留的說:這個意識仍舊清楚的存在,因為一般大眾至少在他們還沒完全吸收唯物主義觀點之前,將人死亡後還留存的那部分稱為天界諸神(manes或陰間諸神)。天界諸神就等於思量智。我說大眾對此有明確的意識,是因為大眾講這種情形是用複數,manes。因為我們在人智學中是注重靈性自我與人在出生後死亡前這段時間的連繫,所以使用單數形式「靈性自我」。一般大眾則講實情,比較像是出於對靈性自我的天真的了解方式,如此就會用複數來講天界諸神。因為在人們穿過死亡之門的那一刻,會有許多靈性生命在那兒接待他或她。我已經在其他演講時指出了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個人的靈性導師,是屬於各階級的天使。在此層次之上,還有大天使階級層次的靈性生命,在此人穿越死亡之門時,這些靈性生命就會活躍運作,於是可以說此人立刻就以一種許多靈性生命的複數方式存在著了,因為許多大天使進入了此人此時此刻的存在方式。一般大眾很清楚的感受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知道,人在活的時候似乎明顯感知自己是一個獨自個體,但死後則不同,會或多或少的感知自己是多個靈體。因此,天界諸神就是,活在天真的一般大眾集體意識之中的,那複數的「靈性自我」,那「思量智」。

人類第二層更高的原則是,我們稱之為「生命靈性」的層次。生命靈性,在現代人的身上更不容易感知到。這是非常靈性的特質,會在人類非常遙遠的未來有所發展。再來就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部分,真正的「靈性人」,這在目前是以幾乎無法感知的非常早期的萌芽階段存在著。(以上內容,讀者均可參考《靈性科學入門》43頁之前的內容)

不過,儘管人類這三個較高層次的部分只是以雛形胚胎中的方式存在於現代人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生命,但是,在高層靈性生命的保護下,他們在死亡和下次新生之間也經歷了非常重要的發展。因此,當人死去,再度活在靈界,這三部分很明顯的有所發展,是朝向人類未來存在的大目標前進。因此,正如他在出生和死亡之間,人類發展他的靈魂靈性,死後,他也是很明顯的有所發展,不過,此時,他與較高層次的靈性生命是以一種像是臍帶的方式連結在一起。

現在讓我們在這些人類幾乎無法感知的較高層的部分之上,加入我們已經可以感知的部分。也就是:「意識魂,心智魂,和感受魂」。這些就是人的靈魂的實際組件。今日,如果我們要講人的靈魂,與它如何的活在肉體中,那麼我們就必須講到這三個靈魂的組件。如果我們講到人類肉體,我們就一定要講感受體(這是最微細的體,也叫星芒體),以太體,和最粗重的肉體-這是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和用傳統科學解剖的。這些總合,就是一個完整的人。

現在,你們都知道我們有著與動物共通的肉體。唯有當我們根據人類這九項原則來與動物界比較,我們才會在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上,有一種有用的感受與想法,能用來了解「意志」。如果我們知道,動物的靈魂就像人的靈魂,都穿著肉體的外衣,不過,在許多方面,動物的肉體形成的方式大大不同於人類的肉體。人的肉體沒有動物完美。例如,想想一些高等動物,水獺,他們是如何建造水壩住家。人類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除非他上課受訓,除非他經歷很複雜的學習過程學到建築等等學問才行。水獺用它的肉體功就能建立水壩。它的肉體的建構與成形是與外界息息相關的,所以它利用活躍於它肉體內的力量就能建造水壩住家。在這方面的關係而言,它的身體就是它的老師。我們也可以在黃蜂和蜜蜂還有其他低等動物的肉體上觀察到它們有著人類沒有的偉大特質或是堅強的力量。這一切,就是我們觀念上都認為是本能的東西;唯有當我們看到了本能與肉體外形的相對關係我們才能真正的研究本能。如果我們研究整個動物界和它們在世上的分佈,我們處處都會發現,它們肉體的外形架構總是會給我們對不同的本能的研究的線索。

如果我們要研究意志,我們首先就必須在本能的領域中尋求答案,我們一定要意識到,我們會在各種動物的不同肉體外形內發現其本能。如果我們看一下個別動物的主要外形,就能夠找出不同領域的本能。不同動物的肉體外形就繪出了一種在意志中以本能的方式存在的景象。你瞧,當我們能夠有這種看法,我們就能看懂這個世界。我們可以看著動物肉體的外形,而看到大自然在其中創造的畫作:她創造了「本能」來表達「生命」與「存在」。

以太體活在我們的肉體中,而且負責造形,瀰漫著整個肉體。對外在的感官而言,它是超感知的,看不見的。但是,當我們看意志的本質,我們發現以太體,就像它瀰漫著整個肉體,它也能控制肉體那將意志用「本能」表現的方式。一但以太體控制了肉體,「本能」就變成一種「推動力」或「驅策力」(德文Trieb)。意志在肉體內是以本能表現:但當以太體控制了本能,意志就變成驅策力了。

當我們看到本能,這具體可見的外在形式,變成驅策力,它如何變得更加內在,與人合為一體,是很有趣的。當我們講本能,無論是在動物身上或以較弱的方式出現在人身上,我們都會認為它是從外在(大自然)強制這生命要有的能力。而驅策力,因為超感官的以太體控制了本能,其表現就比較來自內部,本能就變成驅策力了。

而人類也有感受體(星芒體)。這是一個更深入內在的本質。當它控制了驅策力,然後就不僅是這個驅策力變得更內在,而是「本能」和「驅策力」都被提升到意識層面,成為了「欲望」。我們在動物身上發現有驅策力,也同樣的發現它們有慾望,因為動物也有這三個「體」,肉體以太體和感受體。但是,當你講到欲望時,你會很本能地把它看成是一個很內在的性質。當你講一種推動驅策力時你是講從出生到年老這整段時期都以很一致的方式表現的事情;而在講欲望時,你是講這是由靈魂暫時創造的東西。欲望不一定要屬於某個性格;它並不需要隨時黏附在靈魂之上,它是升起後就褪去了。因此,我們看到,欲望比驅策力更有著靈魂(屬於內在)的特質。

現在,讓我們問一個問題:當人將活在有形肉身之內的本能,驅策力和欲望吸入自我之中,也就是吸到他的意識魂,心智魂,和感受魂之內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情形是不會發生在動物身上的)在此處,我們沒辦法像在有形肉身之內一樣的區分得那麼清楚,因為現代人的靈魂裡,一切都混淆不清。現代心理學的問題就在於心理學家不知道他們是否應該維持將靈魂的各方面特質完全分開,還是要將它們混為一談。有一些學派贊成舊式的嚴謹的區隔意志,感受和思想。但是有些如赫爾巴特(Johann Herbart)派心理學家,則所有特質多被導向屬於思想的的方面,而在馮特(Wilhelm Wundt)派(Wilhelm Wundt)則傾向歸類於意志。對於靈魂的各方面特性並沒有確定的概念該如何做。這是因為在現代人實際的現實生活中,自我瀰漫到靈魂的各方面,所以靈魂這三方面特性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分。因此,沒有名詞來區分當意志被靈魂或自我控制下的情形和其他情形(如被肉體以太體星芒體控制下的本能,驅策力,和欲望等情形)。

不過,一般而言,當本能、驅策力和欲望被「自我」控制時,我們會稱之為「動機」。所以,當我們說到意志在靈魂,在自我之中的悸動,我們就稱為動機;我們也知道,講到動機,動物可以有欲望,但沒有動機。在人類中,一個欲望的升起是先被帶入靈魂,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刺激,讓內心能了解一個動機。所以對今日人類的意志的本質的描述就是:在人類中,動物的本能、驅策力和欲望仍然存在,但唯有人類可以將欲望提升成意志的動機。任何人講到人類意志的本質都會說:「如果我了解這個人的動機,我就了解這個人了」。但這並不完全對!因為當人類生出動機時,還有一些微妙的事情同時發生,這微細的情形必須非常,非常仔細小心地觀察。

我乞求你仔細分辨我所說的這個微細的情形,與所謂的「思想」或「概念」的差別。我並不是說在意志力的悸動下產生了類似思考的那種情形。例如,你可以有以下的想法:「我想要做的,或是做過那些事,是好事」;或者你也可以有一些其他像這類的想法。但是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那些很微細的接觸到意志的東西,當我們升起動機,其實是有一些東西一直在對意志運作,但它的本質仍然是意志,那就是「願望」。我不是指那種造成欲望的強烈願望,而是伴隨著我們所有動機的微細的願望。它們是一直存在的。當我們在意志內生出動機,然後我們想一下,再對自己說「你剛才做的那件事,你還可以做得更好」,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特別清楚的覺知到這種「願望」。然而,生命中有什麼事是我們不能說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如果有任何事是我們覺得已經完全滿足了,無可改進了,果真如此,那就很可悲了。

而這就分出了人的先進落後,因為落後者總是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先進的人從不會完全對自己滿意,因為他總是有個微細的願望想要做得更好,就算做得不同也好,就是總有著這麼一個動機。不過在這一方面有許多人誤解了。人們總認為懺悔過去所做是一件偉大的事;但是這對過去所做而言並非最好的事;因為通常懺悔是基於純粹的利己主義:也就是,人們想要將一件事做得更好以便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就是利己。當我們不是希望我們「已做」的事情還該做得更好,而是想到了更為重要的事是「下次再做同樣的事情要做得更好」,我們的努力才會不再是利己的。也就是我們的意圖,下次在另一個場合,做同樣的事情,要努力做得更好,這比懺悔更為重要。而在這一意圖的背後就是「願望」在迴響;因此,我們想要問這樣的問題:伴隨著我們的意圖的願望究竟是什麼?對於任何能夠真正觀察到靈魂的人而言,這個願望就是人死後所留下的一切之中的第一項暗示。我們感受到的就是這個留下來的一切之中的某些東西,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做得更好:我們願望我們做得更好」。我所描述的這「願望」的形式,就是屬於「靈性自我」的東西。

(下期續)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