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美國現代農業的七大謬論

一室之不治,何以安居(二)

三、保溫體(Thermal Mass)

現在,我們已大致了解了現代建築工法之所以造出「生病的建築物」的幾個主要原因。那麼應如何避免與改善呢?其實,翻開世界建築史,再放眼亞、歐、非的一般民居,我們的祖先早已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厚牆與實地。

在四季分明,溫差大的區域,寒帶、溫帶以及乾熱帶,建築物多以土、石、草或灰泥築成厚牆,利用這些天然材料比熱較大的物理特性,形成很好的保溫體(Thermal Mass);也就是說,比熱大的材質其吸熱與散熱比較慢,貯存熱能的時間就比較久。如果體積大,那麼吸的熱也多一些。因此,在需要取暖的冷天,厚牆(保溫體)在白天所吸收的太陽的輻射熱,到了夜晚溫度下降後,便會慢慢散發出來,而成為完全天然、不假機械的調溫機制。反之在夏日,經過了夜晚冷卻的土、石,仍舊能提供白日一絲清涼。所以台灣鄉下早期土牆泥地的老屋,總是冬暖夏涼。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許多以麥桿包(Straw Bale)或用黏土混合麥桿(Straw-Clay)築出的草泥牆;新墨西哥州、亞歷桑那州一帶也四處可見中美洲傳統的土坯屋(Adobe)。可別小看這些「土」房子,其保暖與省能性一流,如果略加用心設計建造,往往可以達到全年不必使用人工空調的程度(Zero Energy)。即使冬天戶外為冰雪所封,只要白天有太陽,室內也可保持華氏六、七十度(約攝氏二十度)的舒適溫度。

您知道世上最佳的隔熱材是什麼嗎?答案是「空氣」。正是因為此一物理性質,使得保溫材質低密度、孔隙多的特性,將熱空氣或冷空氣貯存其中,需經很長時間才會逐漸釋出。以保溫材砌一堵厚牆,那麼在牆這一邊的溫度,需經過數小時才會漸漸傳到另一邊去。它的厚度,造成一種延遲傳導的特性。換言之,也就是其阻隔性能佳之意。不僅如此,我們回到上一期所談到的建材是否透氣的問題,若材料本身孔隙多,密度低,就意謂著空氣分子可以自由出入;那麼只需將此種材質的牆加厚,使得傳遞路徑加長,則室內外的空氣會自然而緩慢的交流,達到換氣的效果,濕氣也不會留滯在屋內或牆內,能夠自然排出。而室外的污染,則在隨著空氣穿越很長的路徑之後,大部分也都被細微的孔隙過濾了,無法進入室內。所以,天然保溫體同時具有保溫、隔熱與透氣三項優點。

反觀美國現行的木構造住宅,為了造價低廉而且工期很短(三個月就可蓋一棟),其外牆既輕且薄,只有六至七吋厚(可參考前期之標準牆剖面),其保溫時效只有十分鐘。也就是說,耗費了寶貴的能源來運轉機械設備、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室內溫暖,只能保持十分鐘,就又散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很冷及很熱的天氣裡,家中的冷暖氣差不多十分鐘就要啟動一次,才能維持室內的恆溫,這是多麼不經濟又不合理的事!

地球的石化能源已逐漸枯竭,火力發電還會造成極大空氣污染。不論是用燃油還是電力還是天然氣,大家都應想想:如果有一天沒有了怎麼辦?不必仰賴機械而能維持室內環境的舒適與平衡,實在是個根本解決之道,也是人類必然要走的方向。至於在照明、電器等其他方面所需使用的電力,也應以太陽能、火力、風力等乾淨的「綠動力」為主。

談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如果室內需要裝置水管式調溫系統輔助的話,最好配合保溫厚牆,如此一方面牆內水管的溫度不易散失,一方面水管輻射式能源也與厚牆相輔相成,成為效能極高的調溫設備。與送風系統比較,以輻射能供暖或取涼有以下幾項優點:

1.室內空氣品質良好。

2.室內溫度穩定舒適。

3.濕度自然平衡,不生黴菌。

4.安靜。

5.耐久、維修少。

6.能源耗損少。

7.電磁平衡。

在這樣的屋子裡生活,身體當然容易健康。

上述幾項優點的第七項,提到電磁平衡。材料也有電磁平衡的問題嗎?是的,建材本身的電磁場是否平衡,大大影響人體的健康。每一種物質都由原子組成,每個原子都帶著正電或負電,這是種極細微的能量(Subtle Energy),其平衡與否,決定了該材質適應外界能量場的能力。簡言之,天然材質(未加以不當處理)的電磁是平衡的,而人造材料的電磁則不盡然。所以就隔熱材來說,天然棉花若打濕了很快就會乾,而玻璃纖維泡棉乾的速度就比棉花慢許多,這與電磁平衡有關。因此之故,身上若穿著人造纖維的衣服,會覺得比較燥熱、不透氣;若蓋的是人造纖維的被子,會影響睡眠,不易安穩;可想而知,如果居住的房子其牆、地、頂的電磁不平衡的話,會怎麼樣呢?

別忽視這微小正負電之間所產生的一收一放的作用力,它在自然界中擔負著很重要的功用。以人體為例,骨骼帶著正電,肌肉組織帶負電,人體內細胞的維護、汰舊與更新、循環運輸等等,很大部份需藉助這個力量。曾有科學家換算過,如果人類的心臟只是個單純的泵(幫浦),那麼為了要能把血液在總長六萬多英里的大小血管中推動,這心臟必須要大到如一間小房子那樣才夠。而我們的心臟,只比拳頭大一些。

接下來,要來探討一樣電磁不平衡,但是在現代用得最普遍的建材│水泥。

四、水泥與混凝土

水泥(Cement,亦可稱灰泥)在近代建築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木造住宅、金屬房屋多半仍以它作基礎與地坪,道路橋樑、大型公共建築少不了它;在台灣,更是普遍的以混凝土作為一般建築的方式。(在此可能需要說明一下定義:水泥是原料,水泥混合了水及沙或石就稱之為混凝土;水泥加水加骨材與鋼筋一同澆灌,便是鋼筋混凝土。)其實水泥並不是什麼新材料,自古以來所採用的灰泥,便是取自氧化鎂礦土與石灰岩;但是自從十九世紀前葉波特蘭水泥(Portland Cement)發明之後,就逐漸取代了原本天然的灰泥。所以當今一般若提起水泥,大都是指波特蘭水泥而言。

一八二四年,一位英國約克夏的石匠偶然發現將白堊(Chalk)及黏土(Clay)放到窯裡烘烤後磨碎,再加入硅(音霍)酸鈣(Calcium Silicate)的灰粉,加水攪拌後,就會凝結成堅硬如石的東西。他稱之為「人造石的大進步」,並申請了專利。由於用波特蘭水泥所鑄成的混凝土其強度確實比老式灰泥大,而且能用模板澆灌成各種形狀,便宜且又易於設計施工,所以很快的就席捲了全世界,成為最通用的建材,往昔的鎂灰泥已被人遺忘。然而,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水泥盒子已在世界各地林立,在這個地球環境被逐漸腐蝕的時候,在人類因為房屋生病而跟著生病的時候,我們才又開始覺醒,回頭重拾古老的智慧。

波特蘭水泥究竟有什麼不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第一步。現在全世界每年要生產約十七億公噸的波特蘭水泥,幾乎等於每六個人就有四分之一公噸。煉水泥的窯中的溫度必須達到1,450?(約2,700?),因而產生極大量的二氧化碳,一部分由燃料產生,一部分由製造過程中的化學反應而來。生產一公噸的波特蘭水泥,就會製造出一公噸的二氧化碳,散向大氣中。以全球平均計,水泥工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佔人類所製造二氧化碳的百分之七,而在蓬勃發展的國家(如中國大陸),這數字更上達百分之十。在今日大氣污染、臭氧層破壞、氣候暖化情況如此危急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有具體行動來改善。

至於波特蘭水泥本身,由於經過華氏近三千度的高溫燒製,令原本所含的天然結晶水消失,生產出的水泥原料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Life Force or Subtle Energy),其分子之間不再具有微細的推、拉力量,使其電磁呈不穩定狀態。如果以波特蘭水泥澆灌混凝土,更會由於其所含水分高,而具高導電性,人如果光腳直接站在這種水泥地上,則細胞內的電子會被水泥吸去,使人的電磁場不正常。德國一位生物建築專家龐赫柏(Hubert Palm)根據他的觀察,認為波特蘭水泥鑄出的混凝土有以下壞處:

1. 會干擾人類生存所需的一些有益的宇宙輻射線與大地輻射線,而有損人的氣(能量),使人容易疲累。

2. 本身無生命力,或曰微細能量,而導致生活在其間的人產生種種症狀,稱為混凝土病(Concrete Sickness)。

而如果再加上鋼筋,則更嚴重,會:

3. 干擾人類賴以生存的天然電磁場,使人體失衡。

4. 會將建築物內機電設備所帶的人工有害電磁輻射擴大效應。

5. 鋼筋甚至帶有有害輻射。

於是,有人開始注意、觀察,發現古早的土牆泥地用的是含鎂的材料,古老的智慧一點一點揭露出來。

鎂(Magnesium),存在海水鹽鹵中,存在百分之八的地殼裡,無處不在,伴著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存與進化,如果體內缺鎂,就算補充多少鈣,身體也不能吸收利用。將氧化鎂(Magnesium Oxide, Mgo, or Magnesia)與磷或氯化鎂混合起來,就是最好的建材,歐洲、亞洲、拉丁美洲乃至紐西蘭,處處都是這種建材的蹤跡。中國的古長城,印度的塔(浮屠),經數千年迄今仍屹立,其灰泥中便含有鎂。近者即便在美國,一九三○年以前的磨石子地坪也都含氧化鎂或氯氧化鎂(Magnisium Chloride);在波特蘭水泥興起之前,美國所用的便是含鎂灰泥,它的好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它與疏質(多孔隙)材料的結合力強。而波特蘭水泥就需要介質,這些介質又令波特蘭水泥更加不能透氣。

2.能夠自然呼吸,保留了原本平衡的電磁場,不會引生室內的黴菌。

3.抗壓力強,達 9,000psi 至 45,000psi,抗拉力亦可達 800psi。

4.生產氧化鎂只需650?,所需溫度不及生產波特蘭水泥一半;生產鎂土灰泥所需能源只有生產波特蘭水泥的20%到40%。

5.含鎂水泥不導電,高度絕緣,而且保溫、隔熱性能都很高。

6.若將氧化鎂與黏土及疏質材混合使用,則有互補作用,黏土可幫助吸收水分,不致過潮,而鎂則助快乾。

7.施工時,鎂灰泥加水在凝固的過程中不僅會吸收二氧化碳,在乾了以後還會繼續緩慢的吸收。一噸這種「生態混凝土」(Eco-Concrete)可吸收0.4噸的二氧化碳,有助減低溫室效應。因此之故,東尼.史密斯(Tony Smith)在其「混凝土雨林」(Concrete Rainforest)一文中,稱讚其為生態水泥(Eco-Cement),可以把混凝土的建築物改造成吸收二氧化碳的「人造雨林」。

目前只有一個缺點,就是碳酸鎂的主要來源菱鎂礦(Magnesite)或白雲石(Dolomite)的開採費用比波特蘭水泥的原料碳酸鈣高,但是相信日後開採量大以後價格便會下降,能夠更加有競爭力。              (待續)

參考資料:

1."Homes That Heal ( And Those That Don't ) : How Your Home May Be Harming Your Family's Health" , by Athena Thompson,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Prescriptions for A Healthy House: A Practical Guide for Architects, Builders and Homeowners, by Paula-Baker Laporte and John Bant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3."Breathing Walls"-Pre-Publication Draft, by George Swanson & Oram Miller

4.www.geoswan.com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