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雜誌2020年02月目錄
琉璃光雜誌2020年02月目錄
《創辦人的話》
和諧你的空間和諧你的生活雷久南
《預防之道》
能量與健康開啟你的能量自療之路郎果偉
能量自療學員分享 謝宛蓁 採訪
《心靈湧泉》
清潔的靈性意義-賦予生活新的精神  陳脩平/孫承萱
《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
人學-華德福教育基礎課程-第十三講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心得分享》
開啟身心健康的鑰匙-能量醫療 陳怡銘
我的非主流癌療方法   王瓊珮
跟著陽光行走 高文娣
海洋礦物質的奇蹟 曾紫玉
《也許你想知道》
佛陀的過去與現在(二十九) 潘定凱
《未來醫學》
未來的醫學與古文明醫學的交會(五十五) -人類與宇宙的關係(5) 史丹勒博士主講、潘定凱譯
琉璃光活動
台灣課程2020 年 報名表
能量自療初階及進階班  
琉璃光活動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賦予生活新的精神-清潔的靈性意義
賦予生活新的精神-清潔的靈性意義

緣起

認識《清潔》(註)這本書是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邀請作者琳達•湯瑪斯(Linda Thomas)來進行工作坊,原來人智學可以這樣落實到生活中!

沒想到,一年後,有機會獲得中譯授權,二○一九年九月中文版上市,十月邀請作者再度來台授課。在宜蘭、台北、台中舉辦新書座談及工作坊,把這份感動和學習分享給更多的人!

各地學員覺得備受啟發,無論在清潔的實務或清潔的靈性意義方面,以下分享幾則學員的感想:

大人親身示範對小孩的帶領作用

老師讓我們領悟到清潔是要讓自己與空間做交流,尋找空間裡的元素精靈,和它一起工作,從最需要清潔的地方開始。老師在清潔的示範中,每個動作都十分溫柔,很像在關愛正在被擦拭的地方,即便那是馬桶或是黑暗的小角落。

我很感恩老師帶著愛的清潔示範,讓參與工作坊的兒子完全吸收。(許先生)

親手工作帶來的連結和意義

我對琳達老師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她教導我們如何用手去感受、去觸摸我們要打掃的物件,因為在用手觸碰物件的過程中,我們打開了感官,並且與物件有了一種連結;那樣的連結,讓日常的意識有了不同的質地和品質。因此把意識帶入日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事情。 (薛小姐)

家庭是現代靈性生活的起點

人智學是一條求知之道,試圖連結人類靈性與世界和自然之中的靈性

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 一九二四)

老師提醒我們有意識地從觀察周遭開始,進而自我觀察,由覺察環境走向自我覺察。她分享清潔工作對我們身心靈的意義,那是包含了關照、責任及社會性的活動,我們要學習用開放的心和不評判的眼光去認識環境、自然、他人、自我和靈性世界,帶著美善真誠的心,透過人類的直立和自由釋放出來的手藝,去觸摸照料人事物,與其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便能轉化週遭事物帶來樂趣與生活品質!(姜小姐)

帶著愛與意識的工作

老師在上課時曾說「如果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工作,那最好就是去喜歡你現在所做的工作」。這句話很有道理呢!當我們喜歡上一件事情時,一切都會變得不同,更有動力,更有意識地與這件事連結!每天做一點,帶著喜歡與尊重環境本身帶給我們的溫暖而去清潔它,環境也會因此回饋給我們一個不止是在物質層次上的整潔與純淨!

老師提醒我們盡可能用天然的清潔劑幫助我們做環境清潔。愛護地球與環境才能幫助我們做最有效的永續生態循環。老師本身只用三種清潔劑打掃-水、檸檬酸和小蘇打,配上超細纖維抹布。

用不同的心境做同樣的事,最大不同是,心中燃起一股溫暖的感情,而這份感情會讓我想到住在同個屋簷下的人。這份愛,也讓我在每一次打掃的過程中,重新感覺到對家及環境的需要及安全感!這是我受益最多的!(陳小姐)

結合日常生活的靈性修持

書中引述「靈性不離物質,物質不離靈性」這首在人智學圈裡有名的詩篇。就像中文古語「萬物靜觀皆自得」,任何事情若帶著全然、敬虔、奉獻的意識去做,也都會進入靈境。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作為之中契入更高層的世界,那麼,當下即是永恆,地球也就是天堂了。

書摘

清潔工作中的覺知與奉獻

多年前我聽過一個傳說,這個故事幫助我學習如何去愛上清潔。

在一個修道院裡住著一位僧侶,他要做所有卑微的奴僕工作,例如洗碗、掃地、擦地等。他不介意這些,並且把所有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總是一邊工作一邊唸著禱辭:「親愛的上帝,當我洗著這些碗時,請差遣您身邊的一位天使來清洗我的心,使我的心純淨。」或是:「親愛的上帝,當我打掃這片地板時,請派遣您身旁的一位天使來陪伴我,讓每一位踏在這面地板上的人都能被祢碰觸。」針對每一項工作,他都有一個禱辭,他持續做這些工作好多好多年。然後,有一天清晨,他醒來,得到一個醒悟。從那天起,人們不遠千里而來聆聽他的智慧開導。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孩提時代的一次經驗。在我們的小農場上有煤油燈,若沒有每天清理燈罩的玻璃,火焰的光芒就沒有辦法透出光亮。我想,那傳說裡的僧侶一定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這麼多年下來,這麼多的天使清潔、擦洗了他,他的智慧必然要閃耀煥發出來。我於是理解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反映到自己的內在。

另一個我回想起來的事件是當我祖父意外喪生後,我的祖母搬來住在我們的農場。我媽媽把我的三位姐姐和我叫去,向我們解釋祖母十分傷心,終日以淚洗面。我們可以輪流每天早晨幫她鋪床來安慰她。因為我們從來不整理自己的床鋪,媽媽帶我們到祖母的房間示範如何鋪床。那個年代沒有羽絨被這樣的東西,我必須小心地、以正確的方式折疊亞麻床單和毛毯,床鋪的四個角落才會平整、好看,上面那層床單必須反折回來才能看到刺繡的圖案。媽媽解釋最重要的是枕頭。她把枕頭拿到窗邊並示範如何用力地搖動、徹底地拍打,讓祖母所有的苦痛、淚水、悲傷都隨風而逝。然後要把枕頭放回去,輕柔地撫平它,同時為祖母唸一小段禱辭,祝福她把頭靠在枕頭上休息時能得到安穩和舒適。

我當時快五歲了,這件事被我拋諸腦後三十多年,當我挑戰著自己、學習著如何愛上清潔工作時,才又想起這個回憶。我記起的不只是如何鋪床,也包含了那時做著這些事時,心中那股絕對虔誠與奉獻的感覺。在我小小的年紀裡,我把這件事視為神聖的,我把全副心力都投注在工作上,為祖母的安適而努力。現在,我是一名懷舊憶往的清潔工,我完全相信並且知道,只要曾經體會過這種在工作中充滿愛的奉獻,我就能夠真正學會去愛上清潔。

我開始這麼做。一開始,這只是個練習,我充滿信心地做著這個練習,充份意識到我在做的每一件事。我把什麼東西從一樣物品上抖落下來,擦掉或是掃掉什麼東西。充滿覺知,飽含意識地工作,全神地投入,就像是求生存的舉動一樣,這讓我有一個依靠。不間斷地重複練習,它變成了一個必要的儀式,我開始覺察我從事的工作有著更深刻的意義。我理解到我能夠從工作中汲取力量。我深深感謝這股新加入的能量,伴隨著這感激之情,數個月來,我首度發現自己能夠在工作上體會到喜悅。我越能以這樣的態度投入工作,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力量。但是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態度豐富了我,我的靈魂更加飽滿,而這是任何人也拿不走的。

幾個月之後,當我作為華德福家長在清潔我女兒的幼兒園時,我注意到那些小巧的幼童專用馬桶。在那之後,我又在許多日托中心看見過這樣的小馬桶,但那次在我女兒的幼兒園是我第一次看見這樣東西。這些小馬桶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的個頭高大,要能好好地清理這些馬桶,我必須雙膝跪地。當我跪在小馬桶前面時,我女兒的影像浮現心頭。不久前我還在幫她換尿布,現在她的小屁股已經可以好好地坐在這個小馬桶上。就在那一刻,我經驗到一種全然獻身、全心事奉的感覺。這股感覺籠罩著我,像是強力水流沖刷著我,我第一次領悟到一件事實,我們幾乎都是在為他人做清潔工作。我了解到清潔就是最高意義的社會性活動。當然我們也會為自己打掃,但即便我們獨居,在期待訪客到來時,我們會付出比較多的心力去打掃居家環境。

這個經驗也讓我清楚認識到清潔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我拿掉某些物品,清除一層老舊的灰塵。同時,我也在清理自己的內在,最後我希望留下一份小禮物給使用這個空間的人,這個我照顧過的空間。現在,過了二十年,透過無數經驗的洗禮,我可以完全誠實地說我仍然熱愛清潔。

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我們要多認真看待一份職業。對我而言,照料一個空間是最重要的。任何有生命的有機體在受到照顧時才能發展得最好,無論是小孩、一株植物、一棟像歌德館那樣供作社群活動的建築、一間學校或是我們的家-甚至,最重要的,我們的人際關係。

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清潔與照顧之間有重大差異。當我們清潔時,我們移除灰塵,清潔的結果有時維持不到五分鐘。才剛打掃完門廊,一有人走過就又留下足印了。當廚房的地板被擦得光亮時,就會有小孩衝進來驕傲地展示他在沙坑裡找到的寶藏。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清潔是一件挫折、沒有回報的苦勞,一件煩人、但是必須做的事。

然而,若我們試著用全副精神、覺知和奉獻去做這個工作,有意識地用我們的指尖去深入每一個小角落,那麼清潔就有了滋養的面向,並且變成了照顧。當我們照顧一個空間時,我們不是只與物理環境接觸。整個空間的氛圍都改變了,就好像充滿了光一樣。孩子對這樣的轉變特別有反應,他們也似乎可以直接感受到這種不同。我們曾經幫一個大宅邸進行春季大掃除。一位十歲男孩剛從學校回來,他立刻想知道是不是牆壁被重塗過了,因為整間房子似乎亮了起來、煥然一新。

當我們用心照料一個空間時,新跑進來的一點點灰塵並不會令人感到心煩意亂,人們變得可以與之共處。被照顧過的空間裡的氣氛與藏污納垢的環境完全不同。照顧一個空間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照料的結果可以延續,比「只是」清除灰塵要來得持久。

但要如何讓家務事變成有創意的活動呢?在《空間的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裡,葛斯東•貝徹勒得(Gaston Bachelard)優美地敍述了此事。

如此被珍視、照料著的物品會散發出內在的光芒,它們比那些不受重視的物品或只是被幾何現實定義著的物件擁有更高層次的真實。因為它們產生了新的存在現實,它們不只是被放置在那裡,而是在一個整體的秩序脈絡之中。從房間裡的一個物品到另一個物品,仔細、愛惜地照顧它們,牽繫起遠古到新世紀的絲線。家務工作者喚醒沉睡中的傢俱。

多美好的想法,透過愛心的照料,我們可以為物品創造出全新的生命!我們心魂作用在這個過程裡,我們的撫觸給予了溫暖。如此,我們便讓手中的物品擁有了一點靈氣。我們把一些人性、靈性的氣息轉移給了物品,進入它們;作為回報,這些物品也會對人類帶來有益的正面影響。施泰納在一首詩裡表達了這個想法:

追求真正務實的生活,

但不因此而蒙蔽自己的見識,

靈性在其中作用。

追求靈性,

但不是基於靈性的利己主義,

或對靈性的貪婪;

而是為了把它無私地運用在,

物質世界務實生活之中。

好好運用古老的原則:

靈性不離物質,互為表裡

物質不離靈性,互不可缺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說:「我要讓所有的物質作為都在靈性之光的指引下,我要追尋那靈性之光,使它在我內在散發溫暖,穿透在務實作為中。」

透過我,靈性進入物質

經由我,事物彰顯本質

內隱的靈性流洩

物質,接收我的照顧,煥發靈性

靈性,經過我的陶鑄,回到物質

--如此創造了生命

  帶領人類的真實進展

  如此

  深心祈願、聖善禱求

我們賦予物品的價值

四度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法國詩人亨利•博斯科(Henri Bosco,一八八八~一九七八)在觀察一名年老的僕人工作之後寫下:

軟蠟流進打磨過的平面,雙手施加的壓力透過羊毛布給予溫暖。木盤漸漸亮出光彩。就好像摩擦帶引出了磁力,而光澤從百年木料中被呼喚出來,從那已死去的樹心之中,光彩漸漸佈滿木盤。年老的手指擁有滿全的德行,寬厚的手掌摩娑著堅實硬木上死去一般的紋理,那是它潛藏的生命力量。這就是創造,真正出於信念的行動,我著迷地看著這一切。

博斯科在描述服事他的老僕人時,也談到把覺知貫注在最不起眼的工作中。

工作本身所帶來的幸福愉悅,滋養了工作本身,使她的實際生活相形之下變得微不足道。當她清洗一張桌巾、擦拭一把紅銅燭台時,她心中深處湧起小小的喜悅之流,為她的家務操持注入生氣。她並不等待工作結束才退隱至自身之中,她就在工作中品味、沉思超自然力量現形給她的啟示。來自靈界的神聖存有時常向她顯現,無論做著如何日常的工作,她一點也不空想幻夢,她清洗、滌塵、掃除,天使都陪伴著她。

當我們專注認真地覺察這世界裡的物品或事件時,就能連結到它們的本質。當我們與什麼連結著時,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存在本質分享了一部份出去。世界回應著人類,也分享了我們的本質。交流、溝通開始發生,物品和空間開始對著我們訴說。因此,在我們照料著的物品和空間裡,我們直接奉上了自身的力量,給出了我們心魂的溫暖以及生命力。我們給出了自己,一部份的我們就住在物品或空間中了。歐姆拉.米哈爾.伊凡諾夫談到如何轉化外物:

是否需要區分出神聖和世俗的物品?各位都住在平房或公寓裡。在這裡面有好幾個房間,都擺放了各式物品。各位把它們放在裡面的原因,要不是因為用得著就是因為喜歡它們,所以想要每天都接觸得到它們。所以為什麼不想想把這些物品神聖化?若各位把物品用在良善、充滿光亮的方向上,它們會為你個人或你的家庭帶來助益。一旦它們被當作聖物,就要用充滿敬謹、尊崇的心情對待,因為你對待它們的方式會再回過頭來作用在你身上。即使各位對這樣的說法並不熟悉,試著去理解這個觀點,各位可以把周遭的物品都轉化為神聖的、與天堂有關的,流經它們的正面能量也會嘉惠於你。

物品無論大小都有它們的尊嚴,有其歸屬的正確位置。我們這個富裕社會,人們常丟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藝術家迪特.齊默曼(Dieter Zimmermann)就用這些素材來創作藝術品,他在自己的網頁寫道,「為廢棄物重新找到尊嚴。」

《清潔照顧空間與人的需要》

三元生活實踐社出版 每本定價新台幣480

本期目錄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